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乡村与城镇建设ID:xcyczjs欢迎你关注他们
引言
“城中村”是快速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现象。通俗地讲,“城中村”就是非城非农的一个介于城市和农村的行政单位。这些地方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虽然身份变了,但原有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和城市接轨,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例如,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商业化城市开发中为避免相对高昂的拆迁成本,很多项目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都绕开了“城中村”,时间久了,使得城中村各项设施建设滞后,与城市的差异化越来越大。而在渐趋增强的周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村集体和村民自发对城中村进行“城市化”行动,然而却由于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设计,未能以符合城市标准的方式跟进。随着大量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为了降低生活成本,他们自然盯上了“城中村”相对便宜的出租房,而“城中村”居民出于对高额租金等利益的追求,导致大量私搭乱建、违法违章建筑层出不穷,加之基础设施不完善,排水排污不畅,各种管线杂乱无章,垃圾成堆,形成“独特”的“城中村病”,严重影响着城市的美观,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城中村在被城市包围之前,原型是传统农村聚落,带有传统村落的肌理特性,形成了迥异于城市的特殊景观。对待城中村,不能仅仅采取推倒重建的模式,它是历史的见证,蕴藏着浓厚的乡愁,也是城市的另一面风景,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所以对于城中村的改造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帮助城中村完成城市化转型,另一方面也要尽力保持城中村原有的空间肌理,运用城市修补的思路去更新整治,使城中村的传统聚落空间成为城市空间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国内城中村整治环境介绍
随着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城中村作为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突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大部分城市也将城中村作为整治改造的重点对象,而其蕴含的价值却往往被忽略。所以国内的大部分城中村整治依然是在粗放式改造,把其从昔日破旧不堪的城市膏药变成现在的高楼耸立,致使很多承载着历史信息和乡愁元素的建筑或空间,随着城中村的推倒重建而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随着城市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文化的探寻、特色的追求及乡愁的寻觅,社会各方都意识到了这种整治方式的弊端,开始探寻一种新的整治方式。
“城市双修”城市治理手法
“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是一种针对城市突出病症的空间治理手段。着眼于解决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激发城市活力,全面提高城市的综合吸引力,实现城市的转型发展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李克强总理也作出“要通过实施城市修补,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等问题,恢复老城区的功能和活力”的指示。城市发展的理念发生了转变,即由关注城市规模扩张的“增量发展”转向关注市民生活质量的“存量发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将成为未来城市特别是老城区解决城市病重要的规划思路和手段。
“城市修补”思路下国内外城市改造经验浅析
a.焕发生机,与城市的互惠共荣
海南省三亚市月川村位于金鸡岭南侧,三亚河交汇处的北岸,位于整个三亚市的生态景观核心区域。月川村曾是古临川里的历史村落,依靠海盐晒制而兴旺,随着城市发展而没落为城中村,生态、风貌、生存环境越来越差,衍生出一系列城中村中的典型问题。同时村落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历史物件,如清代庙宇、民国建筑、龙脉古井、百家宗祠,以及古树和举行活动的公共中心等。从2015年三亚市提出“城市双修”的城市治理手段以来,月川村的治理采取城市修补的思路,方案对村中的生态价值,历史价值及社会价值进行提取,并由此提出修补更新的策略,力求使其成为自主经营,具有三亚地方特色的活力空间。
b.多元开发,赋予新的使命和价值
伦敦道克兰码头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英国联系世界各国的水上交通门户。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步关闭,造成了50多万人的失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与社会问题。1980年政府提出改造复兴该地区,要求激励工业发展,创造一个环境宜人、设施完善的社区,并成立了伦敦道克兰开发公司改造和整治废弃的码头区。该公司历时17年通过开发住宅、商业等业态,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完善相关配套等手段,使道克兰恢复了昔日的繁荣景象,变成了伦敦市第三大繁华的商业中心区。
