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8 年,南张楼村就开始在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帮助下设立“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试验项目。这个以实现“农村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是等值”为核心理念的土地整理项目也是中德土地整理领域合作最为成功的项目,2015年10月,笔者有幸前往实地考察,形成的主要印象如下:
重视发挥规划对村域发展和用地的引导
1990~1991年,德国土地专家帮助南张楼村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土地整理与村庄发展项目规划,并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宣传推广德国土地整理规划和公众参与理念。
该规划对村庄进行功能分区,规划为“一心、一轴、一环、四区” 的布局。其中“一心”指的是由社区服务中心、医院、学校、超市、文化健身广场、民俗博物馆、中华袁氏博览园等组成的社区公共服务和休闲娱乐中心。“一轴”指以东西中心大街为轴,向西向东依次贯穿产业区、商业街、多层住宅区、休闲广场、福龙河滨河公园和传统民居区。“一环”即社区中部由福龙河西支、东支及南部人工河道形成的蓝环、绿环。“四区”即产业区、住宅公建区、休闲观光区和高效农业示范区四个功能区。
20多年来,村庄的发展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规划进行的。目前全村村民体会到的是,生活区安静,教学区独立,工业区则水、电、路配套齐全,农业区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
耕地保护放在首位
德方在制定村庄规划时提出,南张楼发展必须把保证农业耕地放在首位,节约每一寸非农业用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1800亩荒湾、废坑和河道、窑场整理成耕地,并用这部分土地指标发展工业园区和奶牛养殖小区。至今,南张楼的原有耕地面积一分未减。
在实施“土地整理”前,南张楼村有可耕地6308亩,荒湾、河道、废窑场1800亩,分为257块,高低不平,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都很低。南张楼借鉴德国土地整理经验,削平废弃高地,填平洼地,并废除原有的地上水渠和田间小路,统一南北方向耕作,全村田地改造成长350米宽300米的规则地块。土地整理后,全村增加耕地60公顷,土地利用率由93.5%提高到96.5%,更重要的是方便了大型机械耕作。
项目区实现了输水管道和电力线路“双下地”,新打机井187眼,每方土地3至4眼左右,埋设了5万多米地下管道,部分区域还实现了遥控灌溉;铺设地下输电线路10万米,既保证了农田用电,又不影响大型农业机械连片作业。
农田分田到户后,村集体协调将耕地进行流转,承包给农业大户,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经营,全村以种植红萝卜、山药及其他蔬菜为主要农业产业,农产品出口到阿联酋等国家。
农民就地城镇化
土地整理给村民带来了最大的实惠:土地总量增加了,劳动强度却大大降低。农业生产的大部分过程都是机械化作业,完全不耽误打工。南张楼村留人最主要的还是靠工业。目前,南张楼村工业园区内的村办企业已经发展到95家,涉及机械加工、建筑安装、蔬菜加工保鲜等,安置了1400人就业。全村4300口人,除了上大学后留在外地发展和仍在国外打工创业的200多个村民外,其他人都在村里工作生活。
多途径筹集资金
从实地访谈情况来看,南张楼村土地整理资金,既有基金会支持的资金,也有土地整理的专项资金,以及村集体自筹资金等。
尊重原创,欢迎转发!
国地资讯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国土城建环境行业资讯、跟踪学习国土城建环境热点问题。为此,国地资讯不定期发布原创研究类文章,坚持分享,坚持提供优质服务。相关原创精选文章可通过国地资讯公众号菜单“微工具”查阅。
耕地保护
01 | 基于低碳经济的土地整治初探
02 | 透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看生态危机
03 | 多少耕地才能保证中国“舌尖上的安全”
04 | 占用了高标准基本农田,怎么办
多规合一
05 | 大数据视角下的“多规合一”
06 | 基于“三层四线”的“多规合一”管理平台建设
07 | 上海、重庆、广州等地“多规合一”的实践综述
08 | 域外借鉴——美国佬的“多规”如何“合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