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修”,让城市更美好——三亚“双修”大力治理老城停车难

清晨八点,静谧的临春河路好像忽然拉开了一道闸门,瞬间变得车流如洪。陆陆续续有私家车从临春河公园北侧新建的三层停车楼里驶出。 “早高峰都是去上班的,大概有十几辆车,”保安左师傅介绍到。


晚上六点左右,停车楼的晚高峰就会如约而至:附近单位的工作人员开车离开,周边小区居民来这停好车回家,饭店、茶馆的顾客也把车停在这里。


临春河公园北侧新建停车楼


这个有204个停车位的立体停车楼是三亚“双修”启动的第一个停车设施建设项目,自2016年4月起投入使用至今,尚在试运营阶段,人们似乎就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


同所有老城区一样,这里原本也面临停车难问题。


周边居住小区的停车位严重不足。这些小区大多建于本世纪初,彼时的三亚私家车尚未蓬勃发展,停车位并不是刚需。而今,私家车爆发式增长,无处可停只好见缝插针。停车占用公共空间、绿地和人行道的现象非常普遍。


停车楼附近居住小区



福利小区:停车占用活动场地



佳丽花园居住密度很高,停车只能占用绿地


除了居住小区内部,公共停车位的状态也并不理想。与其他地区停车只能沿街占用行车道相比,临春河路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宽阔的滨河绿带。原有公共停车位基本分散建设于滨河绿带中,被蚕食的绿地空间因此变得消极,行人不愿光顾。最终,停了车的滨河绿带中尽管绿地尚存,而休闲游憩功能基本完全丧失。


临春河路原停车方式(来源:百度街景地图)



停车楼的建设大大改善了这一地区的整体环境水平。


首先当然是停车问题的解决。 “我的车停在这放心多了,在外面划一下就是两千块!”走出停车场的梁先生对记者说。他之前因为住的小区停车位很少,经常把车停在路边,被划是家常便饭。


其次,绿带中分散的停车设施被清理,安装了座椅和花池,行人的活动空间也变得更加流畅舒适,绿地的功能重新实现。


而且停车楼用地原本撂荒多年,一直用围挡遮住,建设了停车楼以后,紧邻公园里的游客都说“这里变漂亮了” 。


从滨河公园看停车楼


作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中第一个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的停车楼,获得了市民和游客赞赏,是从项目决策到设计、施工、运营所有工作人员倾心合作、全力配合的结果。但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三亚的停车问题,我们不能忽略停车楼试运营期间暴露的若干问题。


1 停车位大量空置

据停车场的管理人员介绍,停车楼建成初期车位使用率在40%左右,近期由于路边停车管理严格,使用率提升到大约50%。


18:00左右,大量停车位空置


这个大量空置的情况确实令我们感到诧异,但是很快,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的戴继峰副院长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他说,“三亚中心城区停车需求呈高密度面状分布,昼夜差别明显。白天主要停车需求的缺口分布在解放路、胜利路等商业聚集区,夜间主要分布在河东、河西范围的老旧居住区附近。”而临春河路虽然属于河西的老旧居住区,但是因为一侧临河,只有单侧建设用地,因此其停车缺口在老旧居住区内并不突出。同时,“在三亚,人们并不接受超出步行5分钟范围的停车设施,这就将公共停车设施的服务半径限定在300以内”,而新建停车楼300米范围内需求确实有限,停车位空置较多也就不难理解了。对此,戴院长认为三亚老城区的停车更适宜“小而散”的布局方式。


停车设施应与需求匹配。不同建设强度地区停车方式也应有差异。比如夏威夷的怀基基地区,商场和公寓建设密度很高,建筑的上部或底层就都是停车楼,除解决自身配套外,也为周边建筑提供停车服务。而建筑密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则有少量的地面停车。


公寓的底部6层停车



商业体上部停车


2 停车楼运营及服务问题


据设备安装方介绍,该停车楼用地为政府划拨,初期设备采购安装投入约一千万元。后期运行除电力外,就是停车场保安人员的费用。按三班倒,车位操作和收费管理人员至少需要9名,负责食宿。整体月平均支出约6-8万元。三亚停车费商业地区每小时3元,住宅区每天20元或包月300元,204个停车位若保持在60%的使用率,每月收入最高仅为6、7万元。这样一个无法收回成本,也无法持续运营的方案显然难以长久支撑也难于推广。


而针对停车位的运营,戴院长同样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他认为,“停车设施建设、管理、收费和运营的机制应是一体化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完善停车的管理政策。建议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的经验,建立路边停车和路外停车收费的协调机制,提高路边停车收费使其高于路外停车收费,并鼓励单位和小区的停车位对外开放。同时,加强违章停车处罚力度,确保良好的停车秩序”。这样从根本上解决机动车占用行车道路、城市交通秩序欠佳的问题,同时亦可保障路外停车设施的顺利运营。 

 

从这一停车试点来看,停车楼是解决老城区停车问题的有效手段,但若要实现长期良性运营,则需要坚持“小而散”布局原则——更加慎重地选址、注重建设规模和需求匹配,并协调建立停车设施建设、管理、收费和运营的一体化长效机制。


一个停车楼的建设,是三亚治理老城停车难的开端。要彻底根治老城区的停车顽疾,还需大量系统性的工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团队曾针对三亚的停车现状,提出硬件、软件兼治的提升方向。


三亚停车关键问题研究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



三亚停车系统整体构架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


当下三亚城市“双修”工作继续全力推进,城市各类基础设施正在全面建设之中。停车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环节,正纳入城市“双修”总体架构中综合考虑。让我们翘首以待老城区停车改善、交通改善、城市环境进一步提升的三亚样本。



作者:王伟英 胡文娜.

感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戴继锋副院长对本文的支持。




点击浏览相关主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