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应对新冠疫情专栏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来源|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撰稿|规划三所  郑宸
审核|规划三所  周元 周祥胜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全文共2898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一、规划背景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2020年初,面对“新冠疫情”,在关注卫生防疫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高密度城市建成环境使现代都市人群越来越少的在户外进行活动,这导致“亚健康”问题突出,使人群变得“易感”,同时住宅-通勤工具-工作场所的密闭空间活动圈也进一步加剧了疫情扩散传播的风险。


生命在于运动,拥有较高的国民健康水平能够有效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蔓延的“门槛”,降低传染性疾病死亡率。清华大学和《柳叶刀》杂志的联合研究指出,近20年来,国人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下降了将近一半,这对疫情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国外有关研究表明,拥有完善的户外活动设施的社区医疗花费更少,面对健康问题风险更小。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健身步道等运动和休闲设施覆盖率作为健康城市环境指标要素之一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健康中国2030战略提出将健身步道等户外设施作为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的抓手。在此基础上体育总局、发改委等12部委联合发布《百万公里健身步道工程实施方案》,部署在全国推动以健走道、骑行道、登山道为代表的健身步道建设工作。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在此背景下,广东省拟对全省健身步道布局进行统筹安排,力图推动广东省在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本文基于我院正在编制的《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项目,介绍线性健身空间的布局思路和模式,以期为各地完善全民健身设施,提升公共健康水平提供借鉴。


注:正文如无特殊注明,数据及图片均为本次项目成果。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二、广东省户外运动发展趋势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基于大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广东省已经形成了全龄化、全域化、多样化的户外运动现状

广东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3724万人,总量全国第一;全省人口占比为37.2%,全国第五(不包含直辖市),是名副其实的全民健身活动大省(数据来自各省全民健身“十三五”规划统计)。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根据百度词频分省统计,广东省在慢跑、骑行及登山等全民健身户外运动相关词频搜索量显著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体现出广东省有着浓厚的全民健身运动氛围,全民健身活动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综合户外助手等APP分析,广东省各类型运动轨迹数量及频次全国领先,覆盖跑步、骑行、徒步登山等多种类型的户外运动情形。特别是长距离的骑行和户外健走、徒步登山在广东省有着极高的参与度。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针对户外运动的轨迹空间进行分析,可以明显发现广东省人群户外健身活动形成了中心城区内部网状集聚,并沿水系、山脊等景观廊道及国省道等线性交通空间向乡村及郊野延伸的现状格局。特别是长距离的骑行和户外健走、徒步登山运动在广东省有着极高的参与度。


广东省人群户外健身活动轨迹情况
出行方式
单次轨迹长度
轨迹数量(基于户外助手等app
占比
健走/徒步
短途健走/跑步/登山
<10km
112876
41.74%
10km-30km
56679
20.96%
长距徒步
>30km
40989
15.16%
骑行
短途骑行
<60km
51354
18.99%
60-100km
4655
1.72%
长途骑行
100-200km
3051
1.13%
>200km
828
0.31%
合计
270432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三、广东省全民健身设施现状短板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现状全民健身设施未能够匹配户外运动现状,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户外康体健身需求。

从广东省体育设施“七普”(全国第七次体育场地普查工作)数据可以发现,现有的体育全民健身设施以全民健身器材及全民健身广场等点状设施为主,缺乏线性运动空间。城市内部公园、江边等适宜健身活动的区域与人群工作及生活集聚区之间可达性不佳。这导致许多居民需要通过机动交通工具前往运动场所,换乘的繁琐显著降低了人们的运动欲望。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目前城镇区域大量交通性干道及公路被用于健走或骑行运动,部分道路无慢行断面,坡度较陡,存在安全隐患。而郊野区域缺少专业的登山步道,主要依靠原始的山路和驴友踩踏路径,路径设置不够安全合理,且建设标准低,长时间使用对于膝盖等损伤大,不适于康体健身活动。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四、健身步道选线思路:通过步道适宜性评价实现“多道融合”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与专业化的体育运动设施不同,健身步道作为一种线性全民健身活动设施,其天然的能够与其他线性空间“共建共享” 纵观国内外比较成功的健身步道工程,通常都会统筹绿道(规划部门)、步道(体育部门/文旅部门)和城市道路慢行断面(交通部门)等多类慢行设施体系,从而减少投资,快速成型。


