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导 读
2024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日照市考察调研。在阳光海岸绿道的考察中,着重了解日照在加强海岸线生态保护修复、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的实践情况,并就滨海生态环境保护、文旅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感提升等问题做出指示。张家台特色渔业片区是阳光海岸绿道上的重要节点,位于山海天国际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区。设计团队在该片区的城市设计工作中,践行了“保护和发展并行”的原则,保护了岸线空间生态安全,守护了特色山海格局和文化脉络,提升了城乡景观风貌,打造了山海相拥、底蕴彰显、渔业特色、宜居乐业的滨海活力片区。
项目于2022年入选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的首届山东省城市设计十大典型案例,并荣获2023年山东省推荐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

本次城市设计构建了应对“空间要素碎片化”的系统性更新方法框架,通过“塑格局、彰文脉”“理山海、强底色”“兴业态、促产业”“渐进式、微更新”“全过程、陪伴式”五项策略,以产业发展为指引,活化利用传统渔业相关要素,促进本地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以三生资源为特色,守护山海格局,塑造山海景观视廊,再现渔村生产生活场景;以民生关怀为导向,强化公众参与,激发村落更新的自组织潜力,探索渔村“渐进式有机更新”改造模式。
一、项目源起
日照是国家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选取距离城区最近的滨海渔村——张家台村及所在片区作为近期城市更新的重要试点,通过城市设计研究,制定“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延续人文民俗特色、促进文旅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规划目标。
张家台村源自明代建立的“卫、所、台(墩)”三级海防体系中的基层单位,后伴随海禁开放,传统渔业兴旺,张家台村及周边区域逐渐发展起捕鱼、集市、修船、晒盐、养殖、居住等一系列向海而生的生产生活方式,至今保有北方沿海活态化的渔村渔港特色。

日照沿海特色地名
规划片区亦位于日照市北部的山海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年接待游客量约1700万人次,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在国家政策鼓励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宏观背景下,市、区政府也充分意识到通过张家台片区的更新带动文化旅游产业提升的重要性,以响应《日照市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将旅游服务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将日照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海滨旅游度假名城”的目标。
二、特色价值
张家台片区东临黄海、西接卧龙山,其主要特色价值体现在:
1)“山海相拥”的生态景观本底:
卧龙山与海岸相距仅1000米,是日照城区近百公里海岸线中山海相距最近的区域,亦是该处最早构筑防御工事、形成“山、海、台”一体和谐共生人居环境的原因;张家台村至今仍然保有“碧海蓝天、绿树红瓦”的风貌特征。
2)“向海而生”的渔业生产传统:
张家台滨海地区的发展汇集了不同时代海洋渔业生产者的劳动和智慧,承载了渔业、造船、修船、养殖、商贸、集市、晒盐、居住等各种功能,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文化遗存。

张家台片区海洋渔业文化资源盘点
三、问题挑战
随着城市发展,张家台片区也开始面临一系列挑战:
1)传统渔业衰败,承载空间消亡
现代化渔业发展冲击传统生产模式,老码头遭到淘汰,传统木制渔船不再生产,传统渔市逐渐萧条,传统养殖空间被废弃。
2)山海联系受阻,特色风貌消失
城市建设进程中,除张家台之外的大泉沟村、王家皂村、桃花岛村等均已拆迁;城市开发逼近临海区域;山海一体的景观联系受到挑战;城市天际轮廓缺乏统一规划,局部已建高层建筑遮挡山海视廊;张家台村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原有滨海特色风貌逐渐消亡。
3)旅游业态低端,产业升级困难
目前该区域的旅游服务以滨海农家乐、农家民宿、海鲜大排档为主,服务水平低、附加值少,且与周边片区同质化竞争严重;淡旺季游客量差异过大,滨海地区冬季缺乏游客,村民生活境遇不佳。

张家台片区现状建设情况:城市开发逼近临海区域、局部高层建筑遮山挡海
四、更新策略
策略一:塑格局、彰文脉
保护、展示、再利用具有文化价值的生产生活场景。借鉴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方法,将整个片区都视为“文化景观”,以人们日常生活作为主线脉络,串联承载了生产、居住、交易、纪念仪式等不同活动功能的各个区域。使这些看似简单日常、容易被忽略的生活场景,与本地生活保持密切关联,发挥其共同承载的历史价值,充分重视文化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每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重点保护特色化的海洋文化遗产。包括礁石坚固、内港遮风挡雨、天然成为渔船极佳停靠与卸货之处的张家台码头;滩涂平缓、水位较浅、便于对船只进行修缮维护的大泉沟码头;由自然坑塘演化而来的滨海养殖池;以及新码头、桃花岛码头等。这些都曾是本地滨海渔业各个生产环节的核心,如今也是本地居民们生产与生活的活力中心。
以线性廊道串联分散的生产生活场景。规划通过连续的廊道,将张家台片区“文化景观”中的各个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传统渔业生产的联系通道为脉络,渔村生活场景为主线,塑造完整的文化空间与场所格局。不同片区间通过冲沟水系、带状绿地及慢行绿道串联,形成各功能组团之间的强力链接;对外衔接贯穿整个片区的22公里阳光海岸绿道,向南北串联太公岛、万平口、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等滨海旅游片区,打造日照滨海旅游带的特色人文节点。

