从国土空间治理角度看耕地保护,是新时代耕地保护的一次升级。建设农业强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口粮绝对安全,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如果说明确“三条控制线”优先序,是解决三线冲突的原则,那么在国土空间治理过程中,明确耕地保护优先序,就是稳定耕地格局,大幅度提高耕地利用水平和质量、效率,确保耕地利用不断向好、向优的重要前提。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建设占用耕地资源引致调整耕地布局的态势还将持续,耕地占补平衡依然是重要的制度设计。“三调”结果显示,可用于补充耕地的后备资源十分紧张,四类主要后备资源为裸土地、沙地、其他草地和盐碱地。在这样的耕地后备资源上垦造高标准农田,最大的先天不足是缺乏水资源保障,若不能做到旱涝保收,开垦后容易出现撂荒弃耕的局面。实事求是恢复耕地,是构建长期稳定可持续耕地格局的重要路径,在实现耕地“南增北稳”上还需要下大气力。南方省份有效治理耕地“非粮化”,迫切需要构建长效机制,使耕地恢复得了、稳定得住。北方省份大量新增耕地,则需要认真评估其永续利用情景。
向新时代更高水平耕地保护迈进,编制好耕地保护专项规划是出发点。当前,各地国土空间规划已经明确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了耕地红线,给出了提升耕地红线成色的关键路径和保障措施。各地需要以此为基础再向前一步,编制好耕地保护专项规划,把耕地保护落实到田间地头,做到“数—图—实”相符。如此,才能为子孙后代守好饭碗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作者系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土地学人):郧文聚:向新时代更高水平耕地保护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