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提出要创造性、高质量地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使其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成为江苏文化建设高质量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
我院积极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先后编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等国家和省级规划,以及淮安、镇江、徐州和泰州等城市大运河相关规划。此次,我们将推出系列文章,以淮安为例,围绕“淮安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以下简称“实施规划”),分别从遗产资源地位、文化价值提炼、规划实施策略和国家文化公园划定等方面入手,分享我们的思考。
如果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那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则是一项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根据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设区市依据省级规划编制本地区实施规划,推动两规合一。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价值△
实施规划梳理了大运河淮安段演变历史和文化遗产特征,提炼了四大文化价值,分别是:关乎国家命脉的漕运中枢,凝聚先民智慧的水工杰作,淮扬文化高地的重要窗口,积极维护大局的责任担当。在此基础上,实施规划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实施导向相结合,紧扣大运河淮安段文化价值,落实两规合一,提出五大规划策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五大规划策略
一、串联文化碎片,实现整体系统保护
针对大运河淮安段现状文物和文化资源散布的特征,实施规划充分把握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的活态特征,坚持整体性、系统性、抢救性、预防性的保护原则,通过加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增强文化遗产传承活力、阐发文化遗产当代价值和打造精品文化线路,串联文化碎片,实现整体系统保护,彰显文化内涵,延续历史文脉。
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江苏省首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二、弘扬漕运文化,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漕运文化的核心在于维护国家大一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施规划通过促进岸线保护和服务提升、提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完善旅游市场发展环境和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弘扬漕运文化,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进一步发挥京杭大运河淮安段的国家水运主通道功能,在保护文化和生态的前提下,加快提升运河现代航运水平,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构建顺畅高效的沿运河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着力打造京杭大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区。充分挖掘大运河淮安段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开展品牌塑造和推广营销,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京杭大运河淮安段△
三、传承水工文化,建设绿色生态文明
水工文化的核心在于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实施规划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全域水资源管理,合理保护利用岸线资源,通过改善河道水系资源条件、完善防洪排涝保障功能、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推进水环境污染防治,传承水工文化,建设绿色生态文明。
淮安里运河△
四、彰显淮扬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淮扬文化的核心在于南北融合、和谐共生。实施规划落实上位发展战略,统筹大运河淮安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与城乡建设、区域发展的关系,发挥大运河对沿线城乡的带动作用,通过促进域内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美好运河家园建设和对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彰显淮扬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带一路”淮扬菜国际化高端研讨会△
五、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国家文化公园
淮安拥有大量与大运河存在直接关联的文物和文化资源,通过划定主体功能区,构建主题展示体系,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国家文化公园,统筹好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
实施规划对淮安市各类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充分展现大运河淮安段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提出建设清口枢纽核心展示园、洪泽湖大堤核心展示园、清江大闸核心展示园、总督漕运公署核心展示园、泗州城遗址核心展示园、高家堰集中展示带、里运河集中展示带和通济渠淮河口集中展示带等国家文化公园。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END
扫码关注我们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上的璀璨明珠——五大策略,彰显大运河淮安段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