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成果

一、工作背景

2015年3月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筹备期间,陈政高部长来到三亚视察城市建设工作,针对三亚突出的城市问题,提出了“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规划理念。6月,住建部正式发文将三亚式列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城市”综合试点城市。2015年下半年至今,三亚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作。


二、主要内容

三亚的双修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生态修复采取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通过对山、河、海等生态要素的完善,修复“山海相连、绿廊贯穿”的整体生态格局和生境系统。相关专题研究包括《三亚市山体修复专题研究》、《三亚市主城区城乡结合部污水设施专题研究》等。城市修补通过运用总体设计的方法,以“山、河、城、海”相互交融的城市空间体系为目标,针对城市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地进行“修补”。相关专题研究包括《三亚市城市色彩专题研究》、《三亚市广告牌匾整治专题研究》等。城市修补以城市形态、城市色彩、广告牌匾、绿化景观、夜景亮化、违章建筑拆除“六大战役”做为抓手,涵盖城市功能完善、交通设施完善、基础设施改造、城市文化延续、社会网络建构等多项综合性的内容。同时充分运用新的城市更新理念,加强城市设计,促进城市转型。针对三亚通过总体城市设计识别三亚的城市特色地区,做为三亚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的核心区域。


此外,结合三亚“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的核心区域,充分考虑了三亚市近期实施重点以及示范作用,选取了18个重点项目作为三亚市双修工作先期启动的示范性项目。主要包括:三亚两河四岸景观整治修复工程(丰兴隆生态公园项目等)、月川绿道网规划、三亚湾原生植被及岸滩修复工程、解放路(示范段)综合环境建设工程、抱坡岭山体修复工程、海棠湾滨海步行道工程等重点项目。这些项目结合工程实践详细阐述“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规划理念、工作内容和方法策略。除此之外,三亚市“双修”工作还注重城市的内外兼修,抓住试点机遇,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因此,结合“双修”工作的推进,三亚政府及规划局、住建局、交通局、林业局等管理部门拟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法规、管理办法、政府部门规章等形成了一套长效机制,全面提升了三亚市的综合治理能力。


三、工作认识

三亚的城市“双修”最大的起色是从乱到治,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认为要充分体现城市的转型发展,而不应当是简单的一系列具体项目。同时,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讲,三亚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实际上是在探索如何综合解决现阶段我国城市存在的普遍问题,力图为国家转型发展提出自身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思维体系,提出综合性的、长期的、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是城市发展转型的客观需要,是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应对“城市病”的一剂药方。随着中国城市的转型发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应该秉持“六重”价值,即重整自然生境、重振经济活力、重建社会良治、重获文化认同、重育场所精神、重塑设施品质,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工作。


城市“双修”工作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新常态下的一种长期的行动。“双修”规划不仅是一项规划,也是一个项目行动计划和城市建设行为的统筹安排和落实,更是城市治理创新和提升、城市文明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计划和长期行动。


城市“双修”工作既是物质空间环境的修复和修补,也是社会文化等软环境的修复和修补,包含城市品质提升,风貌形象优化,不是简单的外在形象工程,而是走向内在的民生工程;不是量上的拓展建新,而是品质的营造提升;不是单一的就事论事,而是综合的系统梳理。城市“双修”工作不仅是项目安排、工作计划,也是有关城市发展建设法规制度的逐步完善和优化,体现的是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和执行能力的提升,城市文明的发展进步。


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技术框架


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组织框架


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结构图


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重点项目分布图



注:本文作者为谷鲁奇、范嗣斌、宋春丽.出自《城市规划通讯》2017年第2期“中规院专栏”.责任编辑 肇颖.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