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中国土地”可以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哟!
声明:《中国土地》所刊载文章皆为原创。严禁媒体(包括公众号)未经授权刊用和转载本刊原创内容。如有违者,本刊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授权合作请联系电话:010-68048738。
由于我国南北方、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利用情况存在差别,很难在同一个模式下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对此,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结合自身实际及资源开发利用特点,探索市域范围内分区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包头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其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总体上坚持“宜复垦的以复垦为主、宜治理的以治理为主、宜自然恢复的以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由于地貌类型等自然条件的差别,包头市中部山岳地带、北部丘陵高原与南部平原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开发利用、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方面,侧重不同的内容与方向。
南部平原:
沿黄河地带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
包头市在沿黄河一带的九原区、土右旗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76个,建设规模56.31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52.28万亩,新增耕地1.84万亩,投入资金5.63亿元,惠及农民15.78万人。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灌溉、交通、机械化作业等条件,优化了用地结构。通过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农作物亩产增加50~100公斤,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通过灌排基础设施配套、农田防护林空间配置,项目区内水源涵养和抗旱耐涝能力增强,生态环境、水土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公路两侧:
重点实施废弃沙坑土地复垦
包头市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对区域内京藏高速公路、110国道两侧可视范围废弃砂石坑、渣堆进行了全面调查,拟定了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对整治区域内的碎石加工企业、选场等进行清理,采取“一坑一策,小坑回填,大坑削坡整平”的方式进行治理。通过复垦整治,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明显改观,有效改善了全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了城市整体景观。整治完成后,恢复农用地(含生态恢复用地)5.5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储备地1.17平方公里、雨洪调蓄类土地2.62平方公里,恢复土地利用成效明显。
中部山岳地带:
推进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及南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
当地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全面开展了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及南坡地质环境详细调查,完成408平方公里、147处矿山地质环境野外调查,涉及无治理责任主体的历史遗留、政策性关闭矿山75处、过期矿山54处、在期矿山18处。全面摸清了治理范围内矿山地质环境详情,为治理实施方案编制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聘请地质环境专家及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机构深入治理区域,实地考察提出治理意见,并形成科学合理的方案。治理范围内147处矿山中,共拆除生产设备171套、电力设备97套、建筑物和构筑物约3.2万平方米,清运堆存砂石矿料约81.26万立方米。累计栽植树木156.23万株,已治理面积546公顷。东河区乞膝盖沟、昆区哈木图沟、青山区笸箩铺一带采石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已初见成效。
山北草原地区、矿山集中区:
全面开展绿色矿山建设
坚持试点先行,梯次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包钢白云鄂博铁矿获评国家级优秀绿色矿山,通过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引领和推动了一批建设条件好的矿山企业加速绿色矿山建设。石宝铁矿是达茂旗的一座中型矿山,主动对标国家绿色矿山建设有关要求,坚持“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的目标,大力开展地质环境治理,实现了资源综合高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对于已闭库的尾矿库,逐步进行覆土复垦,种植毛叶苕子、草苜蓿等耐旱、耐盐碱植被1500多亩,绿化面积达90%。按照发展立体农牧业种养殖循环经济的规划,库区建设鱼塘1处、蔬菜大棚5座,种植黄瓜、西红柿、沙葱、茄子等各类蔬菜10余种,养殖火鸡、土鸡、鹅等3000余只,实现年均销售收入13万元以上,确保了生态恢复绿化治理资金持续投入,库区逐步实现“夏天看花、秋天打草、春冬季节防风固沙”的生态治理与种养殖生产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发展。对历史遗留无主矿山,当地政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开展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达茂旗政府加大治理资金投入,对矿山责任主体灭失、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也较为严重的黄花滩铜镍铂金矿和巴音杭盖自然保护区内的几处无主矿山,累计投入资金320万元,使该矿区和保护区内的地质环境得到了改善。
几点思考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要充分体现差别化整治与修复的思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突出强调“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理念,但是由于地域自然条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特点不同,具体到不同地域,山水林田湖草的单个因素的比重也不同,比如南方多湖北方多草,西部多山东部多林,那么统筹治理与修复的方向、任务、重点、路径也应有所不同。为提高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地方在编制规划时应尊重差异性,充分考虑差别化整治与修复。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理念转型升级。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是从过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以“田水路林村”为整治重点的单一农田整治、单一修复思路,逐步向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转变,这个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对过去工作的集成转型升级,融入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逐步实现生态系统修复,打造美丽生态国土。
原文敬请阅读2019年《中国土地》

i自然·中国土地公众号:zgtdzz

《中国土地》是一份海内外公开发行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来稿邮箱zgtdzz@163.com
图片库邮箱zgtd512@163.com
长按二维码可添加关注
编辑:刘振国 审定:叶红玲
中国土地
《中国土地》(月刊)
——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启迪读者思想智慧
● 自然资源部主管,中国自然资源报社主办的全国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一本力图探析土地、海洋、林草等重要自然资源政策及理论、着力指导自然资源系统基层实践的工作月刊
● 注重对自然资源重大法规、政策进行权威解读,对相关政策与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对土地、海洋、林草等自然资源管理实践探索经验给以积极推介,力图打造一份自然资源和国土综合管理的精品读物
● 承30余年的办刊厚重积淀,《中国土地》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将不断创新,挑战自我
欢迎订阅《中国土地》杂志
发行热线:010-68047627(7643)、68019465
杂志全年定价:174元
○
本微信公众号由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协办

● 扫码了解更多自然资源报刊发行信息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土地):内蒙古包头:分区域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