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UPDIS共同城市):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系列:杭州梦想小镇概念规划

引言
“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结果已揭晓。深圳规划院共有7个项目荣获“城市规划类”奖项,其中《宝安西部活力海岸带概念城市设计》获全国一等奖;《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深圳市前海城市风貌和建筑特色规划》、《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杭州梦想小镇概念规划》等四个项目获全国二等奖。
本周,我们将分享“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系列”之《杭州梦想小镇概念规划》。
杭州梦想小镇位于未来科技城内的仓前区域,基地东至杭州师范大学,南至海曙路、余杭塘南路,北接宣杭铁路,西至东西大道,规划总面积347公顷。
区域位置
梦想小镇是深规院对该地区持续10年规划跟踪——从余杭创新基地系列规划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规划,再到未来科技城系列规划的最新实践与探索:为传统古镇提供了除纯旅游开发、工业化带动或房地产驱动之外的另一条城镇化路径,即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人的城市化为根本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规划的缘起、构思与内容
1.1 梦想小镇的前世:历史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古镇仓前:梦想小镇内的古街有880多年历史,保留了章太炎故居、四无粮仓等文保单位以及一大批古建筑,有着以国学大师章太炎、“羊锅节”、端午龙舟盛会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
现代仓前:四五仓库、水泥厂、仓兴路反映着这座小镇曾经的工业发展与乡镇生活场景。
1.2 梦想小镇的今生:一个传统小镇对城市发展新需求的主动回应
(1)新需求:为传统乡镇在互联网时代发展提供新机遇
新一代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正为仓前注入超越空间界限的新活力
当代仓前:人文与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景观质朴,但多年来仓前古镇陷于保护和开发的“两难”境地。小镇在接受未来科技城中轴北延、杭师大西拓等传统地理空间辐射的同时,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正在不断为仓前注入超越空间界限的新活力,为仓前从一座千年古镇借助互联网创业思维和精神,提供再次起飞的新机遇。
(2)新需求:为年轻人的双创需求提供新空间
梦想小镇位于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创园)腹地,其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未来科技城(海创园)这一特定承载和基础。未来科技城(海创园)重点建设区规划39平方公里,是第三批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11年被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列为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之一。截至目前,累计引进海归人才近2340名,其中“国千”109名、“省千”142名,成为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最为密集、增长最快的人才特区。梦想小镇依托杭州未来科技城蓬勃的年轻创业群体和良好的创业环境,为年轻人的双创需求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3)新需求:为城市发展的方向、模式与平台提供新思路
为城市发展的方向、模式与平台提供新思路
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杭州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带来了经济社会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个性化、智能化、专业化生产出功能迫切需要城市新的产业和空间组织模式。
杭州过去以西湖、滨湖、萧山不断向西的大生产、大生活、大生态的城市发展模式,面临以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小生态大人文为特征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转型。杭州向西发展,需要以梦想小镇为点,为众多乡镇提供除纯旅游开发、工业化带动或房地产驱动之外的另一条城镇化路径,即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人的城市化为根本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创新城市发展与布局模式。同时,为杭州建立城西科创大走廊、改变城市及区域西部基础设施的投放提供新思路。
(4)新供给:梦想小镇的目标定位
致力成为全国互联网创业首选地和创新资本集聚高地
依托未来科技城良好的人才和产业优势,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机遇,梦想小镇计划通过三年努力,集聚互联网创业者10000名,创业项目2000个,基金及投资机构300家,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000亿元,成为众创空间的新样板、信息经济的新增长点、特色小镇的新范式、田园城市的升级版,致力成为全国互联网创业首选地和创新资本集聚高地,打造世界级的互联网创业高地。
(5)新供给:梦想小镇的规划构思
思考1:如何营造古镇与新兴众创空间融合、本地居民与年轻创业者互动的空间场景?
思考2:梦想小镇的主体是年轻人,如何摸清不同创业群体空间需求以及不同创业模式的空间诉求?
思考3:特色小镇会不会昙花一现,政府前期高强度投入如何与市场需求结合,纳入城市整体发展格局,保持持续竞争力?
