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格局中,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是否有若干综合经济实力强大的城市群与全球城市区域。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流趋势。
在中国,受技术革新、要素流动和产业更新换代等因素影响,区域经济也正由传统的省域经济与行政区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变,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规划按照“2+8”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8个次中心城市。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规划》明确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区域定位,并将对产业布局、产业转移对象进一步明晰。
根据规划,到2017年,京津冀科技创新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
到2020年,科技投入、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区域形成分工明确、产业链与创新链高效连接的创新驱动。
据悉,此次京津冀协同的最终目标是,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例如,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探索新的管理运营模式,打造产学研结合的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加快建设天津滨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试点力度,强化对周边区域的引领辐射示范作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祝尔娟认为,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表示: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强调要突破行业、区域、国别界限,构建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全国乃至全球资源的“创新共同体”,以保持其科技创新的世界领先地位。”
“到21世纪中叶,京津冀一体化将重现当年洛杉矶的崛起,这是一个世纪性的超级大国事件。”
曹和平认为,京津冀一体化可能涉及50余个县,经济整合规模或达1.5亿人,其规模将远远大于当年洛杉矶崛起。
2015年4月,长江中下游城市群规划获国家批复,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
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
由此,中国国家级城市群由原来的3个扩展至5个(另一个是成渝城市群)。长江中下游城市群面积是长三角城市群的3倍,珠三角的5倍,面积为世界之最。
国务院在批复中写道:“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于合军介绍,去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大约是6万亿元,约占全国的8.8%,略低于京津冀城市群,与珠三角地区的九个核心地市的经济体量大体相当。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个特别明显是,发展态势十分良好。
于合军称,今年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仍然有望保持9%以上的经济增速,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规划期是2015年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30年,它有利于探索我国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有利于农民就近城镇化。
2010年,国务院批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长三角以上海为核心,区域内25个城市被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
并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
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已成为国际公认的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以2011年获批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为依托的成渝城市群,横跨四川省和重庆市,以成都、重庆两城市为核心,包括四川省内11城市以及重庆整个地区。
今年年底前,成渝城市群规划或将会上报。
从资源和区位优势看,成渝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处,是西部地区发展基础最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具备打造成为有全国性影响、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将成渝城市群纳入国家级城市群,有利于改善我国城市群数量不足、空间分布不合理等问题,更有利于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局面。
成渝城市群包括重庆全域和四川的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内江、宜宾、泸州、自贡等11个城市。
这样,不仅可以彻底改变重庆成都双核独大的局面,还可以补上两地中小城市“塌陷”的短板。
不仅如此,成渝两地经济有很大的互补性,相互支撑和带动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如果仅仅是重庆或成都与东部省份相比,显然是势单力薄的,但两者加起来基本可以和沿海发达省份去比较。
实际上,成渝城市群不仅会产生1+1>2效应,更会是1+1=4。成渝组成一个国家级的城市“狼群”,不仅可以避免彼此在以往竞争中的内耗,更重要的是,会在西部地区形成一个颇具潜力的增长极。
特别对中国企业乃至全球的企业,都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尤其在当代资本过剩、产能过剩的大前提下,最需要的就是市场,这里,可以催生出一个成长空间极大的市场。
成渝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密度、综合竞争能力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并不遥远。
1994年“珠三角”概念首次提出,2008年12月正式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与港澳紧密合作。
今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环长株潭城市群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中心,外围分别发展常德、岳阳、衡阳、娄底4个次级城市圈(带)。总面积9.96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万,GDP占全省79%,是湖南重要的一大区域,对全省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早在2011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就把“环长株潭城市群”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并着力的发展这一战略型新兴产业。
现今上升到重大国家战略,说明环长株潭城市群进一步提升,对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将是一大机遇,对湖南来说是一大福音。
一个地方的变迁,是城市的变迁,也是人的变迁。不同的城市,在各自经济发展的起承转合之间,都有着不一样的轨迹和故事。或平步青云,或沦为平庸,或默默无闻。
《哀江南》里有云,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兴尽悲来,盈虚有数,可能正是对此的一个绝妙写照。
城市的变迁如此,人的变迁也是如此。
下面的这几个城市样本,对他们各自的发展路径做了一个简单的勾勒。管中窥豹,以期对他们、对更多城市的转身之路,有一个直接的观照。
除此之外,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可以看出,未来中原、哈长等城市群也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将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做出巨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可见,伴随城市群崛起,中国传统的省域经济和行政区经济逐步向城市群经济过渡,城市群的区域增长极作用越来越明显。
2012年,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在相对应省份的占比基本在60%以上,其中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等的比重甚至超过80%,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竞争与合作的基本单位。
中国的城市群到底有多厉害?
