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在存量时代,建筑师必须跳出传统狭义的窠臼,具备广义的视角,从城市、环境、区域、产业、运营等方面综合协同,考虑交通的有效链接、景观系统的生态韧性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1]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城市更新中设计边界的复杂性与模糊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城市功能的不断演变,城市建设已进入“存量发展时代”,城市更新从以清拆重建为主,逐渐转向更加综合化和人文化的方向,注重保存历史文化、修复生态环境、改善居住环境和提升生活质量。城市更新不仅是解决现有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


当前的城市更新项目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多个维度,需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如区域内居民的生活质量、开发者的经济利益、政府的城市规划目标等。当前城市更新往往以片区为单位,大多现场情况复杂不明,摸排难以到位,涉及专业众多,包括市政、建筑、环境、交通和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的相关技术在现有本底下如何高效集成是城市更新项目面临的巨大考验。此外,城市更新项目经历策划、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可能面临不同的变化和挑战,政策法规也带来不确定性。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多专业协同设计的内涵


传统设计模式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单一学科为主导,缺乏跨学科合作,导致设计方案片面、缺乏全局性;对利益相关者考虑不足,忽视原住居民的社会关系,导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阻力,影响项目推进和建成效果;传统设计模式的教条特性使其难以应对城市更新过程中出现的动态变化,无法灵活调整设计方案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条件。


多专业协同设计作为一种创新的设计模式,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核心方案设计团队为引领,整合策划、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过程,统筹市政、交通、建筑、景观、导向标识、夜景照明、室内装饰等多专业设计的工作模式。打破传统项目推进步骤,前期通过方案团队对项目本底的深入调研,从多维度探讨可行方案,进而对策划及规划进行统筹,最终通过多专业协同管控,实现最佳效果。多专业协同并非为了突出某个建筑或空间的独特性,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多专业协同设计通过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术的集成,提高项目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和冲突,强调团队合作及跨学科协调,有助于提高项目管理效率,确保各阶段工作顺利推进。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多专业协同设计的社区更新实践样本


民主村片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两大成熟商圈万象城与西城天街之间,曾为“百年兵工厂”——重庆建设厂的家属区,其城市更新项目总占地面积580亩,总建筑面积79万m2,现存建筑153栋。20世纪50年代,重庆建设厂为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民主村家属区由此展开建设,但随着城市发展,建设厂搬离,夹在商圈之间的民主村由曾经充满生机活力的社区变为衰落沉寂的老旧小区,建筑年久失修、公共配套缺失、交通拥堵、居住品质差、环境破败、部分老旧房屋存在结构安全隐患,与一墙之隔的万象城等商业综合体的繁华形成强烈对比,同时严重阻碍商圈的连通与发展。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更新前风貌


2022年初,民主村踏上蝶变之路,其更新摒弃大拆大建的传统开发模式,强调保护的观念和视角,力图深入发掘值得珍视的日常生活场景及蕴藏其中的浓厚人情。项目整体采用设计牵头的EPC工程总承包模式,搭建以方案主创和落地管控为核心的建筑师牵头团队,通过设计管理、设计驻场、频繁沟通协调及现场调整的工作方式,实现全流程管控、全专业协调、设计与施工融合,为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提供十分重要的“先导”支撑作用,也为城市核心区大规模复杂型城市更新的开展及高质量落地呈现积累了宝贵经验。


项目一期已于2023年4月28日正式开街亮相,共改造32栋、3834户老旧居住空间,面积约11.0万m2;拆除危旧房585户,面积4.3万m2;改造环境面积约9.0万m2,新建拓宽道路约5km。居中建设服务于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社区会客厅、卫生服务站、社区食堂、社区公园,形成五位一体的“社区公共服务核”,初步实现“居民新家园、商圈新纽带、创业新天地”的“三新”目标,打造全国完整社区试点,努力呈现现代社区治理九大场景。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更新后鸟瞰实景(图片来源:耀荣传媒)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更新后的入口广场装配式商业街(图片来源:耀荣传媒)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更新后的社区食堂(图片来源:耀荣传媒)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更新后的街道空间(图片来源:耀荣传媒)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更新后的社区会客厅(图片来源:耀荣传媒)