1.3 梦想小镇的未来:两个维度,即回归小镇生活与融入区域发展
(1)回归小镇生活:采用“有核心、无边界”的空间布局
抓住“企业”和“人”两个关键创新要素。坚持与周边创新资智的融合,规划将基地中部的生态田园和余杭塘河公共服务轴进行融合,串联西区全球创业社区、中区三味小镇和东区无界校园三大板块,并充分与基地周边的阿里巴巴总部、浙江海外高层次创新园、浙大、杭师大等平台载体错位衔接,构建完整的创业生态系统。
“有核心、无边界”的空间布局
围绕青年创业者和互联网创业模式两大特征进行空间组织。围绕青年创业者、互联网创业模式两大特征,分析不同创业群体的创业空间需求类型,研究不同互联网创业的空间和配套组织模式,创造梦想小镇不同创业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创业场景,构建更加扁平而弹性的空间氛围、更加多元的微社区环境和更加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2)回归小镇生活:“新旧资源聚合”,构建3平台5区8单元空间网络
古镇传统要素与双创空间的融合。综合评价仓前古镇各类存量资源的价值,通过保留、衔接、节点塑造、环境整合等手段,构建3平台5区8单元:3个公共平台、5个空间分区、8个创新单元的空间网络体系。
“新旧资源聚合”
(3)回归小镇生活:创造不同创业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创业场景
关注四类创业群体的空间需求。相对于普通的产业园区,创新创业空间更加关注主体对创业氛围、日常生活的需求。空间上倾向于小体量、重圈子、多形式、靠近大学或科研机构,营造高活力、高质量、高混合的空间场所。而 “互联网+”这一特殊的创业群体,常常处于群体化的工作与生活交融的状态,需要更加扁平而弹性的空间氛围、更加多元的微社区环境和更加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互联网创业空间组织模式
创造不同创业群体的日常生活场景。改变传统的以单一研发功能集聚的“园区”概念,增加空间的丰富性、多元性、品质性。在空间塑造上从微社区打造出发,重点研究建筑空间的密度和功能的混合度。采取小街区、小尺度、高密度及小退界等灵活的设计手法,将现状江南老镇及民宅等加以改造,结合西侧新建全球创业社区,塑造不同类型的特色微院落,增加空间和功能的可变性。
创造不同创业群体的日常生活场景
(4)融入区域发展:嵌入未来科技城整体发展框架
区域空间结构的延伸与补充。未来科技城中轴的北延,是区别于公共服务中心、商业商务中心的区域功能完善:仓前人文与生态小镇。同时,也是区域创新资源,如海创园、杭师大;区域产业资源,如仓前工业区、永乐工业区的重要补充:年轻创业小镇、互联网创业小镇。
区域空间结构的延伸与补充
与周边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科技创新资源的无缝融合。仓前周边集聚了大型企业,如淘宝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龙头企业;大批科研机构,如海康52研究所、数字研究院等;同时集聚了中小微企业约700余家,与高校资源结合紧密,如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杭州未来科技城研究院等。
串联区域生态网络。未来科技城中部生态绿带向北延伸,与基地北部区域生态农田融合。沿余杭塘河、中部现状水系,建立基地东西向生态走廊,与区域生态节点对接,如杭师大校园、永乐公园。基地内部南北向构建多条次生态廊道。
串联区域生态网络
(5)融入区域发展:整合周边资源,建立梦想小镇拓展区
将未来科技城周边15个产业园申报为小镇拓展区,在小镇的品牌和政策支撑下向新型孵化器和加速器转型,手游村、电商村、健康产业村、物联网村已经初步成型,构筑 “全景式”展现的“孵化——加速——产业化”接力式产业链条和企业“迁徙图”。
(6)融入区域发展:争取区域交通资源,融入杭州都市圈
提高宣杭铁路仓前站等级,预留城际铁路或高铁用地;完善地铁、水运、有轨电车、道路、快速公交于一体的交通网络,为梦想小镇对外交通联系奠定基础。3、7号地铁线延伸,融入杭州都市圈;争取杭州高铁西站落户梦想小镇;沪乍杭向北进入城西,结合仓前站设站,改为城西站,建立与杭州第二机场、上海枢纽的联系,城西在1小时内到达上海;公交线路得到加密和延伸,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海创园航站楼正式启用。
二、规划创新与价值:梦想小镇引领中国特色小镇发展
2.1 创新与价值: “三生融合”,打造“四区叠加”的田园小镇
紧紧围绕人的需求,确立“三生融合、四区叠加”(先生态、再生活、后生产,镇区、景区、社区、校区功能叠加)的宜居、宜业、宜文、宜游的开发理念,避免单一功能,如开发成以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以房地产导向的居住区等。
“三生融合,四区叠加”