可以说它“富可敌国”。
运用当年汇率进行折算,2012年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了17252.32亿美元、8240.41亿美元和7569.04亿美元,如果将其作为独立的经济体进行国际比较,三大城市群的经济总量都可以排进全球前20名。
尤其是作为我国发展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其经济总量已超过韩国等亚洲四小龙,与同属“金砖”国家的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由此可见,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于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以及这个城市群中间的核心城市,即全球城市之间的竞争。
〈
2013年GDP总量排名:29
〉
西安可能是中国最失落的城市了,曾经的汉唐故都,在中国历史上做了八百多年的老大,虽然在宋代以后就已经衰落,但直至民国西安仍然是西北的霸主,建国初西安也是中国十大城市之一。
从中国地形来讲关中平原地区细小狭长,不利于拓展;东边的函谷关证明了在古代可以像口袋一样易守难攻,如今成了关中平原连接中原地区的障碍。关中人口虽然算是比较密集,但其从规模看仍然很少,发展受限。
关中的城市太少,而且狭长发展区域本就不利于辐射,,不可能形成点状扩散发展的趋势。宝鸡离西安太远,唯一能够被西安辐射到的只有咸阳、渭南,看看成渝周边的城市,西安少的可怜。
现在西安GDP总量徘徊在全国三十位左右,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也被后起的乌鲁木齐超过,同时在西部地区西安也与重庆、成都的差距越拉越大。2008年上半年西安的生产总值936.56亿元仅为重庆的三分之一强。
〈
2013年GDP总量排名:12
〉
南京之所以称为南京,是因为它能够与北京相呼应,明代南北二京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民国时期南京又作了中国的首都。
南京的GDP总量逐步被省内的苏州、无锡超过,与北京也难以形成呼应了,北京的GDP几乎是南京的三倍。人均收入,固定投资,增长速度等发展指标甚至不如常州,扬州等小城,作为省内老大的地位岌岌可危。
〈
2013年GDP总量排名:20
〉
唐山是我国近代工业摇篮。这里诞生了中国大陆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孕育了丰厚的工业文明。2008年中国首列时速35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在唐山诞生。
唐山,一座钢铁产能超过全国的十分之一的城市,钢铁之城。这里是全世界最适合发展钢铁产业的地方,这里有炼钢所需的几乎所有原料。无论是煤炭、铁矿石还是石灰,唐山本地都有。
近几年房地产业大热,市场最需要的建筑用钢正是主要由这些民企来生产。利润驱使下,前几年,有的村子举全村之力兴建高炉,因此产能压缩年年都提,唐山的钢铁产能却年年增加。
走进有钢铁之城之称的“唐山”,不再是往日如火如荼的生产节奏,而是一片萧条,小企业破产关门大企业难以为继,钢铁厂区锈迹斑斑空无一人,是因为钢铁产能严重过剩,过剩产能的消耗可能需要5到10年。
然而,最新的政策则要求到2017年,唐山要几乎压缩占全国压缩产能总量一半的钢铁产能。这背后是几十万产业工人就业安置难题和唐山持续下滑的“钢铁财政”。
现在很多钢铁企业老板在硬撑,这次能否迈过去?
〈
2013年GDP总量排名:38
〉
过去几年间,伴随煤炭涨价,在源源不断从地下挖掘“黑金”带来的财富效应作用下,各地大量民间资本和掘金者纷纷涌入,并在当地民间借贷的推波助澜下,鄂尔多斯的房地产市场迅速膨胀,其房价一度直追一线城市。
在“全民高利贷”的大背景下,鄂尔多斯的确风光了一把。但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高利贷资金链的断裂,这个地方现在则更多是被冠以了“鬼城”的称呼。
在鄂尔多斯,从铁西区到康巴什新区,到处是这样触目惊心的空置楼房以及烂尾楼。楼市高峰时这里集中了上千家房企“掘金”,现在只剩下几家房企在苦苦支撑,靠的是卖现房才能打动买家。
内地的“小香港”,或者中国的“迪拜”——鄂尔多斯是时候应该从迷梦中清醒。
〈
〉
神木,本是一个中部地区普通的一个县城,但因该县紧邻中国最大的神府东胜煤田,一度因“陕西第一强县”和“全民免费医疗”而名声大噪。
几年前,在煤价暴涨的带动下,神木GDP与外来人口迅速增加,当地房价也由2007年时的三四千元涨至最高时近两万元。而当煤炭价格步入下行通道,当地经济也开始拐头向下,随之外来人口也大量消失,只剩下失去人口支撑的楼市泡沫。
如今,在遭遇房地产泡沫和民间借贷劫数后,神木或将避免不了盛极而衰的命运。
为此,积极争取国家级金融改革试点,成为神木抓在手中的“救命稻草”。但目前看来,似乎进展并不大。
〈
〉
2012年9月,一部用胶片拍摄完成的《玉门》上映,用即将消亡的胶片为载体,记录下这座亦被遗忘和正在消失的城市。
影片中,少有台词和串场,少有镜头移动和跳跃,叙事冷静而克制,但空空荡荡的危楼,随处可见的废墟,风中孤零的油井,斑驳脱落的墙体……
当这些荒凉和颓败画面从眼前逐一掠过时,内心还是会有抑制不住的刺痛和震撼。
