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公共艺术,你会想到什么?是曾经全世界巡游的大黄鸭,还是公园门口令人浮想联翩的雕塑,抑或是798艺术区墙外的前卫涂鸦,或者干脆就是公园的石狮子?“公共艺术的概念在中国一直被误读。
很多的专业院校乃至媒体,在谈及公共艺术的时候都趋于片面,或者说并没有理解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近日,在第十 四届住博会的“城市公共艺术与人居环境展暨论坛”上,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中教授直言,自己看到很多所谓的公共艺术都想“找个地缝儿钻进 去”。
而当城市发展已经进入都市美学时代,艺术介入公共空间成为不可避免的议题。那么,到底如何解读公共艺术的概念?我们该如何“挽救”城市中的公共艺术 呢?
那么,到底什么是公共艺术呢?
王中介绍说,1992年,台湾公共艺术立法,被称之为“百分比艺术”。在王中看来,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对于公共艺术有着不同的解读,因此公共艺术的概念本身是动态的。“我认为公共艺术有两大脉络,第一是艺术家介入社会设计,第二个就是城市的公共艺 术,又称为百分比艺术。简单说就是要求所有建设资金都要拿出1%来做公共艺术,因此也叫1%艺术,它是由西方国家带来的一种强调文化公益性的艺术。”
“美国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推进公共艺术?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曾经推算过对公共艺术的经费投入,结果发现可得到十二倍的连带经济效益。”王中表示,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都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王中介绍,澳大利亚很多城市的公共艺术百分比超过全球平均指标的一倍,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2015年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上,澳大利亚 城市墨尔本第5次蝉联榜首。“宜居城市有很多的指标,比如空气质量、教育、医疗等,这些方面很多发达国家都是差不多的,而墨尔本之所以取胜就在于它城市的 文化氛围,这个氛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额的公共艺术百分比的建设。”
王中再以韩国举例,“韩国的公共艺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立法,但是韩国的公共艺术 文化政策甚至包括了很多的内涵,他跟创新国家文化产业都发生了紧密的关系。所以今天韩国的原创设计,包括韩国的影视剧能有如此的传播也并非偶然。”在王中 看来,公共艺术根植于公共空间、公共社会,而因其建起后要存在几十年,所以它的影响是永久性的,“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审美,不像电影,一个没拍好顶多放两个 月,再看就得上电影资料馆了,但是公共艺术将会在未来几十年里影响城市的人群。”
王中还提到,公共艺术对于城市而言不仅起到美化和装点的作用,其更重要的功能就是普及艺术,让艺术影响城市人群。“去过意大利的人都会 惊讶于意大利人穿衣配饰的品位,原因在于城市培养了他们的审美,他们的体验、视觉和感知都是艺术。我常说美院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熏出来的,他所有的感 受和体验都会影响他的审美趋向和价值判断。”
日本著名策展人南条史生曾表示,“无论从建筑、都市规划或是艺术的角度来看,时代正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公共艺术。”而在王中看来,公共 艺术有助于城市整体价值的提升,而在全世界范围内,以公共艺术引领的城市再开发,在很多国家和城市都在进行广泛的实践。
王中举例,“美国每年都会策划很多 文化节,让艺术家带着幼儿园的孩子们作画,带孩子们去游行,这样的活动能够吸引很多旅游者,同时也带来了相关的设计衍生品的销售,而其连带效应还包括酒店 餐饮等。再比如德国城市的居民都居住在离城中心二三十公里外的地方,而市中心也因此失去了活力,于是他们举办了很多活动,让公共艺术激活城市活力,这就是 所谓的艺术激活城市空间。”
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吴宜夏表示,公共艺术能为城市带来的效应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对外效益,一个是对内收益。 “公共艺术可以推动艺术交流合作,提升城市知名度,还可以促进创意、文化、旅游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而对于城市新移民、流动人口来说,公共艺术都可以起到 放大城市价值、增加城市空间细节的可读性、激发城市活动、形成城市公共资产的效果。”吴宜夏以“大黄鸭”为例,“大黄鸭在北京颐和园展出时,入园参观客流 较上年同期上涨55%,一只鸭子可以起到如此大的效果,应该说其艺术本身积聚的动力,包括它的运作过程,都是值得我们设计师去思索的。”
吴宜夏还提到了闻 名世界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一座建筑能够活化整个城市,在最短的时间内,从一座欧洲不知名的二三级城市跃升为一流城市。”吴宜夏认为,城市真正的品位来自 于细节,如何结合城市规划体系,如何结合城市规划当中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专业,都需要从业者认真思考。
虽然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王中看来,今天我们的城市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完全忽 略了城市的整体呈现,“在西方历史上,建筑、雕塑、手工艺、园林、壁画等都是作为整体进行规划的,比如雅典的卫城。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我们都认为是 雕塑家,但是他在建筑、雕塑、手工艺、园林等方面都是专家。
而达·芬奇也不仅仅是一个画家,他甚至也做过城市规划、设计、做过广场建筑。再看我们中国的传 统,江南的很多建筑都是白墙灰瓦,这恰恰代表了江南文人的‘淡雅素’的追求,由此看来,公共艺术和城市整体的规划应该紧密联系在一起。”
而在吴宜夏看来,公共艺术绝对不是城市的点缀,它可以激活城市,为城市注入新活力。“城市中大街小巷看到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艺术的载体,“城市的广场、设施、桥梁、建筑都可以成为公共艺术创作的对象。”
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看来,目前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公共艺术还没有形成“习惯性行为”,因此,他也经常开玩笑说,什么时候公共 艺术对于城市建设者的重要性好比摆在门口的石狮子的时候,公共艺术就成功了。他还提到了公共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我们在研究中国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公共 艺术作品的时候,详细查阅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资料,它其中的内涵在于纪念那些为了人民的自由、独立、民主、幸福而牺牲的烈士,周总理亲自书写了碑文,这样 的公共艺术直到今天还能矗立在那里,一定有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作为雕塑界的专家,吴洪亮曾经参与了北京国际雕塑公园的建设。用不到一年时间建设起来的雕塑公园,在公园空间的发展中是非常有探索性 的,但是现在公园的管理却成了问题,“因为公园的管理体制和懂雕塑的人做维护的体制是不一样的,所以十几年已经过去了,雕塑公园代表的先锋性已经没有了, 而且雕塑公园的概念在二级城市还有点方兴未艾的意思。
是不是雕塑和公园的组合真的能给城市带来有意思的生态状态呢?这个问题还是值得我们讨论和思考的。因 为公园的空间有限,如果为了保持其先锋性不断增加雕塑,又不符合雕塑自身的空间要求。”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着力发展城市公共艺术往往成为城市乃至国家发展的转折点,使城市和国家的经济更健康发展、影响力得以扩大,文化得以复兴和弘扬、城市艺术品质体、公众归属感和幸福感增强。”吴宜夏表示。
王中认为,“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一个艺术作品,他还是公共事件、社会话题、市民互动、媒体传播,所以公共艺术实际上是一个平台,通过这个 平台让不同的人、文化、资源、故事会聚到这个平台里,然后生长出新文化的可能性,这才是公共艺术的本体。王中还表示,今天中国城市已发展到新的转型期,城 市正在从规模导入质量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文化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相信以公共艺术引导的都市再开发建设,将会对未来有更深远的影响。”
来源:北京晨报
新疆新土地城乡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整理编辑
欢迎并感谢您参与平台投稿,投稿邮箱:xjxtd@126.com,请您在标题处表明“微信投稿”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