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的学问很大,排不好容易得罪人。从另一个角度看,排序与其说是一种状态的描述,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人们内心的追求。在城市发展领域也是如此,已经是“百强县”了,还要纠结于排第几;被人说成三线、四线城市了,就要变着法子进二线、一线。
就此否认排序的价值,显然有失偏颇,即便是“内心的追求”,也无可厚非,在特定的环境下,这种追求能给人目标和信心。在一种相对弱势的语境下,有了具体的对标,就有明确的追赶对象,就可以制定详细的实施步骤,不失为一种发展策略。然而,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时,是否还把排序看得很重,就值得思考。我国的人口总数早已世界第一,经济总量也很快会超越美国夺冠,但在人口红利日渐式微、人均GDP依然处于两位数序位,怎样看待这种总量的“第一”,需要更理性的思考。
不宜把排序绝对化。现实工作中有时过分看重排名,一做城市定位分析,马上祭出各种城市排名,高端的是世界排名,引经据典,国际权威机构怎么说;稍差一点的是国内排序,国家科研机构发布的报告中排第几。就此寻找自己城市的短板,确为比较研究的方法,可有的城市不顾自身资源环境承载力、产业结构特征和人口状况,不深入研究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以往几十年的发展轨迹,把序位作为惟一的追求目标,不愿做安静的“美男子”,就是要大,给人本末倒置的疑虑。殊不知“百强县”的经济总量远不及“一线城市”,可生活品质却是那些城市无法比拟的;北京上海的“高端大气上档次”中小城市望其项背,可要说起看山望水记乡愁,他们或许就要往后排了。排序只是一种基于数量的状况描述,选择不同的指标会出现迥异的结果,有其科学的一面,但未必反映问题的全貌,像城市这类复杂巨系统,简单的排序能给人启发,但据此作为规划决策的依据,则需格外慎重。
不能只简单地看总量。有些排名看起来很唬人,其实科技含量不高,基本上是单纯基于统计数据的总量判断,没有各城市具体情况的结构性分析,抢眼球但缺乏科学价值;有些境外机构的“排行榜”缺乏对我国体制机制的深入理解,得出的结论并不可信。这些排名很大程度上只是排名者自身的生存之道。如果只看总量,六百多座城市中总有排在前列的,也会有一些城市不太可能进入前十名,但不能据此否定这些城市的价值。高明的规划师不是拿这种排序说事儿,而是要对城市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结构性分析,看其经济发展的结构是否合理,发展速度与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社会的包容程度是否得到提高,等等。位序固然重要,但品质才是关键,仅靠挂在嘴边的排名第几,很难解决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要注重品质和结构。“十九大”不再提GDP翻番的目标,这是一件需要极大政治勇气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规律,同时,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判断,引导我们从社会发展和社会基本矛盾角度看问题。在这种语境下,担当引领城市未来发展重任的城市规划,不能停留在拼总量、争排序上,应该转向提品质、补短板、强弱项、促公平、转方式。以人民为中心,就应该放弃数字崇拜,放弃排名仪式感的追求,回归科学、理性的视角,因地制宜,让每一座城市实现最佳的发展。
本刊执行主编 石楠
——————————————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