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吉谦 教授
东南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创始人
徐吉谦先生逝世一周年,
谨以此文致敬先辈,
观览学科发展的历史演进。
徐先生作为中国交通工程学科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的第一位交通工程专家。他促进和支持了交通工程学科中的重大课题、关键课题、创新课题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领域,为推动交通工程学的科学研究、学科发展与人才成长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者:徐吉谦 等
出版单位: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解读作者

全永燊
原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陈峻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
杨涛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为追思徐先生严谨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组织编撰了《中国交通工程学科建构与探索——徐吉谦教授学术思想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整理和精选了徐先生已发表的学术成果,并在对照补充国内著名学者最新论述资料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同时,《文集》的出版也是向东南大学建校120周年献上的一份贺礼。
《文集》收录了徐先生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发表的约50篇理论研究与学术探索文章,分为七个篇章: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城市交通综合治理与需求管理研究、城市交通网络容量与系统评价研究、大城市城乡接合部交通与出入口干道规划设计理论、城市自行车交通规划方法与实务研究、公路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以及城市道路交叉口技术特性与信号控制设计研究。《文集》展现了徐先生对中国交通工程学科初创期理论体系建构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开创性思考与探索,既借鉴吸收了当代国际交通工程学科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与理论成果,又充分结合了中国城市与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既具有理论体系思考与建构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又具有实践应用的针对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文集》开篇《交通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一文出自徐先生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项目同名课题,该文也被认为是为中国交通工程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谋篇布局的奠基之作。徐先生原创性地绘制了“交通工程学科树”,把交通工程学的学科知识体系以一个有机生长的大树形象表现出来,理清了学科极其复杂的知识脉络与结构关系。该成果既清晰概括了交通工程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性,又系统分析了交通工程学科发展现状、问题与趋势,更前瞻性地为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前20年中国交通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明确了方向和关键课题。
《文集》集中反映了徐先生和弟子们在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综合交通规划、城市交通综合治理、交通需求预测、交通网络性能评价、大城市出入口干路与城乡接合部交通规划、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等方面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业绩。特别值得推荐的是徐先生一些先见性、开创性的思考与思想。例如,根据城市交通系统特点并运用系统论和系统工程思想和原理,详细分析梳理了城市交通系统综合治理中涉及的运量、运力、运基、运管、运环五个子系统及其内在关系与逻辑,建立了五大系统协同闭环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平衡逻辑框架。这个逻辑框架对于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与科学治理实践具有极强普适性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指导意义。再如,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机动化还处于快速发展初期,徐先生就远见卓识地提出中国交通运输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依靠交通工程管理(Traffic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EM)和交通系统管理(Transport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TSM),更需要立足于经济、法律、政策和行政等多角度对交通运输供求关系进行合理调控的广义交通控制管理(Transportation Control Management, TCM)。TCM实际上就是欧美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探,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直至今日还在推行的交通需求管理(Travel Demand Management, TDM)和交通实施管理(Transport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PM)的总和。徐先生在30多年前提出的TCM理念,对当下正深陷城市病、交通病的中国城市无疑具有启发与警示作用。
徐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亲自担任了中国第一条一级公路——南京宁六公路设计的技术总负责人。宁六公路并非一条常规的城际区域公路,而是一条联系南京长江大桥及数条国省道,又处于南京江南江北拥江发展中心地带和城市出入口极为关键的道路,复合了区域交通、城际交通、城市交通、城乡交通多重功能。如何综合考虑和平衡如此复杂的多重交通功能,如何满足与协调近远期客货运交通需求以及城镇发展、工程质量、技术经济、景观环境等多重要求,如何在综合考虑上述多重功能、多重要求的前提下,在国内尚无与该工程适配的技术标准和同类工程案例的情况下,合理确定该道路设计技术标准、工程选线布局、平纵横设计、路桥结构与材料等等关键技术,都是极具挑战性的技术难题。凭着深厚的道路交通工程理论与技术学养功底、既远见卓识又大胆创新的专业精神、系统缜密精心精细的设计态度,徐先生圆满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为该领域的工程实践树立了成功案例。此外,该项目实践引发了徐先生对于大城市出入口道路、城乡接合部交通、城市辐射交通的深入系统思考。徐先生积极争取到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建设部科技攻关项目等机会,带领一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开展持续深入的系统研究,形成了丰厚的理论成果。《文集》对此有较系统地反映。
除上述交通工程学科发展战略和综合交通规划等方面的突出建树外,徐先生在城市道路与交叉口特性、设计与控制方面也进行了相当深入扎实的理论探索与科学研究,在环形交叉口交通特性和设计技术、平面交叉口的信号模糊控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也相当令人钦佩。徐先生视野开阔、学养深厚,勇于开拓、勤于创新,治学严谨、见解独到,甘为人梯、诲人不倦,对东南大学交通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乃至国家和地方的交通工程体系建构、理论创新、工程实践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先后完成了一大批高水平开创性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成果,同时指导培养了一批城市与区域综合交通规划和工程设计领域的优秀人才。《文集》既是对徐先生个人学术历程、思考、创新和实践的完整记录与总结,也是对中国早期交通工程学科初创、建构与发展过程的展现,相信其中的学术思想、智慧火花会对交通工程领域的后来人产生新的启发与灵感。

封面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带你读书”栏目更多内容
关注解锁更多精彩
2022099期
编辑 | 王海英 张斯阳
审校 | 张宇
排版 | 耿雪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交通):《中国交通工程学科建构与探索——徐吉谦教授学术思想文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