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以深圳为例















































编者按


目前,全国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各地围绕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了群策群力做好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我们开设了“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经验交流专栏”,将陆续刊登各地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创新方法、经验做法,今天刊登第四期,重点介绍广州、深圳、南京、西安、武汉、北京市门头沟区在规划生态空间时探索总结出的先进经验。



生态文明时代,面对复杂的人地关系,如何以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是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重要命题之一。识别对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着力破解生态空间结构问题,整体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对于促进实现国土高质量保护开发、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一、基本情况


经过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深圳已经成为一座生态环境优良,充满魅力活力的生态园林城市,在迈向更高目标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的进程中,需要直面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空间结构破碎化、孤岛化等典型生态问题。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立足区域生态安全,遵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格局的连续性,提出构建“四带、八片、多廊”的全域生态网络空间结构:四带——发挥“生态保育带”的生态脊梁功能,加强区域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八片——发挥“区域绿地”的生态筑底作用,保护对城市有重要生态影响的功能源点;多廊——发挥“生态廊道”的生态网络稳定连通功能,突出蓝绿空间融合共生,形成有机整体。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以深圳为例

图1 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生态网络空间结构图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 1、遵循自然地理格局


深圳市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莲花山脉的主要支脉梧桐-阳台山脉由东向西贯穿中部,形成天然屏障,成为主要河流发源地和分水岭。以山脉为骨架,北部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自南向北汇入东江,形成相对独立的洪积平原;山脉以西的海湾地带则在珠江水流与洋流共同作用下,形成南北连为一体的海积平原。深圳就是在这样的自然地理格局中生长,山、海、城有机融合,既具备高度城市化特征,又拥有类型丰富的生态系统,形成以森林和城镇聚落为主体,河口、湿地滩涂、海洋等典型生态系统均有分布的景观结构。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以深圳为例

图2 深圳市自然地理格局图


✍ 2、开展科学评估论证


在自然地理特征认识的基础上,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开展面向大湾区、都市圈和城市地域等不同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生态安全格局是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对维系区域生态过程及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源地、廊道、战略点及整体网络等关键生态要素进行空间位置和范围的识别,包括了生态源地识别、阻力模型构建、关键要素提取等主要过程。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以深圳为例

图3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技术路线


(1)生态源地识别。基于深圳市自然生态系统本底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生态风险识别等综合性结果,提取对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或担负重要辐射功能的生境斑块,作为生态源地,也即确保深圳生态安全的关键地块。生态源地在深圳市域范围内广泛分布,在东部大鹏半岛、南部三洲田、梧桐山重要源地区连片分布,与基本生态控制线相似度较高。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以深圳为例

图4 深圳生态源地典型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2)模型分析。综合考虑深圳高度城市化且具有陆海统筹需求的特征,基于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及近海海岸功能分区设置生态阻力系数,进而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模型提取关键生态廊道,也即通过保障生态源地之间能量和物质流动来实现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关键生态用地。


(3)关键要素提取。在所提取的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的基础上,基于累积电流值,识别深圳市的生态战略点,也即对于生态源地间相互联系具有关键作用的节点,也是易受外界干扰的生态脆弱点,通过保护和修复这些节点,能够有效维护或提升生态系统过程,对生态系统演替、干扰、恢复等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生态源地、廊道、战略点等关键生态空间要素及其之间的网络连接关系,共同构成深圳市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以深圳为例

图5 深圳生态安全格局关键要素分析图


✍ 3、尊重组团规划延续


深圳市历次总体规划均强调以自然地理格局和景观生态结构为基础,构建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和网络化生态安全格局:86总规在原特区内确立了带状组团的空间结构,前瞻性地设置了组团隔离带。96总规将规划区覆盖至全市域范围,并将非建设用地纳入统一规划,建立公园体系和组团隔离绿化带,抑制建设用地无序蔓延。10总规提出构建由“区域绿地-生态廊道-城市绿地”组成的市域绿地系统,重点保护8片区域绿地,作为区域和城市氧源绿地和生态支柱;规划建设16条大型城市绿廊,为野生动物迁徙、筑巢、觅食、繁殖提供空间,同时作为大型通风走廊,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从景观生态结构的演变看,规划充分发挥对于空间资源配置的先导和统筹作用,有力保护城市赖以生存的生态空间和生态资源,推动形成相对稳定的城市发展和景观生态格局,促进经济、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以深圳为例

图6 历版总体规划的生态空间结构图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以深圳为例

图7 1995至2020年深圳市景观生态结构演变分析


(二)系统维护生态安全格局



✍ 1、实施重要生态源地定界管控


将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管控。


✍ 2、实施生态廊道定位定线管控


根据各生态廊道的功能定位,将其为区域绿地连接绿廊、城市组团隔离绿廊、蓝绿生态景观通廊,并实施最窄宽度刚性控制。区域绿地连接绿廊承担连接大型区域绿地,构建区域绿地间中小型生物迁徙通道的作用,宽度控制在200米以上,特殊情况下最窄处不少于100米。城市组团隔离绿廊承担城市建设组团的隔离带、城市景观廊道或通风廊道的作用,宽度控制在200米以上,特殊情况下最窄处不少于100米。蓝绿生态景观通廊主要由河流及沿岸绿带串联景观节点构成,现状非建设区内河流两侧控制宽度各不少于60米,现状建成区内各不少于30米。


深圳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坚持生态引领、底线管控的基本原则,以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为导向,对重要生态廊道的空间线位进行预留。下层次规划严格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廊道功能定位、宽度控制、总体线位走向,可结合规划实施实际条件,深化优化廊道的具体空间范围。


✍ 3、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


在构建“四带、八片、多廊”全域生态网络空间结构的指导下,针对生态空间遭受挤占、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功能降低等典型生态问题,在一定的生态联系紧密的区域内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态要素,系统推进各生态要素修复,实施区域绿地、主干河流、海岸带、生态廊道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实现城市生态空间系统治理。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以深圳为例


三、启示建议

  

(一)多视角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一方面,秉承空间量化视角实现战略格局落地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时代背景下,关于城市生态安全的战略格局应当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借助定性、定量、定位的综合分析方法,逐步细化并描绘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基本构架,以此作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总体布局和空间指引。另一方面,秉承空间统筹视角促进保护修复协同: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往往与行政边界并不重合,尤其是发挥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大型自然地域单元往往是跨区域的,需对跨区域生态廊道进行控制、保护和生态恢复,以保证区域间大型植被斑块有效连通。


(二)全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维护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表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可持续的状态,国土空间规划是对国土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一方面,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完整性的维持依赖于空间规划对于国土全要素的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从而形成由点、线、面、网组成的多目标、多层次和多类别的生态空间优化配置方案。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生态功能重要性和敏感性区域,采取差异化的定界、定位、定线的空间管控和规划传导政策,按照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要求实施山水林田湖海草系统修复工程,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以深圳为例

本文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稿,特此感谢!

基于“生态券”的生态用地占补平衡机制研究

韩正: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大力推进国土绿化事业发展

沈磊: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

深圳市构建“开放式、网络化、集约型、生态化”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的规划探索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以深圳为例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以深圳为例
在看点这里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以深圳为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以深圳为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