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抚州古村那些事儿):岭前江家村:千秋文藻生花笔
寻春得句诗无草;带醉裁笺檄有花。
己亥春节前夕,得老友相邀,踏访老临川之太阳镇岭前江家村,在修葺一新的祠堂内,品味琳琅满屋的江氏宗族楹联文化。忽地读到上联,朗朗上口,余韵绕梁,有江家村老学究曰,此上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尝梦人授以五色生花笔,遂文思大进。下联典出江洪、萧文瑛、丘令楷夜集赋诗,刻炬而韵成之故。是为江氏传统文化之核心内容。
祠堂中央,悬挂有木刻“岭前村史简介”:江淹乃我先祖仲三公本家同宗,亦先祖中圣者,官至紫光禄大夫。
仲三公即骑虎公,为余直系祖先。其由闽建阳麻沙徙居赣金邑秀谷淘塘,传至十七世孙万一公,徙居抚州西门,生子孟一、孟三。孟三生子庆五,庆五定居南岸曰江家桥(东乡马圩),庆五公生子四,次子佑五公定居南岸,生子荣寿,荣寿公生子职四。而职四公于明末清初迁徙岭前,为开居始祖,至今已360多年……
据1985版【临川县地名志】载:岭前江家村位于太阳西北小山脚下。江荣寿由东乡县江家桥迁此,时在明末清初。因村背有小山岗,故名岭上江家。
从祠堂出来,又见村口立一巨型石碑,上刻龙飞凤舞的“江家村”三大字,定睛一看落款,却是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抚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陈胜华之墨宝。
一个自然村,居然请了著名书法家题写村名,这既是一种荣耀,也是村庄的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
据村谱介绍,自职四公定居岭前以来,以耕读传家理念,从此岭前有了“昼出耕田夜绩麻”的勤恳,有了“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闲逸,有了“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繁盛风光,也有了“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的丰收感受。
又据地形风水学说,岭前的先祖将村庄建成船型,有四条石阶巷南北通达,巷道两边为砖砌封墙传统民居,呈“印”字屋状。护村围墙一人高,从东至西,内外共设两条护村墙,白麻石铺路,延至关山尽头。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360年来,农耕文化的兴盛为儒家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沃土,岭前人文蔚起,代有贤达俊彦——村内原有一排历代功名旗杆石,有八卦石碾,有砚池、墨泉,有葱绿关山和江氏大宗祠。清代永宇公父子财大盖梓,建有九重七天井三十四间、回字型官厅大宅。宅内金碧辉煌,气势恢宏。
岭前尚存“廉孝流芳”、“清风可枕”等传统清代民居。
而据民间传说,岭前江暂咪(喊名)的巨额家产,可用四句俚语来形容:头枕虎老糠,脚踏马茨塘。谁人遇得到,九十九千缸。
今天,耕读文化在岭前得到更好的传承,自恢复高考以来,该村先后有60多名子弟考入国内外著名高等学府,并有名牌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多名。图为2017年该村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江俊涛与亲朋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