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愁,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剪不断,绕不开。午夜梦回,时常想起,愁肠百结。
在快节奏的现代,乡愁有了越来越多的表达形式,比如母亲烧的饭菜,比如印象中的老街,再比如,家门口的母亲河。
随着“五水共治”和美丽河湖建设的不断推进,浦江的“母亲河”浦阳江河道治理成效显著,被评为浙江“最美家乡河”,并成功打造了浦阳江国家水利风景区。
在浦江,还有一条和浦阳江来自同一发源地的河流——壶源江。如果说浦阳江是一条“城区河”,那么壶源江是一条流经村庄、山涧的“山村河流”。

壶源江该如何治理提升,按照浦阳江成功的治理方案依样画葫芦吗?
浦江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壶源江的气质、脾性都与浦阳江大不相同,沿岸百姓对于河道的需求也有差别。”浦江县水务局副局长祝昌红说,壶源江正在走一条生态治理之路,修复还原乡村河道的乡土本色,“让城里人找到乡愁,让农村人舒适生活”。
乡愁
是大家的乡愁
壶源江并不长,在浦江境内不到50公里,流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钱塘江一级支流。它发源于浦江西部边陲海拔近800米的花桥乡高塘村,经虞宅乡、大畈乡,于檀溪镇出浦江境,进入桐庐。
壶源江河道滩多流急,是典型的山溪性河流。尽管这两年水质是清了,可大家要想接近这清水嬉戏,还是有距离。

面对这样一条山区河道的治理工程,浦江花了一年多时间反复调研走访,又经半年时间,下游檀溪段初具雏形。在这样的精雕细琢下,目前的壶源江流域是怎样一番景致呢?
“现在乡下住着可真舒服。”檀溪镇潘周家村76岁的陈新琴奶奶搬出两把椅子放到家对面的亲水平台上。120年树龄的榔榆树枝叶繁茂,几乎遮住了100平方米的亲水平台。阳光从树叶间洒下,在铁红色的防腐木上斑驳跳跃,与平台下的一河清流、三两只竹排构成一幅恬静的江南美景。

“我们小时候就爱在溪滩边玩耍,夏天从枫杨树的树干跳进水中游泳,秋天爬上河岸边的苦楝树摘果子打弹弓。”祝昌红讲起儿时的乡愁回忆一脸陶醉。30年后,从事水利工作的他带着团队一遍遍来回走在壶源江畔,重建重拾儿时亲水的快乐时光。
为能在河道边“寻找乡愁”,浦江形成了一套生态化治理“五不三增二保留”原则。即不大拆大建,不砍原生树,不动河道砂,不浇大体量砼,不铺硬质护坡;增加绿色植物、增加生态配水、增加亲水设施;保留滩林、边滩等河流自然特性、保留河道古文化。
壶源江檀溪段因地制宜建设了休息长廊、河道驿站、可游泳段、亲水园路,把河道功能尽量拓展。周边村民有在河里洗澡游泳的习惯,河道边就多了数个下水埠头,河岸上还新建了驿站,配备卫生间和休息室。
祝昌红说,当看到城里孩子在这边的溪滩游玩,翻开大石头看到小螃蟹高兴得直跳脚时,心头的满足感就油然而生。
一季一景
这里风景独好
在壶源江最末端临近桐庐的一隅,有险山峭壁、深潭浅湾组成的优美自然风光。然而由于进出田间的田埂路狭窄泥泞、杂草丛生,这样的秀丽风景过去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便于村民和游人欣赏到壶源江流域九溪十湾的美景,浦江以绿道全线贯通江两岸,将沿线处处景点串珠成线。考虑到步行舒适度,游步道采用红色的透水混凝土铺设而成,有一定弹性,因而走起来“不累人”。
绿道靠近农田一侧,高低错落种植着紫荆花、紫薇等花木。紫荆花用娇艳的紫红色迎接春天,紫薇花则接棒夏天的明艳,秋天的无患子树满目金黄,入冬后肆意舒展的枝丫像天然形成的艺术画,形成“一季一景”的绿篱带。
绿道另一侧,一改往常“简单粗暴”的水泥挡墙做法,石块垒成防浪墙,保留河道原生植物,与周边景致融为一体。“重建防浪墙,形成村庄防洪闭合圈的水安全治理是基础,引水种植本土水生植物能丰富水生态的多样性。”祝昌红说,乡村河道“野味”重现,还应注重河道功能和颜值的双提升。
防浪墙在原有基础上用防腐木进行再包装,比原先加高了一米,同时设置了美人靠和花箱,便于村民休憩观景。防浪墙的背面种上了翠绿色的爬山虎和常春藤,与岸边明黄色的鸢尾花遥相呼应,让人流连忘返。

防浪墙与村居中间的砂石路铺上了老石板,一派古道意蕴与潘周家古村落的悠久历史浑然天成。这样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的防浪墙还被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学生作为案例写入了防浪墙建设研究论文中。
古色古香
美丽河道带动美丽经济
各具造型的堰坝是河道上独特的风景线。村庄边的鲤鱼坝呈鱼尾鳞片造型,既是石桥也是亲水平台。阶梯式的设计方便大人陪同孩子拾级而下亲水游玩。

贴心的设计远不止于此。村文化广场段的河道两岸,有两座遥遥相对的仿古凉亭正在建设中。原来,河岸两边各有一个长方体的翻板闸门水泥控制室,光秃秃地暴露在岸上与周边景色格格不入。经策划设计,两座景观亭“空降”到了控制阀上,周边种上桃花和樱花,摆放着景观石,巧妙地起到了遮盖效果。由此,一处“尴尬地”摇身变成了别致的河道景观。
壶源江上的水文化悠久丰富,在此次治理中,修复了骑马桥、大梓渡口、潘周家埠头等古迹工程。“我们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古老的人文历史、水文化。”浦江河道管理站站长傅克平说,石刻碑记录了壶源江的治水历史,仿古展牌描绘出古埠头、古桥、古堰、古井的一幅幅画卷。未来,游客通过手机扫描文化石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关于壶源江景色、文化的影像资料。

家门口的景观越来越美,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风景区的美景。天空中时而有白鹭飞过,人们在溪滩中摸螺蛳、钓鱼、扔石子,一派欢乐祥和。
结合美丽乡村进行整治的美丽河道也带动了美丽经济。今年“五一”期间,潘周家村的游客量大幅提升,即使在“五一”过后还能看到从上海来的多辆大巴车停靠村口。
美丽河湖是“大花园”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河湖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生态治理理念的不断推进,壶源江檀溪段不仅承担原有农业灌溉与防洪排涝的重要功能,同时被赋予了实现人水和谐,促进乡村振兴等内涵。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古村落保护联盟):一条流淌着乡愁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