城中村的风貌特征
a.总体空间格局混乱
城中村私搭乱建严重,接吻楼、握手楼、贴面楼比比皆是,造成建筑间距小,密度大,采光通风差。而且建筑布局凌乱,空间变化无规律,边界灵活,肌理紧凑,空间格局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同时由于私搭乱建的侵占,原村落中丰富的居民活动场所和生态绿地空间不断减少,造成城中村内缺乏公共空间。城中村的道路也受之影响,狭窄弯曲、结构简单,尽端路、丁字路口多,通达性差,与城市道路也未衔接,影响城市整体交通的连贯性。
b.建筑质量参差不齐,风格混杂
城中村内建筑年久失修,存在大量临时建筑、私自拆改建筑。这些建筑缺乏设计,没有考虑抗震、防火要求,使用材料较差,施工时间短,并缺少后续的维持和修缮,建筑质量较差。同时建筑风格混杂,有传统的乡村风格民居,有新建的现代风格建筑,也有外来人口带来的具有他乡地域特色的建筑,以及临时搭建的简易建筑,这些建筑风格迥异,建筑符号和元素使用不当,基本上处于一种无规律混搭状态。
c.居住环境恶劣,品质差
城中村内排污管道、公共厕所、垃圾桶等基础设施较少。污水横流、垃圾乱堆、卫生死角多,“脏、乱、差”的现象与城市景观风貌极不协调。各种管线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效的维护,私搭线路现象严重,线路设置杂乱无章,导致诸多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火灾等危险,极易造成重大人员财产伤亡损失。
同时城中村中也缺乏活动站、文化广场、健身设施等基本社区必配的公共服务设施,生活品质较差。城中村破败的景象,影响了整个城市的生机活力。
城中村的价值特征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忽略的一个元素,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城市发展演化的人文、功能等信息,作为城市空间中的原生聚落形态,其发掘对展示城市特色具有重要的价值。
a.历史文化价值
由于城中村没有遭遇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自然的演化过程,使其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乡愁记忆,例如聚落肌理、历史古建、传统民居、传统村落的要素等,正是这些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资源,给人以乡愁和身份认同的来源,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b.社会功能价值
城中村地理位置接近市中心,但与周边城市中高额的房租相比,城中村的房租价格较低,这就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低收入者提供了便利的居住地及社会服务网络,解决了他们的居住、生活需求。
c.特色景观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建设模式使得中国的城市都是现代特色的高楼大厦,标准化的城市空间,这些造成越来越多的城市趋于千城一面,缺乏地域特色,而城中村的居住建筑、活动空间及居民的生活范式都是经历过漫长的历史演化,构成了与标准化城市不同的独特景观,是城市景观中难以找到的珍贵资源。
城中村改造的基本思路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必然产物,承载着特定时期的历史特征和人文记忆,对城市有特殊的价值。对于城中村问题的治理采用“城市双修”的思路,在识别、评估的基础上,小修小补,充分保留这些独特价值。通过规划手段,重塑城中村的风貌品质,使其成为城市中最具特色的一抹景观。
改造当前问题的技术路线
a.空间修补,重塑特色
(1)梳理空间肌理
保留城中村中原有的街巷空间,对主要的街巷进行修缮和空间修补,并赋予与置入新的功能,形成特色文化街,例如上海田子坊特色文化街(图1)。对保留地块进行局部修缮,尽量保留原住民及其生活方式,通过生活文化的整体保留保存城市的记忆。对于问题特别严重,没有保留价值的局部地块,进行拆除重建,进行原村民安置与村集体经营,力求在资金投入方面取得平衡。
图1 上海田子坊特色文化街——文化兴街
(2)整治建筑风貌
对建筑的整治要注重对传统元素的传承,同时也要满足现代生活的使用需求。改造手法应该是在功能上,尊重原有上位空间体量,按照现在生活实用的要求进行功能的重组,使其更具有使用价值;在建筑风格上,改造要尽量保留运用传统装饰符号,形成有别于城市的地方特色建筑。
(3)增园、复绿,改善生态景观
配合村内空间肌理的整治,增加绿地游园及广场等开放空间,秉持传统村落尊重自然、与生态共生的哲学思想,重塑“街巷空间+公共空间”的传统村落空间模式。
同时,在公共空间方面还应配合村内公共空间的整理,在与城市交接的边缘地带设置更多的开放和半开放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衔接。在空间景观上打破城乡二元的割裂,从生态空间和公共空间开始,让城中村在与城市相互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既融于城市又具有独特个性风貌的城市单元。
b.提升功能、挖掘活力
(1)补充城市功能,与城市衔接
城中村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被城市包围,城中村可以作为城市居住空间、商业空间、文化空间的“补充空间”,补充和承接城市的功能转移。因此,城中村的修补应本着发挥城中村的城市补充功能和城中村自身特色及多元性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进行。
(2)植入产业、激发新的活力
