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derstanding the Legacy of Pedestrian Malls
源自: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DOI: 10.1080/01944363.2019.1656103
推荐:周江评,香港大学建筑学院。zhoujp@hku.hk
美国战后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家庭小汽车拥有率上升的态势。随之而来的是市中心的传统步行商业街逐步淡出了历史舞台,让位于方便停车、占地面积巨大、给顾客以更低平均商品价格的郊区型购物中心。今天,美国城市里只有一部分传统的步行商业街还能保持昔日的荣光。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候选人戴夫·阿莫斯搜集了140个美国城市传统步行商业街的信息,发现宜人的气候、靠近大学和成长型的城市更容易保有繁华依旧的传统步行商业街。同时,城市政府、私人商业促进地方发展的团体的积极管理,对保持这些依然有吸引力的传统步行商业街也很重要。那些失败和消失的传统商业街,最大原因可能是没有贯彻场所营造的基本理念,同时选址不当、设计粗陋。阿莫斯的文章虽然研究的是美国,但对于今天中国城市的管理者和规划者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例如:随着网购的兴起,中国的不少步行商业街区的魅力也在下降。对照阿莫斯梳理出的美国相关经验,可以找到某些借鉴。
Do the Rich and Poor Colocate in Large Cities?
源自: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19, https://doi.org/10.1016/j.jue.2019.103186
关于富人和穷人在城市中的居住地选址研究结果显示,美国都市区里往往是穷人集中在中心城区,富人居住在郊区;在巴黎等城市则是富人居住在中心城区;在日本都市区中,有时富人和穷人居住在中心城区,而中产阶级居住在郊区,有时不同收入群体在同一地点消费不同面积的住房。可见不同城市其居住隔离和居住融合各不相同。一般的,这些不同的模式可以用阿隆索(1964)提出的单中心城市模型来解释,富人是否居住在中央商务区(CBD)附近或郊区取决于收入对投标租金斜率的影响。本文作者以日本东京为研究对象,发现日本大城市中穷人和富人居住选址是和谐共处模式而非隔离。作者利用传统城市经济理论中的通勤时间成本,根据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对家庭收入群体进行了排序研究。通过对东京都市圈房价和租金的微观数据的研究发现,富人和穷人倾向于居住在中心城区附近,而中产阶级则同时居住在中心城区和郊区。其中,在市中心附近的独立式住宅,富人和穷人倾向于聚集并和谐相处。如果穷人和富人收入差距足够大,居住区位将与阿隆索单中心模型一致。在相同的公寓住房价格前提下,不同的收入群体也倾向于能够和谐共处,尤其在空间需求的收入弹性接近于1,通勤金钱成本为0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书刊导览 | 期刊导航(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