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自然资源报):在地图上看巴渝地区的历史,这个梳理有功底
本文转自重庆规划自然资源。 电话:010-68047618 网址:www.zrzyb.net 为了让更多的朋友能够近距离接触重庆悠久的历史,感知重庆城市形成、变化和演进的轨迹。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重庆市勘测院推出了“图说巴渝”系列栏目。这是其中一期,我们在此分享给大家。
“图说巴渝”将以时间为线,系统展现3000年来以重庆为中心的军事史、重大政治事件以及相关时期的政治军事格局。 第一百零二期为大家展现的是东晋南北朝前期,巴渝地区长期动荡的历史事实。 东晋南北朝前期巴渝地区的动荡 东晋南北朝时期,以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地区,陷入了长期的动乱之中,从桓温灭成汉(347)到北周大象二年(580)王谦叛乱被平定,巴蜀地区的起义、动乱和南北政权互相攻伐,几乎从未中断,以至于时人议论,此乃蜀中人物“乐祸贪乱”。此说虽然偏颇,却不难反映巴蜀长期动荡的历史事实。 东晋南北朝时期,国内处于长期分裂、冲突之际,作为国内重要的战略要地,巴蜀地区的军事冲突,显得较为突出。 就冲突双方态势而言,东晋南北朝巴蜀地区的冲突局势又可分为前期与后期两个时期,二者大致以南齐刘季连之乱为界限,前期主要是巴蜀内部势力连同地方大员谋划割据,偶尔引起北南双方对巴蜀的争夺;后期主要是南北政权围绕巴蜀战略要地的得失展开的攻防。 就东晋南北朝前期而言,巴渝地区经历的主要动荡有: (365—378年) 一、前秦取蜀与东晋反击 桓温灭成汉后,东晋掌控了巴、蜀、汉中地区,但成汉的残余势力和部分地方大员却蠢蠢欲动,密谋割据巴蜀。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东晋梁州(治汉中)刺史司马勋,起兵攻入剑阁、占据涪县(今四川绵阳市),进逼成都,自称成都王。东晋派朱序、桓豁前往讨伐,朱序沿长江水路直趋成都,桓豁沿沔水(今汉江)流域攻击汉中,很快平定司马勋叛乱。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前秦,在这一时间逐步壮大,伺机南下攻蜀。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权臣桓温病死,临朝的太后与掌握重权的桓氏家族,矛盾重重。秦王苻坚决定利用这一机会攻蜀,一路由王统、朱彤攻汉中,一路由毛当、徐成攻剑阁。 很快,朱彤攻下汉中后沿西汉水(今嘉陵江)南下,意图截断东晋的可能援军,然后向西直趋绵竹;毛当一军突破剑阁,南下成都。东晋益州刺史周仲孙仓皇逃路,前秦遂占有益州、梁州。 嗣后,前秦任命杨安为益州刺史,驻成都;毛当为梁州刺史,屯汉中;姚苌为宁州刺史,屯垫江(今重庆市合川区)。 前秦在巴蜀的统治,遭到巴蜀地方百姓的反对。前秦占据巴蜀后,巴蜀民众张育在宁康二年(374)五月起兵反秦,拥众5万人围成都。东晋派屯驻巴东(今重庆奉节县)的益州刺史竺瑶率军3万救援,但竺瑶进兵至垫江时,为前秦宁州刺史姚苌所阻,未能及时赶到成都,前秦派邓羌援军成都,击破张育。竺瑶在年底方才攻破垫江,沿涪水(今沱江)而上趋成都,至涪西(今四川绵阳市西)为邓羌所败,退回巴东。 东晋孝武帝太元三年(378)秋,前秦梁州刺史韦钟率军攻打晋梁州魏兴郡,围西城(今陕西安康市)。巴西(治今四川阆中市北)人赵宝乘机宣称自己是东晋巴郡太守,聚众反秦。翌年三月,东晋右将军毛武生率军3万,沿江而上攻秦,企图“围魏救赵”以解魏兴郡之困。进至巴郡后,毛武生派先锋赵福率1万水军沿西汉水北上,企图挥师巴中,此时蜀人李乌也聚众2万进逼成都。然而,赵福至巴西郡南充国(今四川南部县)为秦军击溃,损兵大半,毛武生遂借口粮草不济退回巴东,巴蜀仍旧为前秦控制。 南充国(今四川南部县)今貌 太元八年(383),东晋权臣桓冲为了扭转东晋对前秦的战略颓势,决定以攻为守,自率10万大军攻襄阳,“辅国将军杨亮攻蜀,拔五城,进攻涪城;鹰扬将军郭铨攻武当”,秦王苻坚派军分路救援,晋军先胜后败,杨亮见前秦姚苌等来救,慌忙退军。 苻坚早有吞并东晋之意,遂集中80万兵力,准备全线出击。 秦巴蜀之兵,亦沿长江东下,参与对东晋的攻击,然在十一月的淝水之战中,前秦大败,并迅速分崩离析,东晋由是转危为安。 (404—413年) 二、东晋谯纵之乱
