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会议观察】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温度与维度

【会议观察】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温度与维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项目

三期成果发布暨项目四期启动会侧记


作者:尚晋


10月15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驻华代表处主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项目三期成果发布暨项目四期启动会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召开。会议得到了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和铜仁市人民政府的支持,由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铜仁市文体广电旅游局承办。


梵净山贵州松桃苗绣作为项目的可持续生计试点,致力于通过多种非遗融合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和性别平等;并提升非遗融合创意设计,探索文旅融合试点。松桃县作为195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苗族自治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松桃苗绣”、保留着百年苗族木建筑的传统村落大湾村,集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于一体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苗王城,以及被列入UNESCO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和《世界遗产名录》的梵净山。本次会议也因此选在此地举办。

【会议观察】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温度与维度

图/参会代表合影,摄影:张艺帆



【会议观察】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温度与维度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背景


自2007年起,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的持续资助下,UNESCO发起了《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通过能力建设、规划制定和意识提升等方式提高中国世界遗产地——特别是新列入的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水平。2017年UNESCO启动《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三期(2017-2020),倡导以人为本、山水人和,具体目标包括增强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能力;为世界遗产地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标准和融合本国国情的管理指南;促进更加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促进世界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交流。


项目三期在落地层面直接惠及民众:共计开展活动30余项,与8处世界遗产地和17家机构直接合作开展项目活动。中国50处以上世界遗产地、139个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从能力建设等活动中受益。所编著的《中国世界遗产地能力建设手册》(6册)可以为全国46000余名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人员提供参考。直接受益2655人次(其中55%为女性),间接受益人超过7.6万人,在遗产地直接或间接创造1700余个环境友好型、文化导向型就业岗位,撬动合作伙伴配套资源370万元,实现了合力与共赢。


项目四期(2021-2024)以新时代中国面临的主要政策挑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背景,针对从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向更加平衡的“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大趋势,将总体目标确定在为“阐明文化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提供确凿的经验支撑,并提炼可在国际范围内分享并应用的优秀实践和案例。其目标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一致,并包含了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的实现。


项目四期将围绕“以人为本、共同繁荣”、“保护地球”、“伙伴关系”等方面展开,继续在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撒尼刺绣试点、中国丹霞贵州赤水竹手工艺可持续生计试点、梵净山贵州松桃苗绣可持续生计试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养蜂可持续生计试点等地推进,推动自然教育、“遗产青年说”线上线下传播和建筑遗产保护培训工作的开展,并通过中德文化交流和世界遗产大会边会等形式深化国际交流。

【会议观察】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温度与维度

图/大湾村风貌



【会议观察】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温度与维度

会议实录


遗产保护事业——中国的、世界的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四期启动恰逢《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召开。UNESCO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连夜从昆明赶赴松桃,带来了大会的最新精神。他指出:习近平主席的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中国在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方面获得国际领先地位的重要依托。《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一方面为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方面推动了美丽中国、美丽世界的建设。中国今天在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兑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的承诺。UNESCO对此表示衷心感谢,并一如既往地重视同中国的合作。


这一主题成为会议发言上的首要内容。与会代表指出:习近平主席今年宣布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提前完成联合国减贫目标。UNESCO世界遗产可持续生计项目的贵州项目案例入选UNESCO全球报告,为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中国方案。UNESCO可持续生计项目在贵州做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国在签署多项联合国公约以来,自然与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不断增长,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遗产保护与发展与中国乡村振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并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融入现代社会和日常生活,成为发展的新动力。


遗产地的保护与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非遗保护资深推动者项兆伦从“遗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角度展开。他指出:乡村振兴的目标就是要让村民获得稳定的收入,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文化素养、社区文明程度得到提高,社区生活更丰富、更活跃;要通过在地遗产的独特性、丰富性吸引外界更多的关注和参与;同时不断增强自身魅力,使在地村民的思想和眼界得到拓展,让遗产、尤其是非遗和传统工艺融入当地生活。项兆伦特别强调,政府和社会组织支持乡村振兴时,最重要的是能力建设。要通过培训提高实践能力,给在地村民提供必要物质条件和相关支持,让传承人发挥主体作用,在创造性的实践中实现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中国世界遗产地能力建设手册》系列在现场进行了发布。UNESCO合作下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能力建设培训,围绕建筑遗产价值评估、旅游遗产地的管理与监测、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与传播等多个方面展开。与会专家指出:《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强调“价值评估应置于首位”,但遗产价值评估的概念和方法仍在探索之中。目前良性与互惠的合作机制已经建立,但世界遗产的基础理论与概念认识尚需提升,国际视野有待进一步开阔,最新理念的引入和传播有待加强。在即将迎来《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之际,要坚守共同的初心。


