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煤都”向“生态之城”的华丽转身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中国自然资源报”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

电话:010-68047618

网址:www.zrzyb.net

中国自然资源报微信平台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安徽两淮矿区是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和煤电基地之一,淮北市1958年建矿、1960年设市。这是一个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城市,累计生产原煤10亿多吨,“百里煤都”为区域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然而,长期煤炭开采,造成了持续的生态破坏——目前皖北六市形成129处沉陷区及影响区域,面积达100多万亩;仅淮北市就累计沉陷土地35.3万亩,受土地毁损影响的农民30万人。
  “生态破坏、耕地锐减、建设用地不足,成为城市最深‘伤疤’、发展最重难题、民生最大痛点。”淮北市市长戴启远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北市力治采煤沉陷之殇,把历史包袱变成发展财富,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

深改湖,浅造田,

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

  来到治理中的朔西湖采煤沉陷区,蒹葭苍茫,秋水连宕,“湖”中还能看到几处淹到门檐的房屋瓦顶和烟囱。
  当地人介绍,朔里煤矿开采至今,造成沉陷土地11970亩,先后搬迁7村、6000余人。这里将被打造为滨水型郊野公园,保留“湖、滩、荡、岛、堤”肌理,围绕康养业态、生态农业治理再开发。
  “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这些当地耳熟能详的“对子”,正是对几十年来淮北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总结。
  1955年,原华东地质局队伍踏上皖北平原,在烈山附近打下第一钻,探明煤层集聚区价值,开我国平原地区开发全隐蔽式煤田的先河。平原地下采煤,形象地说,就像把多层奶油蛋糕中的奶油设法掏出来,而土地就像剩下的多层蛋糕坯,少了支撑,在应力下成片塌陷。烈山周边塌成了淮北最早的沉陷区,也是最早的整治区,累计投入4亿多元,治理水面7000余亩,已建成的南湖公园,成为我国首个在采煤沉陷区上的城市湿地公园。
  沉陷区持续扩大,城乡遭受的阵痛一直延续。平原上耕地大量毁损,农村住房眼看着墙体开裂,整村整庄要另谋出路。废弃的村庄浸在水中等待下沉,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污染着人居环境。
  “深改湖”,由于沉陷深浅不一,为了用好活水、保护好耕地,当地将沉陷深的区域就势深挖造湖,于是形成了南湖、乾隆湖、碳谷湖、绿金湖、古乐湖、朔西湖6大湖泊。水系连通后,“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特色城市风貌逐步呈现,原来的平原地形大变样,城市拥湖而居。
  “浅造田”,淮北把复垦耕地放在首位,沉陷深度在0.5米以内的区域推高填低,表土剥离再利用,平整重新变成良田。在杜集区段园镇,复垦土地上发展规模种植,建成2万余亩无公害优质葡萄园,打造成葡萄小镇。沉陷深度在0.5米~2米的区域“不深不浅种藕莲”,挖塘发展种养业,杜集区双楼、任庄两村利用沉陷水面种植藕莲600余亩,亩产近5000斤,年直接经济效益达480万元。
  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还在进行,2019年初,183只天鹅在迁徙途中再度造访绿金湖,证明了土地沉陷后生态恢复的生机。当地人告诉记者,走在绿岛廊道,不时遇到窜出来的黄鼠狼,能让人兴奋半天。生态修复最终目的,是形成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动态平衡的自然系统,淮北堆田造湖不仅仅是改良景观,更是对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现实追求。

科技支撑,源头治理,

系统修复不走老路

  近日,在淮北市召开的部分省市矿山生态修复暨采煤沉陷区治理座谈会上,代表们认为,矿山生态修复要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统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矿内矿外、水中岸上,不仅“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更要“全身调治”综合治理。
  煤炭开采还要继续,这意味着沉陷依然会持续。而且,沉陷不是“一步沉到位”的,已开始沉陷的土地何时沉“踏实”,需要科技手段监测和应对。如果说地面上看到的修复是柔性的,那么支撑地下的修复就是“硬活”,要靠科技措施带给群众安全。
  “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是淮北针对沉陷时间不一、沉陷模式不一,做“科学治”“利用地”文章的通俗概括。
  对于已稳沉区域,淮北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废弃物充填造地,建成近10平方公里的市高新区—龙湖项目区,入驻企业60余家,保障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用地需求。淮北矿业集团在煤矿采空区上建成了21层、高达97米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得益于“覆岩隔层注浆充填”技术——在已稳沉的采空区用高压浆液对地下采空区裂隙、离层进行充填,消除空洞,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
  还在慢慢往下沉的地区,修路只能采取柔性路面设计,及时养护确保行人车辆通行安全。对出现沉陷的桥涵,该市采用整体构造物设计减缓沉陷,已修复路网41公里,避免路桥断阻。
  “半稳半沉栽上树”,则是在充填粉煤灰、覆土基础上种植苗木,利用“半沉区”造林5000余亩,提高城市绿化。
  代表们还指出,矿山生态修复要坚守一条底线,即不再产生新的问题,逐步消化历史遗留问题。对采煤区而言,就是要坚持源头防范,科学开采。巨量的生态修复欠账,就是因为前端保护没有做好。对此,淮北市吸取教训,采煤前科学评估,严格遵循开采技术标准和规范,采取有效工程措施和先进开采工艺,最大限度减少采煤沉陷影响。如“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用超高水材料填充采空区,减少耕地沉陷量和沉降度,临涣煤矿由此减少采煤沉陷地近2000亩;“膏体充填”,用石灰、水泥、粉煤灰等原料搅拌混合成膏体充填采空区,在不搬迁村庄情况下实现高效安全开采,刘东煤矿以此节约搬迁资金2.2亿元。

