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3240字
阅读时间:约6分钟
自然资源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的《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强化了乡村空间设计,细化了乡村空间设计有关内容:一是因地制宜开展空间设计,扎实开展田野调查,深入挖掘和突出地域特色,塑造美丽乡村特色风貌;二是通过空间设计引领空间分布,优化土地利用和功能布局。
一
扎实开展乡村调查
深入挖掘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内涵
二
识别提炼空间意向
坚持乡村总体空间引导的统领
三
完善体系统筹推进
强化村庄设计的融合与落实
结合《通知》要求,要按照全域全要素,从大地景观、村庄风貌、重要建筑等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体现不同村庄的特点。同时,要求加强规划和土地政策融合,提高规划的实效性,用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政策工具,优化乡村空间。因此,在乡村地区总体空间指引的指导下,需要开展更精细化的、以实施和行动为导向的乡村设计,以此来优化完善乡村地区规划体系,引导目标落实。
近年来,上海以“先谋划、后规划、再实施”为原则,进一步强化设计的引导作用。乡村空间设计融入到详细规划层次中,把握好空间意向引导、设计方案落实、行动建设计划各个阶段间的关系,适时开展方案征集,充分发挥设计方案对实施建设的引导。乡村空间设计融合衔接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成为规划统筹实施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全域全要素为要求,乡村空间设计通过村域空间肌理保护、村落整体风貌提升和建筑景观节点塑造三个层次展开,并对田、水、路、林、村全要素综合空间进行整体设计,形成具体的项目建设安排。同时进一步聚焦行动计划,强化空间引导,以乡村振兴示范村、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乡村风貌试点单元等重点地区作为近期行动示范样本,先行先试,开展若干行动。
松江区佘山镇里下洋村、外下洋村空间单元风貌肌理意向。
松江区佘山镇里下洋村、外下洋村设计图纸。
松江区佘山镇里下洋村、外下洋村意象画卷。
四
促进多方协同参与
共同提升乡村整体空间品质
高质量的乡村空间设计,需要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对于乡村地区空间识别,既有物质空间形态,也需关注整体风貌、自然生态、景观肌理及文化内涵等要素,因此设计人才需具备综合的专业素养,进行在地式、陪伴式的村庄设计,才能做出接地气,容易获得村民认同感的设计作品。结合《通知》,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引导村民参与村庄规划编制,保障村民的参与和决策权。村庄设计需要多方的协同参与,来共同打造高品质乡村空间,赋能乡村振兴。
结合乡村风貌试点单元的推进,上海开始探索构建乡村版“三师联创”机制,先期选择若干自然村落,由多专业领域构成的规划师、建筑师、评估师等全程参与,对村庄设计进行整体谋划、专业策划和陪伴服务。自2021年起通过建立乡村责任规划师制度,已有两批近100位乡村责任规划师参与到乡村的设计与建设工作中,作为上海首次规划设计人才下乡的探索,乡村责任规划师制度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示范性,为乡村治理水平的提高和人才振兴制度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此外,乡村空间设计直观具象,作为空间营造的媒介和共治平台,可以吸纳村民自下而上自治力量参与规划决策,实现乡村空间的共治共享。
下一步,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结合地区特色,分类有序开展上海乡村空间设计。近期聚焦“沪派民居”特色村落试点,制定及推动三年行动计划,营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特色乡村风貌保护传承示范样本并探索建立实施机制,落实《通知》相关要求。
来源: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 | 上海:从“挖掘识别”到“引导落实”——乡村空间设计全过程融合规划建设的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