在开发中充分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遗存,对文化底蕴进行深入挖掘,对存量空间按照互联网办公要求进行改造提升,从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功能的有机叠加、共生共融,让创业者进则坐拥城市配套、创业无忧,出则尽享田园气息、回归自然,造就一方“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自由徜徉”的理想家园,率先确定了浙江特色小镇以3A景区为规划基准,成为田园小镇的新典范。
2.2 创新与价值: “资源聚合”,围绕青年创业和互联网创新打造创业微社区
围绕青年创业者、互联网创业模式两大特征,分析不同创业群体的创业空间需求类型,研究不同互联网创业的空间和配套组织模式,创造梦想小镇不同创业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创业场景,构建更加扁平而弹性的空间氛围、更加多元的微社区环境和更加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青年创业社区
充分借力浙大、阿里资源,搭建平台整合人才、项目、资本、孵化器、中介机构等各类要素,打造形态完备的创业微社区。兼顾创业者工作、生活、商务需求,统筹布局各功能区块,引进各类配套项目,为创业者量身打造宜居宜业、高效便捷的创业创新生态圈。重点搭建社交平台,通过创业咖啡、论坛沙龙、YOU+公寓等形式,着力引导创业者从分割隔离的办公楼走向极速分享的大社区,促进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
开发公共技术平台。引进科技文献查询系统和世界专利信息服务平台,集中购买服务器和基础软件,向阿里购买云服务,面向创客免费开放。与浙江大学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浙大实验室和技术平台全面开放,重点合作共建健康医疗公共技术平台。
2.3 创新与价值: “项目组合”,构筑“人才+资本+孵化”三位一体的开发模式
考虑到梦想小镇未来潜在的业主和使用者的多样性,使得常规单一的建设开发模式并不能适应整个梦想小镇开发。锁定人才和平台两大关键要素,采取政府先行先试、与投资人/平台结合、村宅整体更新租赁等多样的项目建设模式,构筑“人才+资本+孵化”的开发模式。
仓前古镇街区改造中,采取政府主导综合整治、拆除重建,形成差异化的创业微社区,整体租赁大学生创新团队
推动资智联动发展。注重发挥创业人才和创业项目的磁极效应,加快集聚创业资本,同时借力资本的纽带作用,带动人才项目落户,从而推动资智的良性互动,实现“化学反应”;大力培育孵化平台。积极引进各类孵化服务机构,引导股权机构搭建孵化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市场化、多样化的新型孵化服务。
2.4 创新与价值: “点面和合”,探索 “孵化——加速——产业化”接力式产业链条和企业“迁徙图”
按照“有核无边、辐射带动”的思路,以梦想小镇为“点”,以周边区域为“面”,积极打通梦想小镇与周边区域之间在“空间、配套、产业、政策、招商”方面的隔膜,构筑起“全景式”展现的“孵化——加速——产业化”接力式产业链条和企业“迁徙图”。对于梦想小镇孵化出来的项目,积极推介到周边科技园和存量空间中去加速和产业化,小镇空出来的空间继续不断引入新项目孵化,形成滚动开发的产业良性发展路径。
构筑起“全景式”展现的“孵化—加速—产业化”接力式产业链条和企业“迁徙图”
三、实施情况
3.1 后续规划跟踪与落实
一方面通过控规整合、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深化落实上位规划,开展了《杭州未来科技城国际化城市研究及行动计划》等专项规划继续深化研究。另一方面,杭州梦想小镇作为首个“互联网+特色小镇”的探索,展开了一系列创新引领下的城乡发展转型探索,为后续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如开展《余杭区特色小镇发展规划及行动指引》。
3.2 标杆作用凸显
制定成为全国特色小镇的先行试点,吸引了中央电视台、德国电视一台、西班牙国家电视台、日本NHK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密集报道,小镇的创业氛围和品牌形象不断提升。
3.3 重要设施相继落实
杭州火车西站选址于梦想小镇北界。小镇内部及周边公共配套不断完善,公交线路得到加密和延伸,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海创园航站楼正式启用,YOU+公寓正式开业并深受创客欢迎。
3.4 带动效应逐步显现
一些孵化成功的项目已迁出梦想小镇,进入附近的“加速器”进行产业化,周边恒生科技园等近10个重资产的传统民营孵化器正在向重服务的众创空间转型。现周边15个产业园正在申报小镇拓展区,期望在小镇的品牌和政策支撑下向新型孵化器和加速器转型,手游村、电商村、健康产业村、物联网村已经初步成型。
设计单位: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司马晓、王吉勇、黄卫东、朱 骏、张 晖、刘伯阳、张 玮、李连财、马 良、高 程、胡建华、王晨啸、季 春、任世民、边博文
主要负责部门:
深规院城市设计二所
编辑、排版 / 陈程
插画 / 王彦妍
图片 / 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