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庭院街区"——大数据支持下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公共活动空间网络规划

项目地点:上海市徐汇区

编制时间: 2016年

项目规模:规划面积约4.3平方公里

项目主持:田宝江副教授

项目团队:田宝江工作室、钮心毅团队

所获奖项:2016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衡复项目专业组一等奖

规划背景

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上海市立法保护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也是中心城区内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规模最大,保护历史建筑数量最多的一个。本次规划设计的基地范围为徐汇区范围内的衡复风貌区,是整个风貌区的主体部分。基地西至华山路,东至陕西南路,北至长乐路,南至肇嘉浜路,占地面积4.3平方公里。(图1)

"庭院街区"——大数据支持下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公共活动空间网络规划

图1:基地范围示意图

规划理念

基于共享理念,营造人车共存、适宜步行、功能特色鲜明的庭院街区;用慢行系统将公共开放空间、特色建筑、公共服务设施相串联,并与公共交通(特别是地铁)保持便捷联系,构成富有活力与效率的公共活动空间网络,复兴公共空间,激发街道生活,提升地区活力与魅力。

内容与特色

本方案的规划理念与内容创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庭院街区”概念的提出和运用

方案提出的庭院街区,是从庭院道路(woonerf)发展而来的规划概念。在庭院道路的基础上,把空间共享的理念发展到整个街区,提高街区内部的可步行性,达到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活力的目的。

基于共享、适宜步行的相关标准,根据衡复地区的特点和资源分布情况,方案共规划了5个庭院街区(图2)。每个街区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资源和主导功能,各街区功能定位如下:

"庭院街区"——大数据支持下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公共活动空间网络规划

图2:庭院街区划分

1号街区:安静便利的慢生活街区;2号街区:都市休闲体验街区;3号街区:兼有行政与文化特色的安宁社区;4号街区:故居文化,历史建筑博览特色街区;5号街区:音乐、艺术与文化体验街区。

2.突出共享的理念

(1)街道共享——从人车分离到人车共存

方案摈弃了把步行和机动交通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人车共存的规划理念。我们认为,步行优先离不开机动交通的支持,如果缺乏足够的机动交通可达性,城市步行空间不可能获得持续而长久的发展,步行化建设应与机动交通形成和谐共存、良性互动的关系(图3)。

"庭院街区"——大数据支持下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公共活动空间网络规划

图3:庭院街区与周边公共交通的联系

(2)资源共享——居民与游客共享

衡复地区的公共资源主要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特色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绿地、广场及室内公共空间)三个方面。在这些公共资源中,很多是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共同服务的,基于此,方案提出了居民与游客共享公共资源的理念,以实现城市公共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3.大数据支持规划设计

大数据支持规划设计的关键是确定适宜的技术路线。本方案以目标为导向,在不同的设计阶段,采用了不同的大数据支持设计方法:

(1)现状特征分析阶段

我们运用手机信令数据,对衡复地区的人群活动密度时空分布、区内游憩活动强度、城市功能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为下一步方案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分析也为规划理念的构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图4、图5)

"庭院街区"——大数据支持下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公共活动空间网络规划

图4:衡复地区游憩活动强度分析

"庭院街区"——大数据支持下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公共活动空间网络规划

图5:衡复地区城市功能特征分析

(2)在庭院街区的划分阶段

我们通过对每个街区的资源到访率和跨区人流分布的大数据分析,得出5个街区划分的依据以及相关街区功能确定的合理性;通过大数据分析可知:同时到过5个街区的游客只占0.01%,同时到过3个街区的游客也不超过2%,有超过86%的游客仅到过1个街区。这个分析结果,使得对划分5个庭院街区的做法有了直接依据,同时也为下一步特色旅游步行线路规划提供了基础。(图6)

"庭院街区"——大数据支持下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公共活动空间网络规划

图6:各街区游憩者来源分析

(3)慢行系统规划选线阶段

慢行系统选线包括居民日常步行线路、特色旅游步行线路、自行车骑行线路三个部分。在慢行系统选线中采用了以大数据分析为主,结合多种传统量化分析手段的技术途径(图7)。使用手机信令数据测算居民活动的时空分布,配合使用空间句法、UNA等网络分析工具用于慢行系统分析,作为选择最佳步行线路的技术支持,经过比较、优化,最终确定慢行系统线路的选线。(图8、图9)

"庭院街区"——大数据支持下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公共活动空间网络规划

图8:街道整合度分析

"庭院街区"——大数据支持下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公共活动空间网络规划

图9:公共资源到访率分析(UNA)

最后,用适宜性评价图对选定的慢行系统路线进行评价和校核,找出不适宜慢行的路段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建议和空间优化策略。

(4)系统整合阶段

利用慢行系统(步行体系+骑行体系)将公共设施、特色建筑(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名人故居等建筑景点等)及公共开放空间(包含室内步行及活动空间)串联起来,形成公共活动空间网络系统,为实现地区活力、魅力、宜居的目标提供了空间主导框架,是最有价值的空间场所系统,也是本规划的核心内容。(图10,图11)

"庭院街区"——大数据支持下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公共活动空间网络规划

图10:慢行系统网络整合

"庭院街区"——大数据支持下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公共活动空间网络规划

图11:公共活动空间网络规划

4.清晰明确的技术路线和统筹各项要素的整体规划策略

大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确立大数据分析与设计方案生成的逻辑对应关系,是大数据发挥作用的关键。本方案针对设计目标,确定了简洁、清晰的技术路线和设计生成逻辑,实现了大数据对设计方案的有力支撑。

此次衡复地区项目的设计要求,从表面上看,规划任务是相互独立的内容,但通过深入分析,我们认为必须将不同的系统整合起来,从整体上统筹加以考虑。因此,我们提出了“公共活动空间网络”的概念,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人车共享和资源共享,从而复兴公共空间,激发街道生活,提升地区活力与魅力。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分析,展开各专项规划。设计方案在获得了专业组一等奖的同时也赢得了评委和专家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庭院街区"——大数据支持下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公共活动空间网络规划

"庭院街区"——大数据支持下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公共活动空间网络规划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