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参与式设计让700多年小街变身“活态博物馆”

参与式设计让700多年小街变身“活态博物馆”


近日,朝阳门南北小街区域环境提升告竣。除了道路优化、慢行改造、绿化美化等,这次提升首次发动商户们“参与式设计”,一个个“小而美”的店铺串珠成线,与这条700多年的小街一同破茧。


1

首次发动商户们“参与式设计”

不同于以往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统规统建”模式,而是发动商户们“参与式设计”,共治共管,这是此次与往常街区提升最大的不同。


朝阳门南北小街始建于元代,有700多年历史,是老城的干道之一,也是一条烟火气十足的商街。小街两侧林立着270余家商户,供应着老城居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今年4月开始,东城将环境提升与沿街商户的品牌形象优化结合,带动商户开展门脸、牌匾、橱窗等形象升级。过程中,商户们经历了从观望、怀疑,再到尝试、响应,陆续与引入的113人设计团队“一对一”对接,将老居民、老街坊、老商户的浓厚乡愁和街区历史元素,融入门脸设计中,打造小街的“活态博物馆”。

参与式设计让700多年小街变身“活态博物馆”

在朝阳门北小街南弓匠营胡同口北侧,小学生布置的墙面 “苔花画廊”增添街道景观


上方的棕色牌匾上写着“小街炒货”,下方有“边果”“长生果”等趣味墙面装饰,一旁引用了《燕京岁时记》中的精彩词句:“栗子来时,用黑砂炒熟,甘美异常……”朝阳门南小街127号,小街炒货已在此经营了近20年。最近,客人们买炒货总会多看几眼新门脸儿,有人还会拍照留念。


“之前招牌只是简单打印店名,没想过改造,一来门脸小,改与不改感觉差别不大;二来往年改造过,既不耐用,又不称我心。但今年设计师上门,按需定制,我才下了决心改。”

——店主


在“参与式设计”中,设计团队特别关注了炒货店、包子铺、主食厨房、五金建材店等小店,让“小而美”串珠成线。截至目前,已有52家店铺完成提升,其中业主完全出资43家,总计出资约41万元。


2

亮出健步悦骑的慢行街区


朝阳门南北小街南起建国门内大街,北至东四十条,全长2.8公里。历经700多年,小街两侧仍保留着传统的街巷肌理。沿路骑行,可见平房院、楼房小区、大院、商务楼宇、商铺等散落分布。

参与式设计让700多年小街变身“活态博物馆”

在朝阳门南小街与朝阳门内大街路口南侧,非机动车道重新布局拓展空间


伴随城市化进程,小街公共空间局促、车道被侵占、步道被阻隔、环境杂乱等问题凸显。居民、商户们都盼望着改善,希望小街能回归以人为本,呼唤着一个有序、紧凑、小而美的慢行街区。


通过优化道路空间布局,小街的公共交通逐渐从以机动车为主向以步行、非机动车为主转变。改造打破传统步行带、绿化带、停车带、自行车带四带空间均匀布局,增加了慢行空间,调整了有效宽度,整合形成了一条“步道公园带”。


如今,小街的人行道宽度、非机动车道宽度均不低于3米,沿着小街健步悦骑,舒适宜人。同时,机动车道单车道宽度降低到3米至3.5米之间,骑行与驾驶之间干扰变少。


“现在早上送孩子上学,开车会堵,可骑车十分钟就到,很通畅。”

——居民任美玲

参与式设计让700多年小街变身“活态博物馆”

改造后的朝阳门北小街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各行其道


3

打开全街4600延米围栏


小街两侧,商铺多、居民院多,私家车自然多。增加了慢行空间,缩短了过街距离,大量私家车怎么各安其位?治理方开始挖潜、盘活停车资源。


先是挖潜了空间资源,在朝阳门南小街大方家胡同西口建了一座立体停车楼,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停车位100余个。同时,引导大部分居住停车分流到周边停车资源相对充裕的路段,并盘活陆军总医院、银河SOHO、金宝大厦等停车资源,开辟共享停车位100余个。

参与式设计让700多年小街变身“活态博物馆”

在朝阳门南小街大方家胡同口,新设置的立体停车设施解决停车难问题


拆栏透绿,小街从“道路林荫化”向“街道公园化”转变,原有的绿色景观与人们的距离更近。改造拆除了全街4600延米围栏,充分利用旧有植物,将原来9960平方米的封闭绿地调整为1.1万平方米的开放绿地,面积增加了12%。


西总布胡同东口南侧,近1400平方米、名为“总布拾光”的口袋公园新近开放,往来市民路过此处都能穿越绿意。公园保留了原有的一棵老树,增加休憩座椅,地面铺装融入了历史典故,述说着总布胡同的历史。

参与式设计让700多年小街变身“活态博物馆”

在朝阳门南小街西总布胡同口,“总布拾光”口袋公园的古树增添街道景观


南门仓胡同西口,毗邻600年皇家粮仓——富新仓的仓墙。这里也通过道路渠化,新增了一处230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仓礼园”,取“仓廪实而知礼节”之意。刚刚建成,就吸引了小朋友和家长在广场中踢毽、跳绳。


小街提升告竣,东城区将加强后续管理,研究制定长效管理办法,让小街形成“自我更新、自我管理、有序发展”的良性循环。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内容有删改


相关阅读

年底前开工!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二期来啦

存古韵展新颜,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年底试运行

路县故城遗址一馆一园明年开放!

这条路还在“生长”!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完成西延与南展

一带八景,三山五园地区将再添一条滨水绿廊!

规划引领回天大型社区治理,两轮行动计划唤醒“睡城”


您与京城,一之隔!

参与式设计让700多年小街变身“活态博物馆”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北京日报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参与式设计让700多年小街变身“活态博物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参与式设计让700多年小街变身“活态博物馆”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