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日报:第123期,今日收录13篇
往期查看:www.guihuayun.com
合作联系:admin@caup.net
查看列表: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城市枢纽性
2016-05-02 新一酱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从数据的角度看,一个城市的“辐射量”是很难计算的。但是我们可以测量这个城市向周边的辐射是否容易,也就是所谓的“枢纽性”。
在这一维度中,我们分析了航空和铁路客运数据,物流的通达性,以及商业门店的区域占比等数据。你可以发现,这些数据兼顾了质和量,也涵盖交通、商业和物流等涉及城际沟通的领域。
显然,枢纽性与集聚度之间关系紧密。你可以尝试将枢纽性与集聚度的排名两相比较。
一个真正的大城市,辐射和集聚会互相促进。经济学者陆铭在《空间的力量》一书中提出,如果要形成一个都市圈,那么它的中心城市应该在吸纳资源的同时,也将资源辐射出去。
根据陆铭的研究,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圈在这方面更健康。这并不奇怪,港口城市总是更容易孕育都市圈,它的集聚度与枢纽性都是自然形成,而非人为约束的。一个与周围城市交流便利的中心城市,可以与周边城市产生“1+12”的效果。
场所|陆家嘴的背面:一种劳动者的生活地
2016-05-02 澎湃新闻 王昀 市政厅
摘录:老去的上海人,和外来的打工者,放到整个城市来看,都是弱势群体。他们因为前后的时代浪潮,在这个叫做上港小区的地方相遇。这里是前者的栖身之所,是后者进入城市的第一站。而他们的需求又截然相反。
白发苍苍的居民。
赵子正自然对此颇为头痛。他在二十多年里,切身见证了小区的变化。他的愿望是,回到原点,让上海作为“本地”的影响力重现,让同在楼里居住的人彼此体谅、行为文明,乃至设计一个让社区激励商户、商户回馈居民的办法。但这些看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上港小区里的一个儿童游乐设施。
或许,一切源于需要。此处的老居民与新上海人,若并不互相需要,彼此便无从着力。
城市总会老去,总会脱离规划者的想象。上港小区在二维平面上看,比现实中更显得拥挤混杂。看到照片的人,会好奇地问,这里是不是城中村?而到了晚上,更有许多奇异的光景,像是城乡结合部。
以上港小区为代表的这一地区,毕竟不同于深圳城中村,也不同于北京的六环,尽管它们都是为城市输送低端服务业的地方。粗略概括起来,它比深圳的城中村衰老,且有一层历史的骄傲/包袱;又比北京的六环人性,住在这里不必过早起床,省去很多通勤时间,亦可缓解劳碌艰苦。但如上所述,它也有自己的问题。
当然,上港小区自然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其周边的崂六小区等社区,还有年轻白领借住,他们与原先的上海居民相处融洽,也支持一个更干净的生活环境。
摘录:让我们回到开头
需要吸引外来者,提供各种低端服务的,是陆家嘴,乃至整个上海。这些新上海人,努力进入这座城市,他们无法采取有闲阶层的生活方式,只能用力求得生存。他们无法取代现有的浦东天际线,成为这座城市的形象标志,但恰恰是陆家嘴的地基所在。
混杂是生机,也是难题。
上港小区为外来者提供了价格低廉的住处和消费品,使得陆家嘴的白领们不必为低端服务业付出更昂贵的成本,这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吸引力(中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但如果把上港小区作为“本地”,其得益之处并不多,反而承受着更多矛盾和负担。
对这个落脚城市,人们站在某一端看,看到的是往昔的荣耀与衰败;但在另一个角度上,这里是新的,是一个需要我们用全新的方式去理解和对待的地方。
果说电台|“死”也要把目标立下来
2016-05-02 水果君 果说
摘录:2016的新年目标,你还记得吗?
我们常常会在面临一个新开始的时候为自己设立目标,而每个新年到来的日子,也是这个世界上大量目标产生的日子。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我们都会许下对未来一年美好的愿望,憧憬一下不远处向我们挥手的未来。相信在2016的新年,你也跟水果君一样,或清晰或模糊地许下过新年的愿望。
转眼已是5月,不知不觉我们的2016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现在你还能想起你的那些新年目标吗?它们实现得还顺利不?
水果君曾在之前的节目中分享过各自的新年目标,在本期节目中水果君们又勇敢地回顾了一下各自目标的进展情况,我们发现对于目标的制定和执行出现了三种情况:
非常清晰地记得自己的新年目标,并进展顺利;
隐约记得当时目标的方向,当下做的事也在预定进程上,但目标似乎没什么用;
记不太清当时自己是怎么说的了。
为了搞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三种情况,我们又去回顾了一下自己当时定的目标,发现当目标越清晰越具体,则记在心中或是不断推进来一点点完成的可能性越高。就像在《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里作者提到的:
好的目标有两个特征:1、非常具体;2、有点艰巨,但困难得合理。
也就是说,我们经常提到的:
-
“我要把xx事做好”,并不是一个好的目标;
-
“我要减肥”,也不是一个好的目标;
-
“我要把口语练好”,也同样不是一个好的目标。
因为,它们都过于模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而:
-
“我要在6月30日之前,完成一篇8000字的论文,投到xx期刊”,就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
-
“我要在5月1日到6月30日的两个月时间里,减肥5公斤,把马甲线练出来”,也是一个更容易成功的目标;
-
“我要在出国之前,把美剧《friends》看两遍,整理出口语常用500句”,也是一个更加清晰的目标。
当我们的目标更加清晰,又有一定难度,我们才不会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做起。因为有了那么一个可见的灯塔,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究竟还有多远。
什么样的目标更容易坚持,更容易实现?
如果说,你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可是过不了几天就坚持不下去了,该怎么办呢?
在《成功,动机与目标》这本书里,作者根据我们制定目标的动机,将目标分为两类:
一类是表现型目标,是指你在完成一个目标的过程中,更注重良好的表现,更看重结果,更在意他人的评价,比如说非常在意考试中的得分;
另一类是成长型目标,是指你在完成一个目标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自我提升,更看重自己的成长进步,比如说学习一个新的技能,更关注的是自己有没有获得提高。
两种动机对于目标的实现各有利弊,当目标比较容易实现时,表现型的目标能够让你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结果;
而当目标有一定困难时,成长型目标则更有利于你的坚持,有利于持续付出努力去达成目标。因为成长型目标更多地跟你自己的内在提升关联起来,当遇到小挫折时,也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让自己失去信心。
所以,当你的目标清晰但很难坚持的时候,可以多问问自己,这个目标到底能给你的成长带来些什么,也许就更容易看到它到底值不值得坚持下去了。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本期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