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同为国际大都市,但与纽约、伦敦、巴黎城市相比,上海也有自己的特别之处:那些城市的母亲河是一条河,上海则是一张水网。这里原先是一片水乡,而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辉煌的城市文明。如今,能不能传承一些水乡文明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遗产呢?
上海前身就是一片沼泽地,长江夹着大量泥沙,在沿江一线形成沙洲,同时把内陆很多的沼泽围在里面。所谓锦绣江南,所谓江南水乡就是历朝历代的老百姓不断围垦、疏浚,形成了在水系基础上等级不一的、河流圩田交织的农业和聚落景观。过去几千年当中,以上海为核心的江南的历史就是一部水利史。这种水利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可以识别出不同的等级关系。每户人家周边有一条河,为了防止内涝,宅基地会比较高,宅沟或宅河就是取土筑基的结果。为了保持农田的肥沃,每年都需要从水体中把河泥捞上来做庄稼的底肥,这些就是个体层面上的水利。在邻里之间要保持排水的畅通,于是要开挖泯沟,这个是第二个层面。在整个村和乡的层面,村有村河,乡有乡河。而在整个政府层面,则要维持骨干河道的畅通,包括了黄浦江和苏州河。这些,构成了一个长达数千年的水乡经营的历史。
江南水乡并不完全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与自然的长期互动形成的,通过这样的互动过程,形成了江南水乡的独特性:1)精美的诗画江南、2)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3)柔和的社会结构、4)富饶的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密集庞大的水乡城镇体系。
传统社会,人和水的关系极为密切,生活的任何方面都离不开水,离不开自然的水体。但是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人跟水的关系开始疏远。城里人不用灌溉。排水、取水也由于工业化,更多是和水龙头打交道。河道的出行作用已经消失了。河流跟人的关系逐步转变,更多的转向了风景和休闲功能,对于一座城市的生态来说,河流可能还具有更为重要的廊道作用。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现实。
在无形的遗产方面,过去的江南水乡留给我们什么?一是柔和、合作、服从的美德,二是精致的文化特色,三、整洁的生活习俗。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就是因为水乡的自然和城镇环境造就。之所以柔和、合作和服从,是因为作为生存的基础,水利非一人之力可为,必须与他人合作。既然是合作,就需要柔和,倾听他人的意见。服从的性格则是大型水利所致。之所以追求精致,原因是水利工程的本质是水乡文明的基础设施,需要巨大的投入。如此大的投入当然希望有更多的产出。在江南水乡,精耕细作的效率要高于粗放农业。水体相互连通,家庭内部、宅前屋后、田间地头的清洁是维系江南社会聚落和谐发展的重要环境保障。因此,形成了江南水乡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追求精致、精细的文化特点,这样的特点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这就是江南精致文化的来源。
我认为,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要完整的保护水乡文明,重建江南水乡的精神层面上的传承,要非常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尽可能保持水网的完整性。这一点可能需要加以警惕,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水面面积大概占到11%—12%,而现在可能就只有6%左右了。如果再少的话,这座城市就谈不上是水网城市了。
二要保护水质。水质应该如何保护?城市的水质保护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2000多万人的城市,方方面面都可能影响着水质。对水质造成负面作用的因素包括了:一是直接的污染排放,包括船舶的排放,二是大气的沉降、初雨径流,三是淤积、断头河、水闸造成的水流不畅的水质恶化。河水的干净,取决于水流的通畅,江南水乡特色也在于水系互通和流动。但是,水闸有很不好的作用,虽然对水利有好处,但会严重阻碍了河水的流动,也导致了水质的下降。四是区域的劣质水体,尤其是上游周边的农村水质不好,也会对城市的水体造成影响。五是垃圾,垃圾的来源跟老百姓们的日常行为有关系,水面上的垃圾,其实都是我们每个人造成的。对于上海来说,城市水体的治理需要特别重视。所有河流应该加强定期的疏浚清淤,以此代替传统社会下的定期的揇泥河措施。要梳理打通断头河,加强以保证水流速度为导向的水闸调节。以收获和循环为基础,保护水体生态。同时,强化城区、郊区共同治理的机制。
三要要重建人与水的关系,让人水关系重新密切起来。这次的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贯通,有利于创造一个未来上海的最大的公共活动空间。在滨水地区,不断的举办一些活动,包括商业活动、社区活动、民间组织的活动,把滨水空间打造成常年的人水互动的空间。对于一些次级河道,如浦东张家浜、洋泾浜等非航运水道,建议试水民间承包开展休闲娱乐活动。通过上述路径,来扩大人与水的接触界面和亲密关系。
素材提供: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交流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