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树声
【摘要】中国在数千年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区别于西方规划价值、原则和方法的本土原创体系。本文针对中国本土城市规划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学术体系的观点。通过对中国本土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特征的分析,论述了体系构建的可行性、构建思路与原则,探讨了事关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学术体系的10个核心问题,尝试为中国原创城市规划体系的现代学术构建探索路径,为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学术传承奠定科学基础。
曹康 李琴诗 章怡
【摘要】规划知识传播是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下出现的国际规划研究新热点,在国内展开相关研究对中国“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规划知识外传十分重要。在界定规划知识传播的基础上,依据范畴变化及阶段划分的既有研究,提出本文观点。认为传播历程上,可归纳为时间上有交叠的3个阶段,即殖民时期至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城市规划创生与完善时期;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时期。同时,系统梳理了学者针对每个阶段的分析焦点。传播类型上,可分为单向型和网络型传播两大类,其中单向型又可细分为殖民型、援助型、学习型3小类,网络型细分为对等型与博弈型2小类。各阶段传播特征上,分别为殖民与援助型传播;对等与学习型传播;博弈型传播。研究结论对于以公共产品方式走出国门的中国空间规划模式与经验研究具有理论价值。
戴智妹 华晨 童磊 申玉洁
【摘要】过去,城市空间的认知多从实体维度的不同方面展开,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虚拟维度也将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空间认知的重要视角,且技术的演进影响着城市空间的虚实关系。通过对不同数字技术作用下的空间特性进行分析与对比,发现由于XR技术在交互内容与方式上的改变催生了虚实空间,虚实空间具有可视性、三维空间感、可与实体环境实时交互等特点。进一步对数字技术影响下城市空间的不同虚实关系进行分析:包括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的转移、实体空间对虚拟空间的承接、虚实空间对虚拟空间的补充、以及实体空间对虚实空间的配合。其中,虚实空间将对城市区域联系、城市公共空间造成影响。未来城市空间的虚实关系将影响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空间的虚实双重属性将对规划师提出双重要求,城市空间的虚实交互将改变规划设计过程的进行。随着影响的进一步深入,后续还需探讨如何既保护实体空间又规范虚拟、虚实空间的设计、存储和使用,并关注社会关系、社会经济的变化。
“老有颐养”下养老专项规划实施评估及思考——以上海及各区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为例
申立
【摘要】规划实施评估对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水平至关重要。从全过程管理视角构建“规划传导-空间落实-服务效果”的评估框架,基于“上海养老服务平台”数据对上海市及各区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实施进行评估发现,专项规划实现了市区两级高效传导、设施规模充足保障、空间布局重点补缺、设施标准显著提升等,但在布局匹配度、服务满意度、设施使用率等方面仍有改善空间。从“老有所养”迈向“老有颐养”,专项规划编制应继承传统自上而下指标配置对保障空间底线的优势,更加突出编制精准化、公众参与和弹性适应等,以增强规划对高质量发展的应对能力。探索从规划编制、建设实施、效果评估到规划动态维护的全过程,旨在为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提供助力。
选择性激励视角下历史地段自主更新集体行动——基于南京市“小西湖”的实证
高煜 张京祥
【摘要】人本理念揭露历史地段更新改造中土地-产权、公共-私人、更新-保护、搬迁-留下等多组冲突集合,暴露出以往城市更新政策与经验的局限,新路径亟需探索。基于南京市“小西湖”历史风貌区更新的实证研究,发现新理念下历史地段更新需同时具备民生改善、历史保护和自主更新的三重使命。在项目实施中,政府、产权人、项目方和社会各界形成往复博弈的集体行动,取代了“增长导向”下规避博弈的机会主义运动;构建搬迁、利益引导与自主更新“小利益群体”和物质与非物质组成的“选择性激励”,渐进地化解各类冲突,推动更新政策创新与各类项目落地,形成有章可循的历史地段自主更新路径选择,并突出新路径中探索经营性空间长效运营与统筹分配的策略重点。
段德罡 王天令 季文瑞
【摘要】展望城镇化的后半场,与加速城镇化并行的城市更新构成了新常态下中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式。“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然而在现有更新实践中仍缺乏合理的统筹安排与操作指导,亟需探寻科学判定更新时序的方法。文章以用地更新敏感度作为用地更新可能性的度量值并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结合甘肃清水老城区展开评价实践,依据评价结果指导更新工作并校验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研究表明,依据客观条件评价得到的用地更新敏感度数值能够表征用地更新可能性,是判断用地更新时序的重要依据,对识别更新重难点、确定更新时序、促进更新规划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王垚 钮心毅 李志鹏
【摘要】通过上海都市圈内苏州至上海中心城区跨城通勤的实证研究,认识苏沪跨城通勤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首先,使用多源大数据量化测算苏沪跨城通勤总体空间特征、认识宏观政策上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个体决策的影响因素。运用“宏观约束+个体决策”分析框架,解析了苏沪通勤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苏沪跨城通勤存在“择居主导”与“择业主导”两种典型模式。第二,两种模式有共同的影响因素,均包括宏观约束层面的产业布局、住房与公共服务、交通设施;个体决策层面的职业和收入、家庭和社会关系、通勤成本。第三,两种模式的作用机制不同,“择业主导模式”是上海中心城区特有高价值区段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主导,是市场驱动下的高素质劳动力集聚现象;“择居主导模式”是适宜住房和公共服务供给提供的住房机会主导,是住房市场和住房政策综合作用下的居住人口扩散现象。区域交通设施是两种模式形成的必要条件。
