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在近些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的新城新区建设成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截止2014年10月,我国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数量总工超过3000个,据不完全统计,超过一千平方公里的新城新区达到25个之多(冯奎、郑明媚,2015)。然而,近年来新城新区发展的问题和矛盾逐渐显现,关于新城新区的争议层出不穷。2014年媒体发布“中国大陆城市‘鬼城’指数排行榜”,直指大量不顾实际,盲目建设的有城无产或有城无人的新城新区。
图1 日本全国新城开发的数量和面积(1955-2010,每5年为期)
新城新区并非中国独有,与我国毗邻的日本,在其高速城镇化时期也规划建设了大量新城,其新城的开发已经走过了50余年历程,并创造了诸如多摩新城、港北新城等较为成功的案例。1970-1975年是日本新城建设最为迅速,也是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最为迅猛时期。
论文在梳理日本新城新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我国和日本在新城新区实践上的不同,包括数量与分布、规模与开发周期、开发主体与方式、功能与用地结构,以及土地开发与交通的配合,并探讨了引发这些不同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总结了日本新城新区建设的重要启示,为我国在新常态下的新城新区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简介:
连欣: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师从俞孔坚;现就职于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
周君: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现就职于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
赵蕃蕃: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康奈尔大学;现就职于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智慧与低碳城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