城中村具备乡土文化、乡愁记忆、地域特色等珍贵特点,具有发展特色小镇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对城中村的改造不应只停留在保护层面,以及风貌提升层面,更重要的是从内在功能上进行修补,可以借鉴特色小镇发展理念进行城中村改造。通过挖掘城中村的特色资源,重新定位,置入新的产业,激发城中村的活力及自主经营的能力,由产业带动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只承担城市低收入者居住的功能现状,例如厦门曾厝垵,引入旅游产业振兴村落,使其由破败的小渔村发展成最具文艺范的城中村(图2)。
图2 厦门曾厝垵旅游兴村
c.完善设施,提升品质
(1)优化交通系统,与城市衔接
完善村内主次支的交通体系,主干道与城市进行衔接,形成通畅的交通网络,次干道和支路可以村内现有道路为基础,通过对道路系统的疏通和更新使其满足生活需求。
(2)完善公共设施系统,提高环境质量
按照城市居住区的标准完善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增加外部不能满足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承载特色、服务于新产业的设施,使村民生活舒适便捷,与城市生活衔接。
d.复兴文化内涵,彰显特色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是城市的记忆,对城中村历史文化信息与要素的保护和传承是彰显城市特色、记住“乡愁”的重要方面。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乡土建筑、历史要素的保护和延续
对“城中村”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建筑、小品、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传统村落要素采用原位保护、修缮、移位和重新利用的手段保留下来,使其作为改造后的社区公共景观要素,并赋予其新的功能加以利用,为村民留下延续记忆和乡愁的标识物,展现城中村独特的文化底蕴。
(2)民俗的复原与展示
城中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保留是城市多样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城中村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注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展示,通过营造进行传统活动的场所,复原城中村原有的一些生活场景,如村民集会的场景、聚众晒太阳闲聊的场景等,通过会、展、节的活动策划,恢复一些传统的风俗、节庆和民间习俗,通过再现这些非物质的文化载体,延续城中村的历史和文化,彰显地域特色。
a.提供健全的生活生产保障体制
在改造过程中,坚持有形改造和无形改造并重,在改造物质环境的基础上将村民纳入城市居民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体系中,统筹考虑居民的就业问题,通过配套产业用房、政策扶植、技能培训等手段提高就业成功率,为村民提供全面的生活生产保障,从而使村民自觉、自主、自愿维护改造成果。
b.加强城中村管理手段
保障改造工作成果,切实改善城中村风貌问题,提升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实现城中村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更依赖于相关立法工作的不断完善,可通过制定一些法律法规,建立监督机制,来实现成果的法制保障。
城中村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既普遍存在又具有中国特色,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时期的一个新事物,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密切相关。其不仅是个风貌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解决城中村的问题需从多个方面入手,本文仅从规划技术手段方面给予一定的研究,今后笔者会继续关注城中村的改造工程,理论结合实际,更好地归纳城中村规划改造的技术手段,关注城市双修等城市问题治理手法的更新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舰,李昕阳.”城市双修”的思考[J].城乡建设,2016(12).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催化与转型:”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3]刘吉.”城中村”环境更新改造问题研究——以西安典型”城中村”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4]李志生.关于城中村改造的问题[J].城市建设,2002(5).
作者简介:
王伟娜,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详规所规划师。
版权声明:
原文刊登于《小城镇建设》杂志2017年06月刊,版权为小城镇建设杂志社所有,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经过删减。
[城市设计]是由一批资深专家团队运营,可开展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旅游规划、公共艺术的投资咨询与综合发展。旨在以新型城镇化带动社会与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合作洽询 陶丽悯 Mino / 1501370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