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人居访谈】走进海绵城市

编者按

 

为了让公众进一步了解海绵城市,走进海绵城市,针对很多人对建设海绵城市的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雨洪管理团队。北京建筑大学是《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主编单位。作为《指南》的主笔人,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李俊奇院长代表雨洪管理团队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人居访谈】走进海绵城市


Q1、请您用简单的语言为大家介绍海绵城市与普通的城市到底有什么不同?

海绵城市与普通的城市开发模式最根本的差别就是理念上的差别和建设模式上的不同。传统城市的雨水管理就是“快排”,即直接将雨水排放到水体,最终随着河流流走。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则是多目标控制,强调源头减排与末端控制相结合,强调在小区、道路、绿地、广场等场地内通过分散式的小型生态设施如下沉式绿地、透水路面、雨水花园、湿地、渗井等多种手段和措施将雨水截留、存储、下渗或者加以利用,与管渠系统、雨水调蓄等设施共同构建新型雨水管理系统。将城市建设得像一块大的“海绵”一样,在下雨的时候,城市能够将雨水存储在“海绵” 体内,需要时,城市又能够像“海绵”一样将之前吸收存储的雨水释放出来。通过这“一吸一放”的过程,减少雨水排放,减少径流雨水对水环境的负荷,节约水资源,缓解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

【人居访谈】走进海绵城市

Q2、作为《指南》的主笔人,请您为大家总结一下建设海绵城市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指出,海绵城市建设遵循五项基本原则: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和统筹建设。

(1)规划引领。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是低影响开发,其关键在于“回归自然的水文循环”这一理念。通俗来讲就是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空间、水系等,发挥“海绵”积存、净化、渗透、释放的作用。这就需要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认识、利用,因此必须首先要提升到城市规划层面,以及职能部门配合的操作层面,才能真正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以各层级规划为控制途径,一方面保护现有可能影响城市水生态的敏感区域,限制开发;一方面将低影响开发这一理念植根于新开发或需要改造的城区。

(2)生态优先。在一个城市中,人们会很容易见到大量的硬化路面,散发着恶臭的沟渠和布满蓝藻的水面。追根溯源,人们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没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应积极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如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使城市自身就可以进行自我修复,维持一个良好的水循环系统。

(3)安全为重。暴雨让我们不自觉得想起北京“7.21”特大暴雨事件,几十个鲜活的生命离去,发布六次灾害预警,城市部分路段交通瘫痪。因此,海绵城市除了需要实现生态目标,更要考虑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和城市水安全(包括“量”与“质”的安全)的问题。海绵城市建设应以生命财产保护为出发点,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和预警应急措施,减少内涝积水带来的灾害。

(4)因地制宜。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降雨规律、水环境与水资源状况千差万别。因此,应根据各地独有的自然特征、经济特征和社会人文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从而确定海绵城市的控制目标。同一城市的不同项目也会有不同的控制目标和技术路线。

(5)统筹建设。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众多的困难与挑战,涉及范围广泛,应结合控制目标、现场条件等统筹地面设施与地下设施,绿色设施与灰色设施,源头设施与末端设施等,统筹规划、设计、施工、监测、运营、维护等建设环节,统筹规划、建筑、市政、园林、水利等专业的需求,统筹用地布局和竖向设计,统筹近期任务跟远期规划之间的关系等。

【人居访谈】走进海绵城市

Q3、海绵城市是一项涉及各部门、各规划层面的系统工程,您对此时怎么理解?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城市规划、环保、给排水、水利、园林景观、建筑、道路等许多行业和专业。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有序进行,需要各行业、各专业、各政府部门取得共识,并能够在建设中协调好这些复杂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组织保障机制。

城市各层级、各相关专业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地方政府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各类建设项目中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人居访谈】走进海绵城市

Q4、您认为海绵城市实施的关键是什么?在实施中会遇到什么困难?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实施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转变传统观念,积极参与其中。虽然国家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但仍存在诸多认识问题,如认为少雨地区没有必要建设海绵城市,雨量充沛而又不缺水的南方城市不需要海绵城市,高强度开发的东部城市由于用地空间太小无法做海绵城市等等。这些都是片面的。事实上,海绵城市的指导思想适用于任何地区和城市,只不过由于各自的突出问题与目标有所侧重、技术路线和规模等可以灵活选用而已。

(2)找准问题需求,科学设定目标。由于每一个城市或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具有显著差异,融入低影响开发理念时,应注重前期的调查研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质、降雨规律等,从而找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满足真正的需求。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可能是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四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应合理分析关键问题,制定多目标控制系统方案。

(3)合理编制规划,做到细致设计。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种类繁多,包括示范区内与示范区外,建成区与待建区,新建城区与老旧城区,建筑小区、道路、绿地广场、河湖水系、管网改造等工程类项目和能力建设、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规范标准编制等非工程类项目。因此,应先根据不同的类别划分,编制详细的规划方案,再具体到每一条道路,每一栋建筑,每一块绿地,每一条河流,进行细致的设计,制定相应的技术路线。

(4)配套保障到位,精心施工与维护。海绵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需要相对应的配套机制与保障措施,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和公众参与。组织保障要求成立专项机构,全面把握各职能类别,做到优化配置,细化责任。制度保障不仅包括前期的法规政策,还有后期的监管、激励制度,形成从国家到地方的自上而下的法律、条例、政策体系。技术保障涉及技术规范标准的编制,信息化科学管理,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资金保障强调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创新融资渠道和投资方式。不同类别的公众参与人员应采取不同的公众教育与意识提高的方法,使公众自愿地投入到海绵城市建设中,并获取相应的回报。此外,前期的规划建设是基础,而后期的维护管理是保证海绵城市效果的首要。

【人居访谈】走进海绵城市

Q5、请您谈谈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依托哪些载体?如何通过设计和建设环节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以城市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的建设为载体,需要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统筹配合,具体的讲:

对于建筑与小区,可以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小区人行道、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有条件的小区绿地应充分“沉下去”,让屋面雨水、路面雨水首先进入下沉式的绿地进行调蓄、下渗与净化,而不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小区有景观水体的,可以将其作为调蓄、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

城市道路是径流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城市道路径流雨水的控制尤为重要。道路人行道可采用透水铺装,道路绿化带也可以做成下沉式的,路面雨水首先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下沉式绿地内进行调蓄、渗透与净化,然后再通过管道排放。若道路绿化带空间不足,还可以将路面雨水引入道路周边的公共绿地中进行消纳。

城市绿地与广场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场所。城市绿地与广场首先要做到自身不产流,其次,有条件时应能消纳周边市政道路与地块内的径流雨水。湿地公园、有景观水体的城市公园绿地与广场应建设成为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多功能的“雨洪公园”。

城市水系在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水系应具备足够的雨水调蓄与排放能力。滨水绿带应具备净化雨水的能力,水系岸线应设计为生态驳岸,种植适宜的水生及湿生植物,提高水系的自净能力,等等。

总体看,维持和恢复城市绿地与水体的吸水、渗水、净水能力,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手段。非常重要的是,首先,海绵城市建设是在保证城市道路、绿地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次,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合理规划用地布局与竖向,使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能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协同作战的能力。


【人居访谈】走进海绵城市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惊喜等着你哟~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