“一统领多协同”的多专业协同设计模式对项目呈现起到重要作用。整个项目周期长,涉及专业多,基础条件复杂,总建筑师牵头团队打破传统设计模式,全程主控从投融资到项目运营的所有阶段,包括以摸底、鉴定、测绘、评估、物探、调研等为主的前期本底摸排,以方案论证为引导的策划、规划和城市设计等中期研究,以土建、景观、幕墙、灯饰、广告等落地控制为主的后期深化设计,以及周边产品设计、现场施工控制、招商、运营、管理、治理等各项工作。通过采用“建筑专业统领多专业协同”的管理模式,实现项目目标一以贯之。根据不同阶段设计内容的差异,多专业协同设计体现出不同形式和特征。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总建筑师团队全程参与的民主村更新项目全流程


策划规划期的多专业协同设计


民主村更新项目通过“留改拆增”并举成片实施改造,然而如何确立对应内容是本项目策划重点。方案设计团队通过前期进行详细的本底摸排,锁定以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苏式专家楼为核心保留点;协同市政团队完成交通流量计算,以最小干预原则提出建筑拆除方案,拓宽道路;协同规划团队,完成十分钟生活圈梳理,补齐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通过与造价专业的反复协同,完成投融资测算,并将测算结果及时反馈给各专业,优化征拆、增建方案,以实现项目的合理收益。最终通过不同专业的相互叠加形成“留改拆增”方案,改变点状改造的传统模式,走出成片区规模化、集约化改造新路径,统筹兼顾区域业态更新与经营模式优化,全面解决大片区范围内房屋老旧、交通拥堵、停车匮乏、归家不便、配套缺失等痛点问题。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策划规划期以总建筑师团队牵头的多专业协同关系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多方协同后的社区服务聚落(图片来源:耀荣传媒)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更新总平面


落地实施期的多专业协同设计


简·雅各布斯曾表示:“当想到一个城市的时候,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就有生气。”设计锁定自万象城至西城天街的城市道路,对原有杂乱阻隔的道路空间进行步行街区式更新,优化道路两侧的住宅建筑立面,调整现状道路铺装,改善人行道与建筑等界面的关系,增添安全隔离柱,迁移路面箱体,在有条件及有需求的区域增设路边休憩座椅等设施,集合导视系统实施多杆合一,使街道空间对行人更加友好。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更新后的连续街道空间(图片来源:重庆九龙坡城市更新建设有限公司)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街道空间更新前后对比


在此过程中各专业充分协调与配合,如首层建筑空间由方案团队完成建筑设计,广告店招、夜景照明团队前期介入,最后由幕墙团队深化整合达到最佳效果;道路空间由建筑团队完成概念构想,待市政团队完成初步方案后,照明、导标、小品、智能化等专业快速介入,景观团队深化整合,最终反馈到市政团队完成落地。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落地实施期以总建筑师团队牵头的多专业协同关系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回归建筑的设计本质


结合设计团队大量城市更新项目经验及民主村更新实践发现,多专业协同设计作为城市更新领域探索出的创新设计模式,其实施还面临诸多挑战:①建设方还未转换思路,仍停留在传统项目开发流程中,未能充分认识到城市更新项目的复杂性及牵头建筑师团队的重要作用;②对建筑师的专业综合能力要求更高,需要建筑师有全局观及充足经验,掌握从投融资到运营全周期的重难点工作,能为项目成功呈现起到重要的统领作用;③对各参建方的配合意识及补位意识要求更高,各专业需有协同精神,能在复杂的现场工作中及时提出优化建议。


在城市更新中,设计师所面对的设计任务发生明显变化,不同专业的工作边界变得日益模糊,但指向的目标却更加明晰[2]。全过程协同工作不仅能打破传统设计模式的局限性,还能创造出更符合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的创新性解决方案,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薄宏涛.模糊空间界限让建筑融于城市 [J].城市建筑空间,2023,30(10):42-46.

[2]徐千里,余水,许书.城市活力中心区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研究——以重庆渝中半岛步行空间的品质提升和活力复兴为例 [J].世界建筑,2021(6):22-27,127.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文章来源    

城市建筑空间

作者 | 张旭、肖虎


    编辑排版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转载请联系

xjxtd@126.com

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新土地规划人):城市更新中多专业协同设计实践探索——以重庆九龙坡民主村更新项目为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