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子
微信公众号/小提大做 Thad-eco-plan
作为从小在城里长大,每年过年却都要回西南山区的农村过年的我来说,对“农村”这个词其实相当纠结。可是长大过后,明白生活是逃不掉的,你能做的只有适应。
学了城规以后,开始以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农村。特别是在现在强调“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新型城市化进程当中,传统村落的现状逐渐回归我们的视线。
我的家乡在重庆市秀山县,一个土家族苗族聚集区。今年年前偶然查到国家传统村落名录里面,秀山县有一个村落——秀山县梅江镇民族村入选,便产生了过年回去顺道看看的想法。
于是在大年初二,开着车,晃晃悠悠地去了。
选址风貌
民族村位于湘黔交界地带,距离秀山县城27公里,属于典型的山区。主要有花香、三大坪、金珠、民族4个自然寨。生活着苗族、土家族、汉族三个民族,其中苗族占总人口的70%。
从选址看,村内有一条小河流经全村,村民以聚落形态沿河定居,典型的依山傍水,围田而居。
传统建筑
现在,民族村还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木质建筑,大多修于上世纪50年代。在村子的入口,有一座经过修缮的风雨廊桥,但是好像并没有被修复得很好,在建筑材质和样式上都有太多现代的痕迹。
主要民居建筑有四合院和吊脚楼式两种,多为渝东南地区传统建筑风貌。主要分为堂屋、厢房等,这里不做过多描述。
村落内既有在政府保护之前已经建好的“现代”民居,也有保存完好的“传统”名句。还有保存完好的土夯墙及建筑肌理,但是原先的石板小路已被铺成了水泥道。
桐油漆过的楼板在时间洗礼下呈现独特的黑色:
厢房内的“天楼地镇”地坑内冬天常用来烧炭取暖:
石板路已换成水泥路及保存完好的土夯墙:
值得一提的是,在村子入口靠近国道的建筑,跟靠山里的建筑由很大的不一样。
屋檐都向上飞起角度增大,脊饰增大,并且屋脊和屋檐下面都用一层漆了白漆的木头进行了加厚。看上去相当有特色。
经过询问,当地人说这是后来加上去的,原来并没有这样的建筑。笔者猜测,可能是近几年政府为了吸引游客,对靠主路近的建筑群做了一些小小的改造。可是,这样。真。的。好。么?
由于入选传统村落名录的原因,2013年县里对整个民族村进行了保护性规划,确定了核心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区,并对局部建筑进行了修缮,规定禁止新建砖瓦式房屋,只能建设木质房屋。
于是我们能看到在深棕色的老式房屋中,镶嵌着浅棕和深红的房屋,并且用现代的玻璃窗户替换了原来的木窗等,但是结构上完全保持了原来的结构。
在村民有强烈重建房屋的意愿下,政府只能出台此规定,来尽量保护传统村落的风貌。可是对建筑的样式、结构有同意规划么?
政府由相应补贴么?居民不满足居住面积怎么办?木质房屋能满足居民的居住要求么?
村委会,被视为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偶尔承担节庆的公共活动:
当然,在国道边上(猜测在村落建设保护区外),一栋栋现代式的新农村建筑已然耸立。也有奇奇怪怪的建筑乱入:
传统文化
除此,村民还保留了说苗语、唱苗歌,绣苗绣等习俗,村头就有重庆市内唯一一个苗语、汉语双语小学校,据说还会举行苗王节等传统文化节日。
虽然就我所观察到的村民的穿着和语言已经和汉人没有区别,但是这所小学可能是继承传统苗族语言的一种方式。
他们在与时俱进,他们也在继承传统。
后话:
没有见到我想象当中的包着苗帕的农妇走在田埂,没有听见苗语,更没有见到节日和活动的灯火阑珊,心中难免有一点失望。
同行的人好像也没有达到心中的期望值,但是这确实是没有被人为改造过或者改造比较少的村落。
不止如此,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村落已然面对如此情景。
那些我们“希望”让他们要坚守在古老的过去来满足我们意愿当中的传统文化多样性,未免有点自私和狭隘。
年轻的一代出去接受新的教育,为了“我也要住在明亮的大房子里”的期望为改变,面对这种改变,我们想我们应该以尊重为主。
村落是一部小的历史,它自身有着随着时间进化的规律,有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顺从它可能比摧毁和禁锢好上不少。
回来这么久了,有一个瞬间让我感受深刻。
在我和一大帮人肆无忌惮地“闯入”参观一户村民家的时候,并没有被警惕性地驱赶,而是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并留我们吃饭。
换成现在城里人估计都报警了吧。也算是村落的另一种体验吧。
作者:凝子
来自微信公众号:小提大做 thad-eco-plan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设计研究所 规划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