桓玄篡位后,益州刺史毛璩率军打败桓玄所派戍守三巴(巴东、巴西、巴郡)的将领,进兵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东),此时,刘裕也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起兵讨伐桓玄,桓玄兵败西奔,至江陵为毛璩之侄毛修之所杀。 随后,毛璩部将由白帝城进军江陵,至枝江为桓玄族子桓振所败,退保涪陵(今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涪陵(今重庆彭水)今貌 元兴三年(404),毛璩攻杀梁州刺史桓希,然后起兵3万,准备东下攻击占据江陵的桓振。 毛璩自率主力由江水(今岷江)而下,派参军谯纵等率巴西、梓潼等地郡兵沿涪水(今涪江),在巴郡会师。未料巴西兵在半路哗变,强迫谯纵为首领,反戈一击挥师成都。毛璩急忙回师,兵败被杀,谯纵遂自立成都王。随后,东晋政府派毛璩之侄毛修之会同新任益州刺史司马荣期,以及屯驻涪陵的毛璩部将时延祖等人,共同讨伐谯纵。 义熙二年(406),司马荣期打败谯纵任命的巴州太守(驻白帝城)谯明子,占据了白帝城这一战略要地。毛修之趁机上书要求进兵巴蜀,一报家仇。掌控东晋朝政的权臣刘裕同情毛氏遭遇,遂派刘敬宣率兵伐蜀。义熙四年(408)夏,刘敬宣率军经三峡水道,一路由江水(今岷江)而上,自己率主力由垫江(今重庆市合川区)出涪水,至遂宁郡(治今四川蓬溪县境)黄虎,谯纵遣人向后秦称臣,后秦发兵2万来救,刘敬宣与谯纵部将谯道福相据60余日,粮草不济,只得引军退回白帝城。 义熙八年(412)十二月,刘裕决定再次伐蜀,以朱龄石为益州刺史,领军2万,由江陵出发西征。朱龄石吸取刘敬宣的教训,大军过白帝城后,乃宣布战略:“众军悉从外水取成都,臧熹、朱林于中水取广汉,使羸弱乘高舰十余,从内水向黄虎”。 朱龄石采用与刘敬宣完全相反的战略,全部主力从江水(今岷江)流域攻成都,派奇兵从洛水(今沱江)攻广汉,使之不能往救成都,而派老弱残兵操大兵舰由西汉水、涪水流域进兵,虚张声势。这一战略取得了奇效,翌年6月,朱龄石抵达彭模(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区东),大败谯纵军,朱林进军广汉亦获胜,谯纵慌忙出逃,途中自杀。谯纵之乱,历时8年,自此平定。 三、刘宋赵广之乱
420年,东晋权臣刘裕,强迫晋恭帝禅位,建立宋国,史称刘宋。 刘宋文帝元嘉六年(429),刘道济出任益州刺史,其部下在益州胡作非为,激起民众反抗,先是司马飞龙在阴平郡的小规模起义,接着蜀人赵广又在元嘉九年(432)起兵反叛,煽动数万人围攻成都,刘道济以4 000兵马死守,赵广稍退;翌年正月,赵广再围成都,刘道济病死,部将裴方明会同刘宋巴东太守周籍之破赵广军,解围。赵广之乱,覆盖川西成都、广汉、涪城、郫县等大多数区域,主要涉及蜀中成都平原比较繁华富庶的地区,对巴渝影响较小。 四、南齐刘季连之乱
479年,萧道成篡位刘宋,改国号齐,史称南齐。 南齐国祚遽短,政治黑暗,连续出现多位贪赃枉法的益州刺史,不断激起巴蜀居民反抗。南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刘季连任益州刺史,刚愎严酷,最终激起巴蜀大规模起义,“值岁大寒,群贼相聚,伐树塞路,军人水火无所得,大败而还,死者十八九”。此时,南齐雍州刺史萧衍又起兵篡位,改国号梁,并派邓元起接任益州刺史。刘季连在接到消息后,再次发动叛乱,邓元起行至巴西郡,在蜀人的支持下,迅速进兵围困成都,刘季连被迫投降。 东晋南北朝前期,巴渝地区的动荡,严格来说,都是南方政权内部(包括西晋中央政府)出现了问题,导致政策不清、用人不明,致使巴蜀地区长期处于社会动荡和军事冲突中。 这一时期,巴渝地区所处的地位与之前的秦汉、三国时期相比,有了明显变化: 对于南方政权而言,巴渝地区是南方政权控制整个巴蜀的门户,而巴蜀则是南方政权重要的战略屏障,如果巴渝能够稳守,则进可全取梁、益,退可护卫荆、襄,如若巴渝不保,南方政权就如芒针在背,寝食难安了。
资料来源:重庆市勘测院 技术支持:重庆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
自然资源报刊征订进行中!
全年均可订阅~
2019年1月1日起,《中国自然资源报》支持智能手机端同步原版阅读,当期报纸当天看,往期报纸即翻即览,价值文章随手评论、收藏、转发,附赠百余种期刊杂志、有声读物,读报互动积分有机会兑换神秘礼品哦……请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22,全年定价456元。
2019年度《自然资源通讯》《中国土地》《中国不动产》杂志为自办发行,订阅详情见杂志内页“征订启事”,或致电:010-68047627/010-68047628索取订单。
欢迎自然资源系统负责新闻宣传的同志加入我们
也可联系工作人员:微信zi5yicc 敬请实名
喜欢我,就给我一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