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我们总是用充满怀疑
甚至敌意的眼光看待世界
要想找到长久的幸福感,那无异于缘木求鱼
谁能站在更高的高度来认识世界的进程规律
谁就会为人类节省更多的前进成本,
为人类创造更多的和谐与福祉
作者简介

关宏志,1959年9月生,1982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1997年于日本京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公安部、中央文明办、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全国城市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专家组专家;WTC(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执委会委员和运输规划学部主席等社会工作。
本书简介
《路上的夜行(下)》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8月
本书收录了作者于2012年下半年写就的随笔散文共计14.8万字。全书分为四个部分,记录了作者对大学及教育的思考见解,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剖析,于台湾的游历见闻,以及平日生活中的细节感悟。适合大众阅读品味,教育领域、交通领域从业者将更易产生共鸣。
本书是《路上的夜行(上)》之延续。远去的旧事不应被遗忘,跟随作者的脚步去回望和省视,便不会因为过去而忧愁满怀或对未来惴惴不安。夜是苍穹幽暗的幕布,亦是大地黎明的前奏。夜行并不苦闷,而是积聚着无尽的希望……
本书也是作者出版的第六部随笔集。
书评
郑立宏 | Citilabs公司
我与关老师是2015年5月在日本札幌认识的。当时我应我们共同的好友广岛大学张俊屹老师之邀去北海道开会。会议的前一天,俊屹兄接待我们先逛了札幌市区,然后在著名的狸小路步行商圈找了一家日式餐馆,在榻榻米上吃喝起来。跟宏志兄一聊起来才知道,我们既是同龄人,又都爱读书。我是在台湾成长的第七代台湾人,1983年就到了美国。虽然成长的背景与生活的环境迥异,我们俩却意外聊得十分投机,彼此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记得那天聊的最多的是书。从那之后,宏志兄就经常与我交换书来读。只是他总是慷慨地送给我他的大作,我却只能把自己读过且喜欢的书与他分享。
宏志兄周游四方,观察入微,心思缜密,文笔细腻,信手拈来也总是点到为止,让读者自己有些想象空间。此书中包含了关老师2012年游台湾的观察与心得,那年他去了两次我的故乡高雄。我是带着期待与稍有一点忐忑的心情来读那几篇的。毕竟不知道家乡的一切是否给好朋友留下了好的印象,特别是人。虽然有人说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但也许因为我自己是高雄人吧,就怕有些同乡不美。个人觉得宏志兄对台湾特别是高雄的描述还是比较客气与包容的。其实宏志兄不只是写高雄时如此,不管是走到哪一个城市、省份或国家,宏志兄总是欣赏多过批评,笔下充满了人文的关怀与自省。更令我佩服的是,他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写下他的所见所闻与大家分享且多年来不曾中断,这实在是众读者的福气!
黄合来 | 中南大学
教授乃师者,有知识自不必说,还要有文化、有情怀和高尚的节操,要持续自修素养;要热爱生活,善待自己及他人,要有独立之精神,做社会的良心,要敢于谏言,甚至要有引领时代思潮之气魄,关先生便是这样一位优雅的师长。
夜行,必是孤独的!孤独的行走能给人独立思索的闲暇,给人自言自语的空间。读起关先生的文字,如同跟随先生感受热爱自然的愉悦,感受在喧嚣时代的片刻淡定,感受宽厚深邃的家国情怀。
刘好德 |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近几年时常读到关老师的“小文”,每次都会让自己从喧闹与浮躁中安静下来,细细地品味、思考。关老师的作品已不仅是他生活工作的点滴记录,从许多作品里,更能阅读出历史与当下。尤其难得的是,这些都是一位优秀学者真挚又深刻、娓娓而道来的感悟。一些文字笔法也很赏心悦目,“清晨,一觉醒来,发现阳光透过密实的窗帘,正在向我的房间张望。”精彩!这次有幸集中先睹为快,却又很不舍,多希望能慢慢地读。好在只是老师2012年下半年的大作,期待继续。
推荐序
魏恒
博士、美国注册土木工程师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9年5月5日写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
作者邀我为其即将出版的《路上的夜行(下)》作序。这是一本小文汇编,以杂记方式呈现给读者。虽然杂谈札记并无明显的主题可循,书中的小文“量大”却“质不杂”——五谷杂粮,营养丰富且均衡,堪称优质精神膳食,以飨读者。
今天的社会,人人都十分繁忙,忙得近乎没有喘气的机会。作者作为大学教授,日常工作负担更比一般人繁重。我很钦佩作者卓越的时间管理能力,近年连续出版新书,不得不令人赞叹!作者十分擅长利用零碎的时间勤奋地写作,仿佛将生命中平静的琐碎时光,一点一滴刻在字里行间,让时光充满了思考的呼吸。于是乎,平日的见闻与点滴的感悟相互交融,形成智慧学识的小溪,终而汇成一本本思想启迪的著作!
