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规划之星】 走出舒适区,用创新拥抱挑战——专访《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项目组(上)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四川视察,对成都作出了“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殷切嘱托,赋予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新使命。面对这一时代命题,我院勇担重任,在市委市政府的组织下成立了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并启动了《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等一系列关于公园城市的理论探索和项目实践。从2018年3月《规划》项目组正式启动,到2019年5月《规划》、《公园城市建设导则》的正式出台,首届公园城市论坛的成功举办,《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专著的顺利出版,丰硕成果的背后浇灌的是项目组夜以继日流下的汗水,是上百次讨论会中碰撞出的集体智慧结晶,更是务实创新、团结协作精神的发扬实践。在此,我们采访了《规划》项目组部分主创人员,了解他们编制过程中的点滴,分享他们宝贵的经验和收获。


【规划之星】 走出舒适区,用创新拥抱挑战——专访《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项目组(上)
【规划之星】 走出舒适区,用创新拥抱挑战——专访《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项目组(上)

项目组成员:曾九利、杨潇、唐鹏、高菲、彭耕、游添蓉、何金海、温柔、韩照、刘欣、谢超、王渊、廖家仪

唐鹏:多个指头弹钢琴,培养复合型人才

【规划之星】 走出舒适区,用创新拥抱挑战——专访《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项目组(上)


Q1:能先简单介绍一下《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这个项目吗?


A1:公园城市是习总书记2018年2月视察天府新区时提出的,我们对它的初印象是习总书记对成都的一个专门提法,但在研究了一系列习总书记的思想后,发现它与习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实是他对目前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看法,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中国模式,公园城市不仅仅局限于园林绿化,而是以人为本的一种新的城市建设模式。有别于以前的发展理念,公园城市是先考虑生态,再考虑城市如何契合生态去发展,着眼于人的需求,考虑各年龄段、各层次人的需求,突出“山水田林”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营造“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大美形态,以此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世界的发展作出中国的贡献。公园城市是习总书记首次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命题,对于我们而言也是一次初创。


Q2:这个项目十分重大和紧迫,那么团队人员是如何配置和分工的呢?


A2:首先,人员肯定是选择所里的业务骨干,其实我们院的人才培养理念一直是复合型发展,所以不会特别在意他们各自的特长,而且这个项目是全新的,从无到有去构建一个新的理念,每个人的起点都是一样的,是大家一起理解和讨论、协作、琢磨、反复修改的过程。其次,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重大项目,需要很强的创新和思考能力,因此我们都是选择一些当打之年的业务熟手,也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他们更好地提升自己。我们没有特别明确的分工,每个人可能有自己负责的版块和侧重,但更多的还是让大家共同探讨,参与项目各个方面。团队成员手中都有很多工作,可能同时在做好几个项目,跟不同的项目组成员一起合作,这也是我们院的特色,我们不强调固定的团队,而是用这种穿插式的搭配加强规划师之间的交流,让他们全方位的发展。


Q3:作为院的总工,您是如何协调手上的多项工作的?作为公园城市规划的项目负责人又是怎样去统筹好这个项目的?


A3:我们院一直倡导的就是多个指头弹钢琴,这也是对项目负责人的一个要求。而公园城市规划不仅是统筹,更多是参与。其他项目可能是做好头尾,把握好每个阶段,但公园城市我们不仅仅是统筹协调,更要深度参与,几位院领导也是自始至终参与其中的,包括理论的探索、整个系统的架构、表述语句的梳理等都是项目组集体参与的,甚至还会涉及到别的项目组,可以说是举全院之力去思考。除了规划的编制,我们还举办了公园城市论坛、对外的培训宣讲等,是以项目为中心开展的多方面的工作,它不只是一个规划而是一项事业,是成都发展跨时代的里程碑。


Q4:您觉得公园城市理念对以后成都的各项规划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我们院有什么影响?


