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学术分享】规划上提问、研判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思考

【学术分享】规划上提问、研判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思考

刘博敏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城市增量发展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清晰、任务与内容边界明确,城市存量发展规划的内容、角色与方法正在改变,且边界开始模糊。现行国土空间规划的成果需覆盖城市全域、全要素,并要求多规合一,这将倒逼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内容拓宽;同一规划项目上,多团队、多专业间协作现象越来越普遍,规划完成周期变长,涉及难以确定的因素变多,涉及各方之间的“利益平衡”成为规划师工作的重点,即使规划批复后,相关团队还需持续进行规划修改、实施咨询,甚至需对市民问题进行回复等,规划师的主要工作已从“编制规划”变为“提供服务”,促使不同利益群体间达成“共识”成了规划工作推进的关键,规划师对问题的研判能力变成了规划工作的基础;实践环节是规划专业成立的前提,现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出现的转型现象必然会反馈到规划教学中来,城市体检双修、更新规划、大数据研判等新的理论与方法,正在不断地冲击与突破现有规划学科的边界。
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师资数与学时量上是有明确限制的,在原有教学基础上的改进只依靠师资与学时上的存量,增加教学内容的改进是不可取的,而改变教学方式倒是可能的,教学上的提问、研判与实践环节值得关注
(1)培养“提问”能力。东南大学国际化教学课程反映出中国学生不会或不敢“提问”的问题,基于此,外聘教授介绍几位国际学生或学者来参与课堂教学的问题研讨环节,因为通过问题研讨可以提高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水准,所以“提问”应作为学生重要的学习能力来培养,善于提出与归纳问题,是学生专业学习与规划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
(2)构建“研判”支撑。经济学上若称市场经济为黑,计划经济就为白,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都是处在黑与白之间的灰带,黑白理论就构建起灰度国情研判的支撑。而我们的规划理论教学注重教课书上认可的范式原理,即正向原理,很少去讲与正向冲突的反向原理,如逆城市化、紧缩城市、完整街道等。因而有必要在规划理论教学上增加反向原理内容,为学生构建起规划问题“研判”的多元化、原理性分析支撑。

(3)对接“实践”经验。从东南大学规划教学上看,在高年级规划设计课上选择真题假做、引入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伴随真题带来的丰富基础信息、营造虚拟真实规划设计研讨场景,对培养学生规划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近年来,东南大学的本科教学成果在国际、国内高等级竞赛上获奖都体现出这种实践经验导向的教学特征,其中教学师资的实践经验与教学评判中高级规划师与管理专家的引入,是教学对接“实践”成效的两大关键。

刊载于《城市规划》杂志
2024年第1期 年会学术对话栏目

   延展阅读   

  • “网红”视角下城市活力空间分布特征初探

  • 基于街区单元的城市地区整体风貌与规划要素关联性研究——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

  • 近二十年我国城市风貌研究综述与思考

  • 空间形态视角下城市详细规划的中观思考

【学术分享】规划上提问、研判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思考

规划专业能力培养的关键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学术分享】规划上提问、研判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思考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学术分享】规划上提问、研判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思考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让我体验一下吧~【学术分享】规划上提问、研判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思考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术分享】规划上提问、研判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思考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