遗产保护的维度


文化遗产与可持续生计


在国际和国内社会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全球的时期,活化文化和遗产成为克服种种挑战、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会上强调: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带动消费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在更大的框架下建立伙伴关系,通过价值评估让文化成为资产,实现基于空间效力、社会福祉、市场收益的增值。从贵州的实践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乡村活化,特别是让青年人留下,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生计的重要途径。 


自然遗产与双碳目标


同期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把“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定为大会主题,这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此次启动会呼应这一主题,也强调了自然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拥有14处自然遗产,是推动人地和谐的产业模式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推动全民自然遗产保护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众多世界遗产地在建筑、基础设施及实用品等方面具有低碳与减碳发展的重大潜力,落地实施后将有助于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遗产教育和传播


教育和传播作为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在本次会议上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上分析了世界遗产教育的目标、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多元功能维度和实践模式,并强调促进遗产保护的未来决策者参与遗产保护是基本使命。其行动包括促进青年对世界遗产与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同国际社会开展遗产保护合作等。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对遗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是大众对遗产的感情和保护意识的源泉。它能以互动方式实现遗产价值的传播,让遗产与当代人建立关联,让遗产知识个人化。


遗产保护的温度


会议讨论的诸多遗产议题并非没有温度,而是深入人心的。在传统村落大湾村,苗族医药非遗传承人让代表们体验了一下治疗颈椎的传统手艺。大家纷纷表示:这项非遗对现代人非常有用,通过有效的宣传推广,应能解决当代市场的许多需求。事实上,大湾村已经通过电视综艺节目出了名,而且有很多游客、特别是广东的自驾族来此休闲度假。镇政府已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搭台”,让村民发展民宿“唱戏”。

【会议观察】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温度与维度


在松桃县,参会代表遇到一位从事国家级非遗“苗族银饰”制作的青年。据了解,他是为了制作苗族银饰而从外地返回松桃就业的。经过三年的学徒期,他的收入已经高于当地中等水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吸引青年返乡就业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特别是与UNESCO遗产与可持续生计项目的呼应,让代表感到喜出望外。代表们还饶有兴趣地详细了解了学徒和营收方面的具体状况。

【会议观察】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温度与维度


在路途中,代表们还遇到一群摄影爱好者,随即问起来由。一位老先生说,他们是看中了松桃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组团来摄影的。这里不仅有历史悠久的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风景优美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夏泽翰代表上前问道:您知道UNESCO吗?老先生答道:不仅知道,而且他的一位朋友还参与了梵净山的申遗。两人遂开怀大笑。世界遗产仿佛让世界变小了,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不论国籍、年龄还是职业,都因为遗产走到了一起。

【会议观察】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温度与维度


中国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下一步


夏泽翰代表在会议中指出:尽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依然严峻,但我们对于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的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而中国特色就在于利用传统实现创新。UNESCO愿同中国携手,在《世界遗产公约》、《文化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公约的框架下,营造碳中和的未来,实现人(People)、繁荣(Prosperity)、地球(Planet)等方面的目标。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将结合“十四五”战略同步开展,继续推进世界遗产地可持续生计试点,探索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途径。项目将继续在中国西南地区推动可持续生计的试点工作;通过自然教育及建筑保护系列培训活动,加强青少年参与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以跨国文化交流和世界遗产大会边会等形式,推动多方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在联合国等平台上推广文化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为加强全球可持续发展合作作出贡献。






【会议观察】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温度与维度


作者:尚晋

清源视野(北京)文化咨询有限公司国际事业部主管

清源尚晋文章链接

清源独家|遗产大会DAY2-3:几家欢喜几家愁,利物浦从世界遗产中除名

世界遗产地管理工具 | “提升我们的遗产”(EOH)工具包


*封面图片 ©张悠悠文中照片如未标注,均由尚晋拍摄。


相关链接:

【清源专访】保护+可持续生计+创意=遗产地的未来

【清源独家专访】赋山水新生——可持续生计促遗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私人企业如何助力世界遗产保护?——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项目(三期)启动会议跟进报道

【独家深度】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项目(三期)启动观察报道


*本期编辑顾芸培,排版廷廷。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清源或邮件bjchcc@126.com。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会议观察】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温度与维度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源文化遗产):【会议观察】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温度与维度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