张宇阳 邹哲 张欢
【摘要】揭示居民低碳出行意愿与居民社会资本因素的内在关系,有助于了解居民低碳通勤意愿的形成机制,从而促进居民的低碳通勤行为,减少城市交通碳排放。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获取404份有效的京津冀城市居民样本,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公众低碳通勤意愿对社会资本等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占有状况、居民低碳通勤的行为态度、以及低碳通勤促进措施,都会影响居民的低碳通勤意愿。居民低碳行为态度对低碳通勤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58,表明其影响作用最大;社会资本占有情况占第二位,其路径系数为0.54;对促进低碳通勤的柔性措施的态度占第三位,路径系数为0.52。因此,培养良好的低碳通勤的行为态度、改善城市居民社会资本占有情况和提升低碳通勤措施的服务水平可有效提高居民的低碳通勤的意愿。
城市疫情易感社区影响因素及其引致路径研究 —— 一项定性比较分析
史春玉
【摘要】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法,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市24个社区为案例,基于韧性视角,通过构建社区韧性评估框架,探讨影响城市社区有效应对突发疫情的关键变量及变量间的可能性因果条件组合路径。研究发现,边缘性社区、陌生人社区和低效能社区的社区韧性较低。疫情最容易在缺乏空间韧性且弱势群体聚居区即缺乏资本韧性的贫困社区爆发,但如果缺乏空间韧性、社会韧性和治理韧性,中产乃至富人阶层聚居社区也有可能成为疫情爆发地;而低效能社区的出现则表明即使社区充满空间韧性,又非弱势群体聚居区,如果缺乏充足的社会韧性和治理韧性,集体行动效能低下,也会成为高风险社区。空间韧性而非资本韧性构成风险易感社区的关键影响维度,社会韧性和治理韧性的双重不足是这些社区的核心特征。
国外以社区为导向的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对我国的启示
白家圆 陆伟
【摘要】“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基调由“防疫”转为“预防”,提出深化分层诊疗制度、重点发展以“社区”为基点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而城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作为政府主导的、战略性的干预手段,应具备前瞻性和示范性。虽然当前卫生专项规划已被列入法定文件,但仍是一个较为宏观的方案,尤其在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层面尚且缺少整体的、适应性的框架来指导可持续的规划。对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外社区导向的初级卫生保健规划,指出我国以“分级配套”和“千人指标”为核心的编制思路较为僵化,并提出构建“先定性、再定量”的规划框架,建立“社区参与”机制以更新编制流程,明确社区卫生设施规划在卫生体系中的作用。建议为适应我国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城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在微观层面的实施框架提供一个整体的思路。
2000年以来乡村工业分散发展机理研究——基于后乡土嵌入性的视角
李广斌 李雅妮 周敏 王勇
【摘要】2000年以来,在市场和政府双重脱嵌作用下,为什么乡村工业没有走向集聚发展?立足于后乡土社会,基于经济活动嵌入性理论,从经济、社会和治理3个维度,结合案例,尝试阐释乡村工业分散发展的微观机理。研究认为,新时期乡村工业分散发展与后乡土社会具有共生性和同构性的特征,围绕农村土地开发及其增值收益,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之间建构了一张复杂的“利益之网”,而填充在其中的“关系之网”使得三者合作更加牢固。乡村规划应重视乡村工业发展根植的乡村社会场景,采用更为精细化的策略,推动乡村工业用地治理。
蒋天洁 陈冰
【摘要】以认证标准(内容)变革为切入点,梳理了中英规划教育专业认证的演化历程,分析总结了各阶段发展特点。并通过对认证委员会、认证范围、申请条件和认证标准等影响现行规划教育专业认证的关键因素,以及专业认证与执业认证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辨析两国认证体系的特征,总结得出我国在协调规划教育与规划行业之间关系、营造自我监控的文化氛围、拓宽认证范围等方面可以学习借鉴英国经验。建议我国下一阶段的规划教育专业认证改革应在兼顾宏观与微观、内外部因素结合、树立良好的价值导向、拓展与精细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优化,以确保规划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满足发展需要。
竞赛推动下的乡村规划教学改革探索——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回顾及展望
栾峰 殷清眉 孙逸洲 高邦妍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乡村发展开启了新时代,也对乡村规划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积极响应时代呼唤,尽快推进乡村规划教育事业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面向全国发起了“高等院校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活动”。本文首先简要回顾竞赛的组织方式和发展历程,其次深入探究其在推动乡村规划教学发展上以及推动高校师生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上的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该竞赛在推动规划教学发展、引导教学对象内容与定位及规划方法、以及推动多元力量共助与反哺乡村发展的教学方式等方面为乡村规划教学作出了积极贡献。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内容播报】2023年第 2 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