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走好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之路

  进入新时代,决不能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淮北沉陷形成的绿金湖,是当前全国地级市中面积最大的人工内湖,治理项目预计总投资22亿元。假如粗略按照近年来采煤业利润率10%,煤炭价格约500元/吨估算,赚到这些钱得开采4400万吨煤炭。这片沉陷区原来煤炭产出有这么大吗?在局部或全局中这笔账怎么算,值得思考。
  绿金湖只是一隅。目前,淮北市已累计治理沉陷地18.67万亩,其中恢复耕地10.2万亩、建设用地3.16万亩、养殖水面3.4万亩,搬迁村庄226个,解决近20万农民的生产生活。大规模挖田造湖、治理水体、地下填充、搬迁建设需要巨量资金,钱从哪里来?戴启远介绍,要通过政策争取、财政投入、市场运作多举措筹集资金,确保治理可持续、有收益。
  一是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政府主导。2003年以来,淮北共获批国家和省级矿山地质环境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332个、资金9.54亿元,带动市级财政20多亿元,矿企投入沉陷村庄搬迁安置资金40多亿元。二是以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为基础,企业主导。自2008年以来,累计收缴原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5亿余元。2011年以来,全市11家地方矿山企业支取保证金3963万元,完成治理面积1238亩;两大矿业集团获省级下拨保证金1.54亿元,完成治理面积3800亩。
  然而,生态修复范围广、任务重,单靠财政投入是杯水车薪。做好这件事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也要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和公益资金的投入,这需要创新政策,以红利激励。
  绿金湖治理项目采用了以社会投资为突破的市场主导型模式,以PPP模式融资22.3亿元,解决资金缺口。治理后恢复土地2.45万亩,估算沿湖周边土地潜在价值约300亿~500亿元。按这一规划前景,或可把过去大规模破坏、当前大规模补救的“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过的弯路”,转变为发展大路。项目被列入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
  来淮北座谈的代表指出,就一座城市而言,采煤沉陷区涉及生态修复、移民搬迁、产业转型等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自然资源系统须积极探索在土地利用政策上形成激励,同时严格开采准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等源头严管政策。各资源型城市发挥能动性,将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结合,做好生态修复与生态城市品格塑造的大文章。
  淮北沉陷村庄搬迁,最大限度保护被搬迁农民利益,因地制宜形成了城郊社区、依镇建村、矿村结合、中心集聚等迁建模式。相山区近郊光明、代庄等6个沉陷村庄,投资约5.7亿元,新建108栋6层农民新居,占地465亩,学校、卫生所、活动中心等齐备,1.2万人实现安居。同时,结合户籍制度改革,淮北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农民进城安家,促进了城乡互动、融合发展。
  除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淮北转型之路的基础,是立足区位优势,在动态中将“乌金”变“绿金”,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生活的增长点。10年前淮北原煤产业占经济总量80%以上,“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转型战略以来,该市将铝基、碳基、硅基和生物科技、大数据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在转型中反哺生态领域欠账,走出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的路子。  
“百里煤都”向“生态之城”的华丽转身

记者观察

“百里煤都”向“生态之城”的华丽转身

以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

  建市60年,采煤沉陷区治理30年。“百里煤都”淮北,注定会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焦点。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代表,淮北市多年坚持不懈的采煤沉陷治理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包括“浅造田,深改湖,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的综合治理模式,包括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分档定位、有效引导沉陷村庄搬迁,最大限度保护失地农民利益的安置策略,以及采用PPP融资模式筹措社会资金,确保采煤沉陷区治理可持续、有收益的“来钱”之道……

  看得出,经历了30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在采煤沉陷修复治理方面,淮北已基本构建起了一个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也正在越来越发挥出善治善为的综合治理效能。

  淮北的生态治理经验,无疑值得关注。而今天应关注的重点,绝不仅是淮北的经验做法本身——我们需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来界定淮北经验的贡献。

  前不久自然资源部在淮北市召开了部分省市矿山生态修复座谈会,会议特别组织了对淮北采煤沉陷治理情况现场考察,并征求了大家对《关于建立激励机制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讨论意见。借由淮北等先行先试地区的实践经验,不少与会代表提出,期待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激励机制,推行市场化运作、开发式治理、科学化利用的模式,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这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与建言,或许并不成熟,但却让人脑洞大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淮北30年艰辛治理,殊多不易,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而如何将那些实践证明管用好用的制度形成科学体系、工作机制?如何将这些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或许才是我们挖掘淮北经验财富的最佳切入角度。  

言思

“百里煤都”向“生态之城”的华丽转身

自然资源报刊征订进行中!

《中国自然资源报》 (含智能手机原版阅读)请直接在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22。


订阅《自然资源通讯》《中国土地》《中国不动产》杂志请直接汇款到报社,并将订阅回执连同汇款凭证复印件传真或发至邮箱 。 

传真:010-68047681

邮箱:bkfx68047628@163.com


不明事宜请与报刊经营部联系

联系电话:010-68047627 010-68047643 010-68019465

快来订阅吧

欢迎自然资源系统负责新闻宣传的朋友加入

“百里煤都”向“生态之城”的华丽转身


申请时请备注“单位+姓名”,核实后入群

欢迎自然资源企业的读者朋友加入

“百里煤都”向“生态之城”的华丽转身


申请时请备注“单位+姓名”,核实后入群

i自然新媒体团队

记者:乔思伟 洪曙光

编辑:赵志坤

审核:程秀娟

喜欢我,就给我一个“在看”

“百里煤都”向“生态之城”的华丽转身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百里煤都”向“生态之城”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