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改革视角下的修改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探索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2017年修改
申报所:总规二所
协作所:生态环境所
合作单位:贵阳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地点:贵州省贵阳市
规模:8034平方公里
完成时间:2017年12月
贵阳,贵州省省会,黔贵高原明珠,素有“林城”之美誉,因其凉爽宜人的独特气候,也被誉为“中国避暑之都”。
贵山之南,南明河畔,700余年筑城史润泽了贵阳古今相连的城市底蕴,多民族文化薪火相传造就了贵阳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人文精神。生态文明城市、大数据、“四轮驱动”、美丽乡村、一河百山千园……近年来,贵阳以开放的姿态跨越大山,引入外部优质资源,聚焦以公平共享为目标的创新型中心城市和以生态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建设,越来越国际化的贵阳,正成为西南地区新的中心城市。
贵阳市区位
01
总规修改工作背景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于201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对贵阳的各项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自批准实施以来,贵阳在蓬勃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主要包括:
1. 国家宏观战略方针的新指引、新要求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五大发展理念和转型创新发展新要求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支持贵州省、贵阳市发展政策和省市推进落实的一系列重大工作需要总体规划做出战略响应。
2. 城市快速发展对空间布局和规模的重大影响
贵阳市现状经济、人口和城市建设速度均超规划预期,综保区、临空经济示范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等国家、省级重大项目落地,贵安国家级新区设立,贵阳市观山湖区、花溪区行政区划调整,新增若干高铁规划线路等,对贵阳市空间发展格局和规模产生重大影响,需要及时纳入总体规划。
贵阳市近几年重大变化
3. 资源环境约束倒逼总体规划强化刚性管控作用
贵阳作为典型山地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过程中大量生态空间面临被蚕食的威胁,建设用地内部的绿地指标及空间分布亦难以支撑生态旅游名城的打造,随着近年来一系列生态环保相关专项规划、条例的实施,需要在总体规划中进一步强化发展底线管控。
基于以上发展变化,2016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贵阳市人民政府遵照住建部《关于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意见的函》相关要求,组织开展本次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由清华同衡和贵阳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承担。
本次规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在总规修改平台“突出重点,有限修改”原则下,应对贵阳城市重大发展变化的复杂性,提出以解决实际需求和面向实施为主的规划方案。
本次总规修改工作坚持“面向实施、民生保障、坚守底线、多规协调”理念,一是强化总体规划的战略性空间政策属性,构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施导向”逻辑框架。
二是面向实施,把关注重心放在矛盾突出的中心城区,满足城市发展诉求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三是增强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底线的刚性管控作用,落实三线管控,为“编审管”提供统一平台。在此基础上,按照批复意见要求,对原有总体规划进行详细论证和局部修改完善,更好满足国家和省市战略诉求,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适应群众对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需要。
技术路线
02
规划主要内容
一、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发展理念,明确城市职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以新时代新思路定位发展新路径。
1
城市性质:贵州省省会,中国西部创新型中心城市之一,西南综合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2
城市职能: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旅游服务中心。西部地区内陆与沿海沿边开放的重要交通枢纽。国家大数据综合创新试验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省科教文化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全国重要的以铝、磷、煤为主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高新技术及先进制造业基地。
3
城市发展目标:至2020年,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建成大数据综合创新试验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在全省率先实现历史性跨越。
二、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改革要求,突出总规战略引领和底线控制作用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充分把握贵阳市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特殊历史时期,进一步提高战略定力,高一格快一步深一层加快落实贵州省三大战略行动。科学配置资源要素,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统筹基线、底线、上线三条红线,确定城镇空间刚性管控边界和约束性指标,保护有限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1
生态文明战略: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坚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
内陆开放战略:构建贵阳双向开放、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发挥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西南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建设国家开放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3
创新驱动战略:创新发展,建设西部特色创新型中心城市。以大数据为核心,以高新区、经开区和大学城为载体,构建创新工业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三大战略行动
4
指标体系设定: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结合总规实施考核评价,强化41项强制性、考核指标制定,统筹城市各项发展。
5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线管控,实现“一张图”管理,为“编审管”提供统一平台。统筹基本农田保护、饮用水源保护、公园保护、林地保护等刚性红线,明确永久基本农田、生态控制区等约束性指标。
三线管控“一张图”
三、以满足多层次多元化民生需求、激发经济新动能为核心,统筹城市建设用地布局
把握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加强远景空间发展预判,优化调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打造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遵循增量与挖潜并重、集约节约利用原则,结合棚户区、城中村、旧工业区改造,提升中心城区用地效率;有限的增量建设用地投放重点保障公共服务、居住配套、公园绿地、交通设施、市政设施、安全设施等民生项目用地需求以及贵安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综保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点项目和产业用地需求。
1
城市空间优化:尊重以生态绿地为隔离、组团式发展的城市特色,规划形成“双核多组团”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双核”为老城服务核心和观山湖服务核心。“多组团”为白云、乌当、花溪、高新区、经开区、综保区和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城市功能组团。
中心城区城市空间结构
2
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优化:规划“两个市级中心、七个组团级中心”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结构。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强化省会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优化配置组团级公共服务资源,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更丰富的文化体育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结构
3
产业布局优化:规划形成“一城两带、四轮驱动、多区协同”的黔中产业转移核心集聚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城市产业布局优化
4
绿地系统优化:在中心城区构建以城市公园为主体,山体、河流、湿地为基础,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为重点,生态景观廊道相贯通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保护大将山、板栗山、五甲坡等15座城市骨架山体,重点推进中心城区108个重要山体的绿化建设、环境提升、景观美化。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5
综合交通体系:以环城高速公路和环城快速铁路为依托,铁路、机场、公路客货运枢纽为支点,城市道路网络为基础,轨道交通、快速道路为骨干,构建全面开放的综合交通体系。延续“一横、一纵、一环”路网主骨架和“三环十六射”骨干路网系统。完善公共交通体系,至规划期末,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由5条线构成;建成6条BRT通道,总长达133.1km。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四、充分发挥规划统筹作用,面向实施管理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
统筹社会经济发展、国土、文保、环境等多项规划,建立全域空间管控体系,深化改革的规划引领作用,推动“多规合一”治理体系创新,提升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综合治理能力。加强对城市绿地、水系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塑造特色城市空间。新增整体城市设计,强化对整体城市山水格局、建筑风貌及其他重要城市设计要素的引导。
专家点评
“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基础调研扎实,克服了许多难题,为今后基于多规合一的总规修编建立了非常有效的数据平台,有较强的探索性与创新性。”
“
作为省会城市和位于山区的城市,贵阳总规的内容众多,结构复杂。总体规划的修改,从战略规划研究,以及规划CAD数据平台的构建两个方面入手,全面审视和梳理了既有规划和规划修改的内容,注重多规合一的实践。规划工作为新一轮的规划编制提供了较为扎实的基础,指出了新时期贵阳发展的方向。”
“
理念先进,逻辑性强。重点突出,有限修改,立足城区,协调周边发展。战略引领,指标体系引导,底线思维,总量管控,提高用地效率。工作细致,后续工作开展迅速,效果良好,是一个有用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