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传承·大家谈
“大家谈”系列专题作为“北京印迹”平台的IP品牌,自2020年推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文化传承·大家谈”专题栏目作为“大家谈”系列专题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更广泛地让公众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共同为传统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目前,“文化传承·大家谈”专题基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西城分局开展的“专家进校园”系列主题活动成果,梳理、提取部分专家发言,制作成科普内容向公众传播。
12
石晓冬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党组成员、总规划师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大家都知道,今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位居世界第二。
北京世界遗产总数达到8项,位居全国第一。
那么,究竟为什么要申遗呢?
什么是世界遗产?

了解世界遗产,要从它的定义开始。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世界遗产有三种类型: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
我们看看有哪些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呢?
有古老的埃及金字塔,距今大约4,700年。

有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距今大约2,200年。

有法国巴黎圣母院,距今860年,很可惜前些年着火了,现在在修复中。

也有比较年轻的,像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它是1973年正式投入使用的,刚刚过50岁。

可以看到,这些遗产有特别老的,也有比较新的。这是跨越时间的。
上述是世界文化遗产,除此之外还有世界自然遗产。
例如湖南省张家界,有非常独特的地貌跟植被,它里边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文化。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也是非常重要的世界自然遗产,是熊猫这种珍贵生物跟当地的自然环境的良好结合。

另外我们国家还有4个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
山东泰山

安徽黄山

福建武夷山

四川峨眉山

我们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些名山大川就是文化和自然的结合,良好地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在其中能感受到人的价值、文化的价值以及自然的价值。
有多少世界遗产?
那么从世界角度来看,世界上有多少个遗产呢?
这张图上可以看到欧洲的世界遗产比较多,这是因为最开始开展世界遗产工作就是从意大利、从欧洲开始的,所以他们有天时地利。

那么从全世界和中国的数据对比来看,大家可以看到,
中国有 世界文化遗产40项
世界自然遗产15项
世界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4项
总计59项
我们占全球的59/1223。
接下来我们再做对比。
世界遗产数量的国际排名,意大利位居第一,第二名就是中国。

然后我们看后边几位全是欧洲国家,可以说在这个基本上是欧洲的话语体系里面,我们中国是独树一帜的,也代表我们的世界遗产确实丰厚,被世界广泛认识。
从全国的分布来看,则是北京拥有最多的世界遗产。

北京在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之前,就已经拥有七项世界文化遗产了。

其中,故宫、天坛、大运河这三个遗产本身就跟北京中轴线交织。故宫、天坛都在北京中轴线上,而大运河是从南方杭州扬州一直延伸到北京,在什刹海这一带又跟北京中轴线交汇,所以它也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遗产点位。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就是北京的第八项世界遗产。

这张图很清晰地表现了北京中轴线上的精华内容:紫禁城、天安门广场、前门箭楼等等。这是北京中轴线的精华,也是我们中国的精华。
同时,今年我国还有两处自然遗产也同时被列入了世界遗产:
巴丹吉林沙漠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

这些也都非常有价值。
为什么要申请世界遗产?
那么,为什么要申请世界遗产呢?
以2023年成功申遗的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为例。


这种山我们离远了看好像不觉得有什么特殊的,但是实际上它是

目前世界上保存得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
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
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文明的根源之一。
关于“为什么要申遗”这个问题,也曾经有一个讨论。

可以看到,单霁翔把文化的传播价值扩大到了全球这样一个范畴,因为世界遗产本身是一个国际化的话语体系,文化是有感染力、有传播力、有影响力的,所以申遗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
关于“为什么要申遗”这个问题,我也总结了一段话:

申请世界遗产的目的是为了让全世界的人一起来保护这些全世界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并且一代代传承下去。
可以看到,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之后,包括我们之前天坛、颐和园、故宫申遗成功之后,都为更多的游客所接受,传播度更广了,也促进了自发地保护。
我们知道,今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那么大家知道下面准备申遗的是哪里吗?
很可能是江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


它是明代以来中国瓷文化最杰出的代表,具有很高的价值。
其实,无论是茶还是瓷器,北京中轴线还是颐和园这样的公园,这些遗产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载体。


文章根据石晓冬于第三期“专家进校园”主题活动中讲座整理
“专家进校园”主题活动由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西城分局推出,旨在深化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强化中小学生名城保护意识,引导学生们成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与传承者,让北京的历史文化之光永续传承。
文章中图片均来源于作者演讲稿件
文章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印迹”平台立场
相关阅读
古都风韵,京味十足!领略北京非遗的魅力
美不胜收!北京在花园城市建设中,首都气韵更加浓郁
美轮美奂!600年法海寺壁画动起来了
规划科普丨模式口地区的历史文物知多少
百年北大红楼的保护利用,红色血脉铸就最亮底色
以四座桥为视角,北京中轴线桥梁展开幕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北京日报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申遗?这事儿超酷超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