A4:公园城市是新时代的新要求,是生态文明新阶段中新的营城方案,指引城市的建设,将成为成都的重要名片。导则作为顶层设计指引,将指导公园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各个层面的规划,这也是一个共识。我们也还会做很多深化工作,很多研究工作还会围绕公园城市来做,对于院来说,希望它能体现成都特点,成为规划领域的重要概念,我们院是和成都共成长的,公园城市不仅是成都的名片,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把自己的品牌打出去,提升行业影响力。

高菲: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不断突破和创新

【规划之星】 走出舒适区,用创新拥抱挑战——专访《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项目组(上)


Q1:《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项目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历时一年多,能简单介绍下项目的编制过程吗?在这一过程中有什么收获?


A1:我们是从2018年3月启动项目,最开始“公园城市”作为一个新的提法,是从前沿信息的角度进行思考和研究;在不断的深入理解之后,我们逐渐认识到这不是习总书记考察天府新区后一个简单的有感而发,而是习总书记对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中国城市发展新模式的阐述和表达。在4月的时候,我们形成了一个初稿,主要从公园体系建设,绿化环境提升等方面来建设公园城市,对公园城市的理解还比较浅表;第二个阶段是到同年7月,项目组再次向范书记进行汇报,把公园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总体目标,把公园城市理念放到了规划所要涵盖的方方面面。会上,领导和各部门对我们规划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下来项目组又重新梳理,开展第三轮的提升总结:从“人城境业”四个维度重新梳理规划举措,提出公园城市建设的六大场景。这次修改后整个《规划》的框架和内容就基本稳定了,随后就是一些细节上的打磨和提升。在《规划》编制以及后面的导则编制、著作出版、论坛筹备等一系列工作,整个过程我觉得收获非常大。这不仅仅是在做一个规划,涵盖了公园城市理论探索到规划实践,再到总结宣传,自己在每个阶段都能有不同方面的感受和提升,对公园城市的理解也是一层一层的加深,这种体验是做其他项目所没有感受过的。


Q2: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命题,压力大吗?是怎样去突破压力进行创新的?


A2: 压力是必然的,但是这也可以转化为一个动力。而且我们是一个团队,从瑛局、曾局到潇院、唐总,以及整个项目组在面对这样的压力时都把这种压力视作成都在新发展理念下的一个发展机会,大家拼命想抓住这样的机会通过我们的规划成果来实现。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想做好这件事的斗志冲淡了压力带来的紧张,整个过程虽然辛苦但是不会感觉崩溃,每一次的讨论打磨取得的突破和进步也不断在刺激和鼓励我们继续努力。


Q3:您对项目的成果满意吗,有没有什么不足之处?


A3:《规划》的一系列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还有同行业的肯定,我们肯定也很满意。但是成都对公园城市的探索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总体层面的探索还需要完善提升,下一层级规划以及实施建设的经验还在持续积累。


Q4:您对团队的表现满意吗,可否做一个评价?


A4:我们的团队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扩大的,一年内完成了导则的编制、专著的出版、论坛的举办等。任务重时间紧,在攻坚期,经常加班到凌晨,但也没有人抱怨和退缩,而且我们一直倡导平等互助的团队氛围,团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经常互相补位,也乐于分享,大家也会互相调侃来带动和调节团队士气,虽然工作量很大,过程很辛苦,但心情和精神是愉悦的,总体而言是一支战斗力强、创新性高、团结紧密的队伍。

【规划之星】 走出舒适区,用创新拥抱挑战——专访《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项目组(上)


相关阅读

【院优交流】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2018—2035年)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生态环境分论坛】 共同探讨公园城市的内涵特征、生态价值以及空间形态建设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分论坛】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规划建设分论坛】 共论公园城市理论创新、建设路径以及未来发展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社会经济分论坛】 共论公园城市的智慧高效运行、绿色低碳发展、人文价值体现以及美好生活回应





(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规划之星】 走出舒适区,用创新拥抱挑战——专访《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项目组(上)








【规划之星】 走出舒适区,用创新拥抱挑战——专访《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项目组(上)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之星】 走出舒适区,用创新拥抱挑战——专访《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导则》项目组(上)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