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库

【学术动态】区域多中心:铁路基础设施凝聚力影响评估的指标框架| 区域和城市空间发展(王兰)



本刊“学术动态(Planning Reviews)”栏目,推介国内外学术书籍和文献、关注国际研究动态和前沿热点、分享规划案例研究。今天推送的是“区域和城市空间发展”专栏的国外学术资讯与文献推介(专栏编辑:王兰)



区域多中心:铁路基础设施凝聚力影响评估的指标框架

来源:GONZÁLEZ- GONZÁLEZ E, NOGUÉS S. Regionalpolycentricity: an indicator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cohesion impacts ofrailway infrastructures[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6, 24(5): 950-973.


区域凝聚力已成为交通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促进了相关评估方法的制定,以量化预测主要运输基础设施的区域影响。与凝聚力相关联,多中心被定义为实现区域平衡的最佳空间配置。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作者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使用新的区域多中心指标将区域凝聚力纳入铁路备选方案的评估标准。作者提出了一个基于多中心形态维度的指标,并通过分析西班牙北部地区的铁路备选方案进行测试。这种比较可以预测不同铁路类型在未来区域结构中的影响,为多中心发展提供了选择最佳备选方案的工具。

 

第二部分介绍了现有的多中心评估研究。大部分研究对多中心的分析包含了两个不同的维度:形态维度和功能维度。形态维度侧重于各研究对象的具体特征,通常基于其相对规模和区域分布。功能维度是指不同中心之间的关系,主要使用网络分析技术和通勤数据进行分析。作者提出的多中心度量指标由三个子指标组成:规模、网络连通性和周边性,都与形态维度的空间分布方面有关。根据出行时间数据,网络联通性和周边性两个指标可以在通勤数据丢失的情况下作为功能维度指标。

 

第三部分介绍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各种备选方案的定义以及每对站点之间的出行时间数据的计算。

 

第二阶段包括计算规模、网络连通性和周边性的指标。规模是指人口的等级分布。网络连通性估算站点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以出行时间表示。周边性(Peripherality) 表示区域内因交通网络的质量而存在的不连续地区(区域内周边性) 以及该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区域间周边性)的连接水平,通常以可达性表示,大多数周边性指标被定义为可达性指标的倒数。

 

第三阶段涉及建立区域多中心指标。①建立区域多中心指标:多中心指标是每个备选方案的规模、网络连通性和周边性的区域标准值的汇总结果。可以根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更改每个指标的标准权重。本研究采用了对三个标准平均分配重要性的方法。通过将每个备选方案得到结果(指标值)提高到每个标准权重的方法,可以将得分聚合成最终多中心指标。最终结果提供了铁路网络备选方案的排名,有助于选择最佳方案。②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对排名结果应用灵敏度分析,特别是不同标准下权重的选择来验证提出的模型。

 

第四部分是对西班牙北部坎塔布里亚地区的案例研究。①高铁备选方案定义和计算出行时间数据:A0,无作为方案,代表2024 年当前网络状况不会改变;A1,桑坦德- 帕伦西亚线方案,代表桑坦德和帕伦西亚之间的拟议高铁建成;A2,毕尔巴鄂新线方案,在桑坦德和毕尔巴鄂之间的沿海建造一条新的国际标准线,替代现有的线路,而不会有中间停靠;A3,将目前线路现代化改造为毕尔巴鄂方案,对现有的桑坦德毕尔巴鄂路径及其对国际宽度的修改; A4,布尔戈斯的一条新线方案,桑坦德布尔戈斯高铁部分沿袭旧的未完成的桑坦德- 梅德- 迭戈路线,一个新的国际宽度高铁线,没有中间停靠。每个铁路线的平均出行时间值和频率是根据西班牙国家铁路网公司的时间表信息确定的。②计算规模,网络连接性和周边性的指标:关于预计人口,A0 和A1 将增加大多数居民的人口;A2 和A4,将会减少大量城市的人口,特别是在西部和南部地区。关于区域内的周边性,A4 与布尔戈斯的直接连接呈现最低值,该地区的郊区比其他备选城市少;A2 毕尔巴鄂的新线将增加区域周边性,因为它只会改善桑坦德及其周边地区的可达性同时牺牲该区域的其他城市。A4 和A2 的备选方案是最能改善区域可达性的替代方案,从而减少其周边性;A0 在区域间的周边性方面是最糟糕的选择;A4 保持最佳性能,因为它是区域内和区域间周边性的最佳选择。在对每个替代方案应用最终的区域多中心指标后,铁路网络备选方案的排名是A4> A1> A0> A3> A2。在敏感性分析中A4 仍然是所有标准组合的最佳替代方案,A2 仍然是所有组合的最糟糕的替代方案。

 

第五部分是结论。本文的主要贡献是使区域多中心指标可以用作铁路网络决策支持工具,从而能够在区域内部实现更加平衡的区域凝聚力。该区域指数考虑了城市层面的集聚效应,并且可以进行次区域分析,这是解决城乡多中心发展问题的关键。研究结果表明,对基础设施区域效应的分析应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统筹,以确保国家级多中心体系不会通过将人口和活动集中在单一的中心城市来破坏区域发展。在区域层面研究多中心性时,不仅要考虑初期的城市体系配置和区域需求,还要考虑其规划的优先次序和数据可用性。


(供稿:呼斯乐。图片来自原文献出处)

本文为《城市规划学刊》原创文章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联系upforum@126.com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官方网站:http://www.upforum.org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  关注“城市规划学刊”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