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交通):2018年城市交通行业十大新闻
雄安新区总规获批
打造城市交通新典范
2019年1月,《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获批。这部规划历时一年多时间编制完成,描绘了雄安新区的发展图景,凸显了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决心。
《总体规划》共分为14章、58节,包括总体要求、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强国土空间优化与管控、打造优美自然生态环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塑造新区风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构建快捷高效交通体系、建设绿色低碳之城、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打造创新发展之城、创建数字智能之城、构筑现代化城市安全体系、保障规划实施等内容。
其中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方面,提出要按照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的要求,加快建立连接雄安新区与京津及周边其他城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之间的轨道交通和公路交通网络。完善雄安新区与外部连通的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网。坚持公交优先,综合布局各类城市交通设施,实现多种交通方式顺畅换乘和无缝衔接,打造便捷、安全、绿色、智能的交通系统。
目前,《雄安新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2018—2035年)》也于2018年底完成上报。雄安新区开发建设的大幕即将拉开,对内对外各类交通设施作为先导性项目,将成为相当时期内新区建设的重点和焦点。
北京城市副中心详规
勾画以人为本的综合交通体系
2019年1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获批。区别于以往规划通过交通干道划分组团,本次城市副中心规划用“蓝绿”公共空间把组团组织起来,在不同的组团之间,通过设施服务环把12个组团联系起来,每个组团的功能是不同的,通过设施服务环把公共服务、交通、地铁线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非常有机的、高质量的空间支撑体系。
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规划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和绿色出行战略,强化公共交通对城市空间优化和功能提升的引导作用。包括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的城区,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绿色出行比例超过80%;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建立城市干路、街区道路两级路网体系,建设尺度宜人的街道空间;构建环形+放射的轨道交通网络,加强产业和居住组团之间交通联系;构建以自行车高速路为主的复合慢行体系,建设无人驾驶示范区等内容。
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规划的主导思想是以人为本,这种规划理念值得全国借鉴。规划提出建立不依赖于小汽车的出行方式,让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各得其所,让市民依赖更绿色的方式,使出行更便捷、更高效。
2017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批复情况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为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2018年11月,中央决定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三省一市更是响应顶层设计,不断深入探索跨省域合作,频出新政。
在交通层面,2018年12月1日,上海、杭州、宁波三市地铁二维码互联互通,在上海可刷杭州、宁波地铁APP中的二维码乘坐地铁,在杭州、宁波乘地铁,刷上海地铁APP的二维码也能畅行。与此同时,为深入实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改委于2018年12月分别批复了《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规划(2018-2023年)》和《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的调整规划(2017-2022年)》,2019年1月批复同意《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19-2025年)》。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三角区域将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13号文和52号文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截至2018年10月底,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24个省份的35个城市开通运营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63条、总里程4909公里(不含市域轨道交通)。另外,规划建设里程7700公里,其中在建里程超过6000公里。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民生工程,是城市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18年有两个国家级重要文件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一是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意见》(国办发〔2018〕13号);二是2018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国办发[2018]52号)。
13号文从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法规标准、创新管理制度、强化技术支撑等方面提出了有关政策举措,明确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便捷、舒适、经济的出行服务,始终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2号文修订了原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基本条件,新增地方政府债务、轨道交通企业债务、责任主体等要求,提高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等要求,并从完善规划管理规定、有序推进项目实施、强化项目风险管控和完善规划和项目监管体系四个方面推进政策措施落实。52号文所有的调整和新增要求均表明,国家层面将更加重视城市轨道交通要“量力而行,有序发展”。
国家系列重要标准面向新时代和新需求
2018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 51328-2018)、《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标准》(GB/T50546—2018)。
2018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在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继承的基础上,从发展理念上提出按照以人为本加强以公共交通优先为主导的绿色交通优先,指导综合交通体系的资源配置。从规划内容上突出综合协调,指导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内部平衡、健康发展,以及综合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并对技术发展带来的城市交通运营、组织等的创新进行指导。
2018版《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标准》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标准》(GB/T 50546—2009)基础上进行修编。修订主要内容为: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针对乘客服务的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功能层次和线路规划的技术内容、线网组织与布局的技术要求和指标,以及用地控制指标等。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建立车厢舒适度评价体系;基于城市转型发展要求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设施供给水平指标;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用地系列控制指标。
