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人民日报|让乡村传统手工艺服务乡村

人民日报|让乡村传统手工艺服务乡村


2018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四川视察时考察了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提出乡村振兴要“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要求。郫都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狠抓落实,成效初显,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都有声有色。

        近日,我们深入成都市郫都区古城镇、安德镇、唐昌镇的部分村组,采取实地察看、随机走访、专题座谈等方式,调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唐昌镇战旗村“乡村十八坊”、古城镇指路村鸟笼编织和安德镇安龙村小微盆景园,充分展示了手工艺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一言蔽之,就是:小手艺,大作为。

人民日报|让乡村传统手工艺服务乡村


人民日报|让乡村传统手工艺服务乡村

小手艺传承优秀文化

人民日报|让乡村传统手工艺服务乡村

我国手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战旗村“乡村十八坊”,我们就见到了蜀绣、郫县豆瓣、唐昌布鞋、竹编等20来种,其中有的是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代表性的要算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蜀绣,它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多达12大类122种。据介绍,蜀绣在汉末三国时已经驰名天下,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成为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被誉为“蜀中瑰宝”,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2006年5月,蜀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乡村十八坊”里的蜀绣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题材涉及熊猫、花鸟、人物等,品种包括绣屏、被面、枕套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多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艺术精品。

人民日报|让乡村传统手工艺服务乡村

小手艺提高生活品质

人民日报|让乡村传统手工艺服务乡村


手工艺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度走向衰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我国整体进入小康社会以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具有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工艺美术品重新受到消费者青睐,手工艺因此重现生机。安龙村小微盆景的发展,正适应了由温饱、小康到美好生活的需求升级。当地小微盆景领头人安龙村村主任高修伦以前是做花卉生意的,随着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便尝试做有艺术感的小微盆景。通过十多年的创意设计和精心培育,高修伦走出了小微盆景的路子,并带动了全村发展。安龙村小微盆景因为较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了“奢侈品”,并通过电商等途径进入中高收入家庭。匠人们感到,小微盆景制作还美化了他们的家居环境,让生活充满诗意。

人民日报|让乡村传统手工艺服务乡村


人民日报|让乡村传统手工艺服务乡村

小手艺增加乡村就业

人民日报|让乡村传统手工艺服务乡村


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都伴随着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近年来无人机、无人超市等“无人化”的发展,已经给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我们欣喜地看到,手工艺因其劳动密集性和产品个性化,将为乡村创业就业带来巨大空间。指路村原本不做鸟笼,据说是1975年该村十组老篾匠王修其在为别人修鸟笼时自学来的。在他的带动下,鸟笼编制逐步发展成该村的支柱产业。目前,指路村500多户中已有130多户在做鸟笼,一般一户两人,仅此一项吸纳260多人就业。其中,指路十组做鸟笼的就有35户,占总户数的四分之三。有的手工艺还解决了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入驻“乡村十八坊”的蓉锦蜀绣公司,80%的绣娘为聋哑人。

人民日报|让乡村传统手工艺服务乡村


人民日报|让乡村传统手工艺服务乡村

小手艺富裕一方百姓

人民日报|让乡村传统手工艺服务乡村


与机械化、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的工业品不同,传统手工艺的附加值随现代化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彰显。较有代表性的如唐昌布鞋、古城鸟笼等,其因工艺精细,又有不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售价少则百八元,高则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备受游客关注的唐昌布鞋,2018年被列入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迅速走俏,效益越来越看好。仅十来人的赖淑芳小店,2018年就卖了上万双布鞋,价格一般在160元至200元之间,高的近千元,销售收入突破200万元。养鸟人钟爱的古城鸟笼,售价普遍在两三千元以上。指路村十组四川非遗传人王明文做的鸟笼,出手价不下万元,2017年,他的一只鸟笼售价竟高达30多万元。据了解,2018年该村鸟笼产业年收入近2000万元。

人民日报|让乡村传统手工艺服务乡村


人民日报|让乡村传统手工艺服务乡村

小手艺还是绿色产业

人民日报|让乡村传统手工艺服务乡村

手工艺主要以竹、木、草、棉布等可再生、可循环材料为原料,靠双手、双脚制作,既生态环保,又能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以手工编织为例,古城镇除鸟笼等竹编外,还有棕编和草编。古城棕编、草编传承自宋代,现在主要产品有鞋、帽、包、盒、扇等几十个花色品种。有一家编织作坊也在“乡村十八坊”设了展销窗口。在走访匠人的时候,我们得知,其原料来源于当地和附近县市乡间的竹林、林盘、田园。通过手工艺制作,农林产品及副产物都得到了综合利用,变成了附加值较高的艺术化商品。而且,其制作过程一般不会产生有害垃圾。这些编制品用过之后,即使放到自然环境中,也会经日晒雨淋得到分解。

人民日报|让乡村传统手工艺服务乡村

        随着工业化的演进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生态文明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升级和生活品位的提升,手工艺因其不可替代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创造的就业机会,将逐步走向复兴。进一步看,手艺虽小,却可以成为大产业,与现代工业文明互促共进,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基于此,我们建议把手工艺传承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件实事和好事来抓。一是全面调查摸底,制定专项规划;二是设立手工艺复兴工程,支持非遗保护和传承;三是把技能传授和素质提升结合起来,培养非遗传人和手工匠人;四是支持组建匠人协会,促进交流合作,加强行业管理;五是鼓励革新,支持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六是与庭院开发、林盘利用相结合,注重融合发展,发展文创经济。同时,要有底线思维,防止网络炒作和利益绑架,保护好文化传统和百姓利益。(本文刊发于《乡村振兴》2019年第8期。)

董进智系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本期编辑:周利红

免责声明:仅用于学习及公益分享

分享是一种美德、关注是一种智慧

人民日报|让乡村传统手工艺服务乡村

人民日报|让乡村传统手工艺服务乡村

人民日报|让乡村传统手工艺服务乡村

往 | 期 | 回 | 顾

1、夏县禹王庙会调研志愿者招募

2、加强环境整治,促进农村“厕所革命”!

3、国务院扶贫办面向全国征集社会组织扶贫案例

4、两部门通知:启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建设工作

5、《中国村落》总导演手记|中国文化的地下层

6、乡村发展需要换一种方式生长

7、尴尬的小镇,胡乱的开发!

8、当设计走进乡村

人民日报|让乡村传统手工艺服务乡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乡村文化人):人民日报|让乡村传统手工艺服务乡村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