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期刊精粹 | 全球城市研究的批判与反思——以上海的城市规划策略为例【抢先版】

期刊精粹 | 全球城市研究的批判与反思——以上海的城市规划策略为例【抢先版】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全球城市研究的批判与反思——以上海的城市规划策略为例》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全球城市是全球化时代城市研究的核心概念。作为带有浓厚的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色彩的概念,全球城市的形成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城市空间上的权力扩张和再生产。它包含两个进程:一是先进生产性服务业跨国公司随着分支结构的建立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由一国发展到多国,这是一个权力扩展和空间生产的过程;二是此类公司在城市空间上不约而同地集聚,日益集中在少数几个全球最知名的门户城市和节点城市,并最终促进全球城市出现,这是一个权力实践与再生产的过程。
 
最近半个世纪,全球城市研究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证上都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并极大地影响了各国城市的空间战略规划。但在这个过程中,政策制定者存在误用、过度使用和使用比较陈旧的城市理论的现象,例如上海2035和上海2050。正如詹妮弗·罗宾逊(Jennifer Robinson)所言,全球城市已经成为政府监管层面的一种虚构。梳理全球城市研究的理论脉络,并在后结构主义的视角下,结合中国的背景反思正统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理论,对中国城市—区域规划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中国城市—区域发展的案例,引入“尺度重构的城市—区域”(RCR: rescaling city-region)的概念,通过对现存城市理论的综合解析,对其影响中国城市规划和空间战略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从中国的城市—区域出发,为可修正的城市理论提供了重构比较城市主义的可能性。RCR揭示了在中国背景下,大尺度、复杂的城市形态和特殊城市化路径的概念化和理论化尝试。这种概念化和理论化是对特定空间异质性的直接回应,这种异质性体现在特定地点的不同背景中。这一术语是在后结构主义的框架下,根据全球城市、全球城市—区域和普通城市等重要理论的融合而积极建构的。
 
RCR主要包括以下五个主要特征:第一,城市—区域的发展和形成是一个正在发生的过程,不是一个存在的焦点,而应该是形成的瞬间。它并不存在统一的模式,也不是一个有边界的地理单元,它随着新联系的建立而变化;第二,在地点的空间中,由一个中心城市和一群临近城市组成了不断演化的城市形态和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城市—区域的发展建立在社会—空间的价值网络中,这既包括城市—区域内部基于专业化分工形成的水平的功能联系,又包括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之间的垂直联系。在RCR内部,不论是中心城市还是卫星城市都应被视为普通城市;第三,RCR强调了当代城市—区域发展中尺度重构的进程。理解城市—区域发展与城市间的联系,需要在反身的多尺度空间*中讨论RCR。一个城市—区域包含多层次的节点,这些节点被嵌入多维度的空间组织中;第四,RCR的规划和发展是一个政治与社会议程,因此需要重视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建构和重构。在中国,政府主导的规划需要更加强调政治的重要性;第五,“新经济”代表了互联网和信息化时代在经济金融化之外推动当代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产业逻辑。因此,除了强调全球城市模型中的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之外,RCR指出,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创意产业以及新兴的共享经济和平台经济都支撑了中国的城市增长。
 
* 反身性(reflexive)意味着相互作用。相关名词还有multi-scalar level, multiple spatial scales。指的是任何一个地方都不是单一空间尺度下的,它的发展受到各种尺度空间力量的制约。举两个例子:(1)多尺度空间。伦敦既是英格兰东南部的中心,也是英国的首都,是欧洲的金融中心,亦被称为全球城市。(2)某个城市处在多尺度的空间力量相互作用下。这个相互作用可能是正面的促进作用,也可能是负面的排斥效应。比如长三角的区域整合可以强化上海作为区域龙头的地位,进而提升上海在全国和全球层面上的竞争力;而互联网高铁时代的到来,加快了北京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虹吸其他地区的速度,可以从全国其他地区获得城市发展的资源,进而削弱了北京在区域内部与其他城市合作的积极性,影响了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
 
对于指导中国和上海的城市规划,全球城市模型是一个相对过时的分析工具,因此本研究的焦点是建立一个更接近“中国背景”的概念。目前全球城市研究的趋势,在后结构主义的视角下,已经从等级转为多元化,研究关系多于权力,更重视地点而不是空间,对多尺度的研究也逐渐超过全球化,更感兴趣的是城市的特点和个性而不是共性;研究方法也从定量转向定性研究。全球城市作为理解和研究全球化的实践场所,强调每个城市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这一认识对中国城市规划和战略制定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晓阳,牛津大学经济地理学博士,全球城市实验室首席研究员。pkuwxy@pku.edu.cn

牛艳华(通信作者),博士,郑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副教授。yanhuaniu@sina.com

 

延伸阅读

全球城市的文化网络分析及中国城市的思考——基于跨国电视媒体的视角
全球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灾害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全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平供给和规划配置方法研究——以纽约、伦敦、东京为例


编辑、排版 | 张祎娴

期刊精粹 | 全球城市研究的批判与反思——以上海的城市规划策略为例【抢先版】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期刊精粹 | 全球城市研究的批判与反思——以上海的城市规划策略为例【抢先版】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期刊精粹 | 全球城市研究的批判与反思——以上海的城市规划策略为例【抢先版】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