全书共有四个篇章:听大师讲故事;中国到了需要理性飞跃的时候了;—没有时差的旅行;拉住时代还是跟上时代。
第一篇由作者与一位卓有成就的教授的交往展开而来,大师的只言片语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对知识、科学和真理的敬仰和崇拜之情使大师始终抱有谦卑的态度。大师一直用爱对待自己的人生,这是非同寻常的人生之路。
随后的短文都与大学和教育相关,既有作者独到的思考和见解,也有令人唏嘘的时令问题。几篇重头文章之间,穿插了作者在教师节受到的节日礼遇,学生温暖的心意总会让老师深感欣慰!
第二篇中的每个小故事,都是发人思考的提醒。从媒体对待奥运会奖牌获得者的讴歌到盛行一时的攀附文化,从文化战争到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等不同话题,作者道出发自内心的感叹,只有回归理性分析,才是文明正常发展的必经之路。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典型或榜样?我们应该向一些人特有的天赋致敬,还是向别人的优秀品格致敬,抑或是仅仅向荣誉致敬?真正的爱究竟是占有,还是放手?什么才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诸多问题,等待你随着作者的文字细细品味。
第三篇讲述的是作者赴台湾讲学的整个旅行经历。读至此篇不禁感慨:“谁能站在更高的高度来认识世界的进程规律,谁就会为人类节省更多的前进成本,为人类创造更多的和谐与福祉。”
作者描述的重要旅站在高雄。从高雄的草根文化,讲到高雄人的精神底蕴,再到文化生活理念,甚至包括新时代气息和宗教信仰的共融。此后,是作者陆续的深入探访。台湾南部地标垦丁的恒春小镇、美丽如歌的阿里山、清澈如镜的日月潭、标注历史与文化印记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独具温馨的诚品书店……作者感受到了太多的台湾,也感受到了太少的台湾!
在第四篇中,作者带领我们游览了多个独具人文特色的地方,包括青海的青海湖和原子城、河北承德、浙江杭州、广东深圳(特区)……最后谈到了2012年的香港之行。
有几处作者的观感,也许会引起读者到这些地方旅行的兴致。无论是能够体现淳朴民风的西宁“退骨肉”,还是具有水墨意境的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与园林设计,还是那些风景背后的厚重历史,一幕幕动人的场景跃然纸上。
本书描述的场景很多,但大都围绕着作者于各地访问游学的感想和体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字文,这本札记印证了朴素而深刻的“读书”与“行路”之关系,或曰“知”与“行”之关系。有人曾将人生比喻成三逐境界:逐名、逐利、逐静。今天很多的人,似乎每日都挣扎在逐名、逐利的残酷漩涡中,思想被充满“杂念”的名利磁场所吸引,致使我们的时光总是无法平静。唯有思考才是通往“逐静”境地的桥梁,阅读、写作是思想与思考的源泉。这本书提供了上佳的思维提示和力行案例。
“路上”系列随笔
《路上的萌动》
《路上的夜行(上)》
《路上的夜行(下)》
《路上的彷徨》
《路上的追寻》
《路上的沉思》
《路上的守望》
《路上的轻歌》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带你读书”栏目更多内容
201968期
审校:张宇
排版:耿雪

长按二维码关注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交通):新书推介:《路上的夜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