广东省在线性空间的建设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省内正在推进绿道、古驿道、万里碧道等线性工程设施,各类线性工程均具有康体健身功能,在宽度、断面、材质等方面会充分考虑人们慢行出行和户外活动的需要。因此健身步道作为全民健身活动的线性空间集合可以充分利用好现有空间基础,更好地实现全域覆盖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但同时,由于各类线性空间均有其布局侧重点,因此不能简单将各类型线性空间叠加就作为健身步道线路,如广东省现有线性空间就比较少考虑登山徒步步道,且按照体育总局“每个县(市、区)300公里步道”的里程要求,目前省级线性空间相加也有一定的不足。因此,《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提出基于步道适宜性评价实现“多道融合”的选线布局思路——基于大数据分析明确各类运动空间特征以构建评价体系,同时统筹多类线性空间构建评价底图,进行线性空间进行适宜性评价,以此为基础进行健身步道选线布局。



基于大数据分析,广东省各类型户外健身运动主要存在以下特征: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本次规划将绿道、古驿道、碧道等现有各类型线性工程、全省公路网及城市路网(总规规划)、根据各地市慢行系统及现有大数据轨迹综合分析得出的重要步道及登山徒步线路统筹形成评价工作底图。并综合案例分析进一步丰富评价要素,构建针对线性空间的适宜性评价标准体系。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基于评价体系对工作底图内的线性元素进行适宜性分析,形成适宜性评价结果。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五、广东省健身步道规划布局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结合适宜性评价分析,确定“一核集聚、三片组群、多廊串联”的总体格局,在珠三角跨越行政边界形成密集的健身步道网络,粤东西北形成以中心城区/县城为网状节点,外围串联镇乡及生态人文资源点的布局模式,同时结合南岭山脉及滨海岸线,大江大河等形成跨区域链接的区域步道系统,形成全省贯通的空间格局。


在此基础上明确健身步道布局模式:城区内部以健走(缓跑)道为主,结合居住集聚区,城市中心/新区中心网状布局。城市各组团之间以及与近郊城镇相连以骑行道为主,成为区域连接的主要骨架廊道。城市内部山体公园以及周边郊野以登山道为主,环山绕水特色布局。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每个县(市、区)300公里”健身步道历程的指标要求,结合各城市特点、规划情况(城市总规、慢行系统专线该规划)、实际建设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全省层面的步道布局方案。该方案不仅布局满足户外健身运动需求,同时充分凸显全民属性,串联广东省所有县市(区),东莞、中山城市总规确定的城市组团和片区,沿线两公里范围覆盖全省将近80%的城乡建设用地和活动人口。


布局方案同时明确步道依托载体,提出通过绿道、古驿道(包括古驿道本体及其连接线)、碧道、步道(包括各类文化游径)、城市道路、区域风景道六类载体确保线路连贯可实施,可落地。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在提出全省健身步道布局的基础上,针对21个地级市的城市特点分析和设施现状,对每个城市均提出分市布局指引,明确城市各类健身步道重点布局区域及空间载体。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六、结语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明显增强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体质是我们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从SARS的经验可以看出,历经重大疫情发生后,都会引起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迫切关注,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愿望会更加强烈。《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的编制也正恰当其时,为下一个五年全省全民健身运动深入推进提供空间承载基础。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近期阅读

乡村振兴的疫情防控新视角——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运维管理思路探讨

疫情思考|战“疫”新前线,如何夯实“社区治理”?

疫情之下的综合医院建筑应对策略初探

疫情思考|基于公众健康需求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疫情思考|再治已病——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健康城市规划反思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更多了解
http://www.gdupi.com/

商务合作
business@gdupi.co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粤规划):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健康城市:应对新冠疫情专栏 » 疫情思考|完善线性健身空间,支撑健康广东建设 ——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20-2030年)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