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美中轴线
一条中轴线,一部中国古代史。全长达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本栏目将带领读者游走这最美中轴线,一起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建筑遗迹,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
北京中轴线上,一颗明珠重焕光彩。
2024年12月21日,有着560多年历史的先农坛庆成宫首次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这是继今年4月神仓院落之后,先农坛范围内又一处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古建筑区域。

30年“唤醒”一座宫
庆成宫建筑群坐落在先农坛外坛东侧,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原名“斋宫”,是明清帝王祭祀先农前斋戒的场所。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建形成现有格局,更名为“庆成宫”,成为皇帝祭享先农、亲耕耤田礼成庆贺的场所。
庆成宫建筑群坐北朝南,轴线自南向北依次建有外宫门、内宫门、正殿、后殿,两殿中间院落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配殿。庆成宫古建筑群布局恢宏,装饰精美,是先农坛内营造等级最高的皇家建筑群,体现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

然而一年前,这里还是另一副光景:庆成宫“淹没”在杂乱的民居中,院内宫墙被占用,文物遭到严重破坏。再往前追溯,这处古建筑群曾长期被多家单位占用,上世纪90年代,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就与占用单位签订了腾退移交协议书,收回庆成宫主体建筑群管理使用权,但古建以外的区域仍有大量民居。
近年来,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带动下,庆成宫建筑群的腾退和保护取得历史性突破。2023年,先农坛先后完成了庆成宫区域文物征收腾退、非文物建筑拆除等任务,53户居民、1家单位全部交房清退,110处违建被拆除。庆成宫内,一度“沉睡”的古建院落全部亮了出来。

建筑本身也是“展品”
如今,这座有着560多年历史的庆成宫回归公众视野。这也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首个焕新亮相的古建筑群。
“庆成宫里处处有看点,建筑本身也是‘展品’。”古建馆馆长薛俭解读,庆成宫是先农坛内营造等级最高的皇家建筑群,正殿、后殿均为重檐庑殿顶,覆盖绿色琉璃瓦,梁枋采用金龙和玺彩画,窗花采用三交六椀菱花图案,殿内装饰采用团龙图案天花,尽显明代皇家建筑的气派。

抬眼望去,屋顶绿色的琉璃瓦已斑驳褪色,“只要没有安全隐患,我们就不会动这些瓦片,让它们保持原貌。”薛俭说,此次修缮遵从“最小干预”原则,很多细节是特意保留的。比如,殿内天花彩画保存较为完好,修缮时仅补配了极少数完全脱落的彩画;扶脊木仅剔除了糟朽部分,再补配加固,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的历史信息。

数字复原亲耕图卷
经过腾退修缮,庆成宫不仅恢复了历史风貌,还融入现代展示手段,邀观众一睹皇家建筑昔日风采。

庆成宫正殿,“致中育和 嘉礼庆成——先农坛庆成宫数字常设展”亮相,通过《雍正帝先农坛亲祭图卷》《雍正帝先农坛亲耕图卷》等数字复原场景,定格历史。观众可以通过复原陈设和多媒体互动展项,了解先农坛承载的礼仪功能和历史文化内涵。展厅里还打造了“数字中轴·时空舱”,展示北京中轴线古今交融的壮美画卷。
“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成果展”和“庆成宫历史文化展”分别在庆成宫一进院、西跨院展出,带领观众回顾申遗保护工作历程,品读庆成宫的建筑特色和历史变迁。院内文创空间同步开放,邀观众打卡。

参观提示
目前,庆成宫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所在的内坛区域暂时不能联通,实行分区域验票。观众在线上线下购买古建馆门票,可参观包括庆成宫在内的所有开放区域。观众需从先农坛先农门进入,沿导引线步行至庆成宫参观;参观后可持票绕道南纬路进入先农坛内坛其他开放区域。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北京新闻广播
相关阅读
“30岁”的甘家口有这些新变化
北京公园上新,这次在海淀、朝阳、顺义……
全市正在推动全域森林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森林环抱的花园城市
揭开神秘的面纱,大慧寺将于近期启动文物研究修缮保护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北京日报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北京中轴线再添新明珠,这里首次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