张家台渔文化体验区

渔人码头

大泉沟码头沿海一线
策略二:理山海,强底色
守护山海格局,划定生态绿廊,保护生态本底。卧龙山与龙山湾相望相拥的独特山海格局是山海天片区特色风貌的重要构成内容,彰显着山海天的城市特性。规划在退让山体、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划定三条生态绿廊:桃花岛生态廊道、天阁山路生态廊道、山海路生态廊道,联系山体与滨海重要空间。三条生态廊道构成了张家台片区山水格局的基本框架,构建了山海一体的完整生态格局。
塑造景观视廊,系统化管控滨海空间建设。规划选取了9个重要的海滨景观视点,打造了4条望山观海廊道,强化山海感知。同时对山体、水系周边建设高度进行管控,结合用地现状,在有条件地段增加开放空间,通过“山海控面”、“廊道控线”、“空间塑点”三个层面的高度管控与引导,保护张家台片区的山海特色景观风貌在城镇化建设中不被破坏,塑造高度和谐有序的山海视廊。

桃花岛山海绿廊

天阁山路公共服务产业轴线
策略三:兴业态、促产业
赋能新型滨海文旅业态,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张家台片区的活态海洋文化与极富地域特色的渔村空间环境,以现代渔业为基础,以旅游产业为核心,充分结合本地特色滨海资源,拓展新型文化旅游业态。
依托文旅产业,活化再利用滨海文化遗存。其中张家台老码头,现状以传统渔业生产为主,规划以渔业民俗展示、观光为核心,将生产功能逐步转移至新码头。规划新码头,以现代渔业生产为主体功能,兼容科普教育、海上观光、滨海度假等新型海洋文化展示体验功能。张家台码头西侧的原露天养殖池,结合滨海度假酒店,规划为碧波造浪池等水上游乐功能。露天养殖池西侧的大泉沟码头,原本为木船修理坞,结合阳光海岸绿道打造生态公园,保留原有木渔船、修理装置进行文化展示。张家台村北侧的养参厂,规划为海洋美学主题文化创意酒店,将原有厂房建筑保留并改造为特色客房,原有养殖池改造成为潜水体验馆。北侧的桃花岛码头,原为商船临时停靠港,通过特色水上游线,联系其东侧的桃花岛,塑造集赶海观海、生态游乐、民俗集市、婚庆宴会于一体的滨海生态风情区。


滨海文化主题产业集群 打造活态渔村、渔业、渔港体验的产业发展策略





策略四:渐进式、微更新
创新更新模式,契合政策要求。张家台村建设年代久远,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已无法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需求,村民对于改造提升主观意愿强烈。且因村庄受到《日照滨海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保护管控,不应通过大规模拆改方式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设计团队提出在不违反规划管控要求的基础上,不改变绝大多数宅基地边界,以渐进式、微更新的方式进行村庄改造提升,切实有效地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与人居环境品质。
降低更新成本,优化更新进程。在村庄更新改造中,融合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低成本、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造,最大限度保持渔村的特色风貌与渔民生产生活空间的质量,同时注入多元的业态与活力。小规模的更新单次工程量小、可操作性强,降低了更新门槛;渐进式的方式既是地块内部更新的逐步进行,也是地块与地块间更新的逐步进行,自主性及灵活性强,易把握更新时间与更新程度。
强化公众参与,支撑规划决策。通过为期数月的走访调查,利用问卷和入户访谈等多种形式,摸底村民改造意愿与改造方式意向。调查结果反映出本地居民眼中最亟待解决的交通设施不足、居住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质量欠佳等问题,总结出在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居住环境、景观环境、卫生条件等方面的改造要点。同时也对游客进行了调查,了解游客特点及对于村庄改造的期望。以上调查结果均在规划中给予了重点应对。


公众参与调研结果
策略五:全过程、陪伴式
规划在尽可能保留原住民的前提下,鼓励村民在宅基地范围内按要求自行翻建。首先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其次对主要巷道进行梳理和边界划定,并依据主次巷道和权属划分出三级更新单元和控制体系,划定民宅自建时不得侵占的公共空间界域并加以严格控制,以保护公共利益;再次对重要界面的高度体量、沿街贴线率、建筑退线和风貌等方面进行重点控制,严格控制重要传统街巷及周边建筑界面,制定控制导则,并依据传统风貌进行整体化的立面改造。针对个体层面的民宅,本次规划尝试将基质景观的重塑与民宅自建的需求结合起来,遵循整体性与多样性的原则,建立民宅自建的标准和规则,以政府引导、村民自组织的方式,探索独具地方特色的村落更新模式。
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可实施性。采用“陪伴式”驻地服务与广泛的公众参与,一年来数十人驻场办公,协助开展组织管理、统筹协调、实施检查等工作。注重公众参与,团队大规模调研数月,开展了对村民、游客、渔业从业者、普通市民等社会各界的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定期开展工作营,邀请专家深度指导,协助日照市及山海天区政府举办多次动员和交流会议,推动全民参与的城市更新工作。

我院项目团队
项目负责人:
邓翔宇、刘硕
团队成员:
规划专业:王智、孙甜、安琦、李秋鸿、袁路平
建筑专业:郝煜、王杨玮、刘瑶
景观专业:孔松岩、任霞
合作团队
日照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合作团队成员:
董世会、谢亚梅、张慧、陈婧波、韩晓明、苏静
相关链接
编辑/排版|王淑芸
封面图/图片|供稿部门
供稿|清华同衡 建筑分院综合研究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守护山海生态,传承渔业文脉 | 日照张家台特色渔业片区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