在城市治理领域,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规范》(GB/T 36670-2018)。这项标准的出台将有效契合当前城市道路交通精细化治理的需要,着力解决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等城市病。标准面向的是交通管理专业人员,重点关注的是道路上行人、车辆在交通运行阶段的科学管理,是对时空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综合利用。标准将交通组织设计按照设计对象分为: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路段交通组织设计、区域交通组织设计以及交通组织专项设计,对每一类设计对象都有具体要求。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下半场”,城市交通从发展理念、目标、规划方法到发展方式和手段都在进行转型。三大标准的发布无论从横向内容覆盖,还是从纵深内容、技术指标上都按照新时期的发展要求进行了全面调整,以科学、合理地指导各地城市交通发展。
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扩容
继2017年交通运输部公布“十三五”期间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建设第一批50个创建城市名单之后,2018年全国城市交通工作暨“公交都市”建设推进会上交通运输部宣布授予北京、天津、大连、苏州、杭州、宁波、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银川共12个城市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这是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第二次扩容,上海、南京是首批示范城市。
创建“公交都市”是实现城市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降低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作为一项关系城市交通全局的发展战略,是提升公共交通竞争力、支撑城市运行效率的有效手段,同时应全面关注居民“门到门”移动过程中与公共交通衔接的所有出行服务。
高铁站走出“孤岛”困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及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关于推进高铁站周边区域合理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基础[2018]514号),指出要强化规划引导和管控作用,合理确定高铁车站选址和规模,严格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站城一体融合发展,提升综合配套保障能力,合理把握开发建设时序,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创新开发建设体制机制。《指导意见》的基本原则有四点:规划协调,布局合理;量力而行,有序建设;站城一体,综合配套;市场运作,防范风险。
《指导意见》既是对过去10年高铁车站周边区域规划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指明了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虽然对未来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清晰的设定,但是,是否能够在现有制度框架下,通过精细化的体制机制调整,让铁路部门从建设单位转型成为类似于香港铁路公司(港铁)的运营服务部门;同时,通过制度创新,在高铁枢纽与新城建设中,建立地方政府与铁路部门的利益共赢机制,才是这些目标能够落地的关键。
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港澳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窗口,港澳与大陆融合步伐越快,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需求越强烈。2018年10月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推动,令人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行。港珠澳大桥在工程领域的价值自不待言。交通基础设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在新时代走上了前台。“交通强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功能。
港珠澳大桥和沿江高速都是以香港为核心的对外放射通道,决策背景是发挥香港作为国际航运枢纽以及制造业发展龙头的辐射作用。香港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制造业则以广深为核心。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香港、深圳、广州等多核心都市圈,共同组成珠三角城镇群。因此,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应强化相互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多核心、网络化发展格局,而不仅是以香港为核心,深圳与珠海、中山等地的联通也应受到重视。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设施与区域产业发展和空间形态的契合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子弹飞过”之后,冷看共享交通发展与治理
以第三方信息平台为基础,整合社会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共享经济业务得到蓬勃发展。数据显示在提升出行效率方面,共享单车+地铁较全程小汽车提升效率约17.9%。在节能减排方面,共享单车用户骑行超过299.47亿km,减少碳排放量超过699万t。在拉动就业方面,共享单车行业创造超过3万个线下运维岗位。同时,共享单车的用户规模增长是最为显著的应用类型,渗透到21个海外国家。与此相反的负面消息是共享单车似乎也正步入严冬。中小单车企业纷纷倒闭。摩拜单车经营难以为继,被美团收购。ofo负面新闻不断,深陷经营亏损泥潭。
另一共享交通的典型——网约车,在改善公众出行便利的同时,不间断的恶性刑事案件引起举国震惊。对网约车的安全责任界定、监管和追究也引起广泛热烈讨论。交通运输部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开展安全专项检查。各地纷纷对私家车无证进入网约车运营加大查处力度。
共享单车、网约车等共享交通模式作为迅速响应需求的新型出行服务模式为公众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值得鼓励或包容。然而共享交通暴露的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涉及公众安全、利益保护,城市道路交通承载能力、政府监管与治理能力,市场运营与竞争规则规范,企业自身盈利模式、责任担当等。子弹飞过,潮水退去,真相渐露。是对各类共享交通的准确定位、理性发展、科学治理进行冷静反思、系统研究和对症下药的时候了。
新技术驱动城市交通新变革
科技创新正推动城市交通领域快速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为交通运输插上智慧的翅膀,也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与出行。2018年在推动城市交通新技术发展方面也有诸多实践: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时候应为无人驾驶车留出发展空间,并进一步推动加大智能网联汽车方面的研发力度;城市交通大脑建设方面有走向全国的“杭州方案”,在交通治理上能实时分析各项交通指标;无人驾驶汽车业已在中国开始上路试行驶,无人驾驶也将纳入广州市交通规划;此外,一站式智能出行平台的构建聚合人、车、路的有效信息,通过大数据驱动,实现共享化、智能化、新能源化的出行服务最优也有更多的新成果。
新技术和新装备迭代加速,梦幻科技和现实科技的“时差”加速缩小,人类未来交通还将有万亿种可能,交通行业作为最贴近民生的行业之一,它一点一滴的创新,都将直接改变每一位出行者未来的生活方式。
特别鸣谢
感谢以下专家对本文撰写提供的帮助:
孔令斌、李潭峰、杜恒、杨涛、张晓东、孙永海、周涛、马小毅(排名不分先后)。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排行榜”栏目往期精彩内容
201910期
编辑:王海英 张斯阳
审校:张宇
排版:张斯阳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