玉门,这座位于西北的小城,曾因诞生中国第一口油井和中国第一个油田而兴,被誉为中国工业的摇篮。在鼎盛之时,曾有13万人在玉门居住,而石油资源的枯竭,为一切悄然画上句点。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如此美好的图景或者也将被彻底掩埋在塞外的戈壁黄沙之中。
丰富的资源给这些地方带来了令人艳羡的巨大财富,无论地方政府,还是普通个人,似乎都一度深陷在由此而来的欢呼之中。但如今,他们中的多数,则不得不为在资源枯竭,或者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地方经济如何发展而作出思考。
或是一味大拆大建,或是上马削山造城。一边是地方诉苦,一边是质疑如潮。在一番城市的狂飙突进之后,得失究竟应该如何衡量。
〈
2013年GDP总量排名:5
〉
据媒体最新公布的中国城市固定投资排行榜显示,天津年投资规模超过万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城市之一。
在巨额投入的背后,是天津豪言将同时新建7座新城的壮志。怀疑人士认为,多个新城齐齐上马,对天津这个商品住宅库存量一直居高不下的城市而言,着实有“消化不良”之忧。
其实,天津市多个新城的建设规划由来已久,最初的新城数量更多。天津房地产业内人士透露,这些新城虽然已规划多年,但多是土地规划,除了武清、宁河少数新城是在建设进行时,其他大部分目前还是荒地状态,项目建设尚未开始。
不少业内人对于新城并不乐观:天津就是一个房地产人士眼中的三线城市,对周边人口的吸引力不大,开发量却很大,后果很可能成为第二个唐山。
〈
2013年GDP总量排名:9
〉
最新出炉的中国城市“造城”投资排行榜显示,武汉固定投资规模名列全国第四,前三位则是重庆、天津和北京。武汉一地,2013年共花了6000亿RMB。
武汉表示,五年时间里将为该市的一项重建计划花费2000亿英镑,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武汉这个已有1000万人口的城市成为一个世界特大城市,给中国第二大城市上海带来严峻挑战。
而英国政府在未来20年内的响应投资仅为3750亿英镑。照此计算,一个武汉的年投资规模大约相当于2.1个英国。
仅仅在这一座城市,数以百计的公寓楼、环城公路、桥梁、铁路、一个完整的地铁系统和第二国际机场都在建设之中。上万个工地同时开工;每平方公里投资近亿元;在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满目“水泥森林”。
但是,危机已经埋伏。借贷及投资的不断膨胀,已经使得武汉被称为“中国负债率最高的城市”。
一旦风险降临,这座中部重镇会是怎样一番场景?
〈
2013年GDP总量排名:130
〉
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先后启动了规模庞大的“上山建城”计划。延安方面对于“上山建城”主要有两大理由:
一是现有城区“饱和”。
二是革命旧址保护的需要。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北小城延安,因地形所限,城区总面积仅36平方公里,交通拥堵不堪。
此外,在市区分布168处革命旧址。这些旧址很多被城市建筑严重压抑或蚕食,已不复当年旧貌,急需抢救性保护。
不少媒体曾以“延安千亿削山造城”为题做过长篇累牍的报道,认为其耗资巨大且暗藏多重风险,有政绩工程之嫌。
那么,延安“上山建城”是不是“拍脑袋”工程,如何破解资金、人气、特殊技术的需求等问题?拭目以待。
〈
2013年GDP总量排名:188
〉
因扼守晋北门户,大同自古以来即为军事要塞,在建城2300年间,历经上千次大小战事—胡服骑射、白登之战、土木之变,均发生于附近,文化遗产可谓丰厚。
而过去五年,大同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是推倒和正在新建的楼房,随处可见是高耸的塔式起重机和脚手架。在耿彦波主政期间,城建资金从每年不到1亿一举飙升到每年100多亿元,古城重建似乎顺风顺水。在他离任之际,不少市民竞相挽留,一度在全国沸沸扬扬。
耿彦波主政五年间,给死气沉沉的大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他搅动的不仅是这座城市的面貌,也包括政治生态以及331万大同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但他走后,大破大立的狂热气氛逐渐褪去,大同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一些人也开始反思耿氏的造城计划是否过于超前。
1885年,霍华德在给妻子的一封信中写道,一个幸福家庭需要的是,一间“带有美好花园,最好还有草坪网球场”的房屋。6年后,他在伦敦狭窄的家中多出了4个孩子,这件事触发了他对城市生活的哲学思考———他萌生了一个将伦敦清空的惊人想法。
这在中国也有相似之处。人口的增长和用地的紧张,使得不少城市走上了大肆扩张之路。
轰轰烈烈的城市变迁之下,是每一个个体对今昔生活切身的体会。
资料来源:商业见地网
新疆新土地城乡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整理编辑
欢迎并感谢您参与平台投稿,投稿邮箱:xjxtd@126.com,请您在标题处表明“微信投稿”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