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看到你长残了,我也就放心了?No!!!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告示

致我们亲爱的小伙伴们:

最近,我们微信的后台经常收到来信,询问是否招聘应届生。规划君想在这里做个统一的情况说明:我院2015年的招聘已经基本完成,新人基本到位。如果想要加入我们,请您关注2016年招聘,届时我院将会在各大招聘网站和校园宣讲会上发布信息。


既然来了,那坐!

想知道身怀何技才能进入规划院么?想看看新来的小伙伴都有哪些护体神功么?规划君从“2015年年轻员工专业技术能力展示活动”中挑选了一位,来看他带给我们的“城市变脸记”——

城市变脸记


有一部非常有名的电影,叫做《闻香识女人》,相信大家都看过,故事中那个双目失明但却能靠闻香水味道识别对方的身高、发色乃至眼睛颜色的中校军官,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我们城市规划师也练就了一种类似的本领,那就是看脸识城市。
城市建成区的空间形态就像城市的脸,刻画出每一个城市独有的特征。然而,当我们深度观察这些城市的脸庞时,我们却从差异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为什么我们的城市都长得如此奇形怪状、破碎不堪?无论是特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沿海的、内陆的,省会城市、一般城市,无一幸免。我们不禁心生疑惑,我们的城市,真的都“长残”了吗?

让我们用数据来说话。这是长三角的X市和珠三角的Y区2000年和2010年的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图。我们用景观生态学指数来表征城市形态的变化,结果发现,10年来这两个地区的各项指数都显著上升,指向一个结果:快速城市化以来,我们城市的“脸庞”的确在摊大饼中变得越来越破碎、混杂和扭曲。看来,我们的城市,真的“长残”了!


那么,这种“长残”的现象合理吗?我们试图从城市的发育过程中去寻找答案,当我们把城市的发育过程和城市的形态关联起来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城市发育的婴儿阶段,土地利用呈现出“天生丽质”的传统乡村聚落。到了青少年时期,随着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兴起,建设用地快速蔓延,土地碎片化出现,我们的城市开始慢慢地长残了。到了中老年时期,由于用地指标、生态环境的约束,扩张蔓延模式不可持续,开始进入到填充式发展阶段和存量用地二次开发阶段,土地利用形态开始密实化,逐步得到优化。这么看来,城市的“长残”是一个阶段发展现象!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作为城市的整形美容师,该如何通过规划的手段对城市的脸庞进行美容整形、提高颜值呢?是让“西医”来做“手术”?还是让“中医”来搞“针灸”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下两种不同的美容方法:长三角的“三集中”政策是“强政府”干预下的针对增量用地的美容,侧重西医手术式;而珠三角的“三旧改造”则是在“强市场”引导下针对存量用地的改造,需要打通多方症结,更像是中医针灸式的美容。

哪一种方式更有效呢?仍然以X市和Y区为例,我们观察了两地10年间工业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Y区的工业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越来越集中、规整,而X市则相反。因此,单从城市形态美容的角度来看,“三旧改造”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也是未来城市存量空间改造的一种趋势。


三旧改造是怎么做的呢?这是一场几乎全民参与的城市美容运动,简单而言,就是通过两大制度的创新设计,找准了针灸的点位;提出三类退出路径,活血化瘀;基于此疏通了四大群体的利益经脉;最终通过五大改造程序,实现城市的美容整形。
具体来说,这个过程中,政府扮演了引导者角色,真正地让利于民、让利于企业,充分调动了企业及村镇的改造积极性,通过政策创新发展出了多种改造模式,合力推动三旧改造。在此基础上,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通过分类、分期、多样化的土地退出机制,实现退出再开发,而城镇和乡村最终收获产业升级、环境改善和土地集约提升的效益。

那么有人会问,我们规划师的着力点在哪里?从三旧改造的五大程序来看,编制存量用地改造规划和更新改造详细规划是我们规划师能够实实在在使得上力的核心领域,也是我们对城市进行“美容整形”的手术刀。

在存量用地改造规划上,广州做出了尝试,通过“总体统筹规划+分项专题”的方式,对整个地区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了空间上落地的全境更新提升计划。同时对生态、公共服务、旧村改造、开发强度等重要专题进行了研究,以此来指导下一层面详细的规划设计。在更新改造详细规划设计方面,通过“空间账+经济账+社会账”把一个原本千余座“握手楼”的城中村变成了现代化小区和高档CBD。
当然,存量规划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纵观整个城市变脸过程,我们规划师在产权、bargen、协调多方利益的能力、处理社会问题、资本金融运作等方面都需要备足粮草、做好准备,城市“变脸”,任重而道远。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研究所 梁印龙供稿


注:长按二维码,一键加关注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