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人的各种生活需求,是人与人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必然纽带,是链接建筑内部空间和自然环境的有效形式。


9

22

边界重绘,见证土地新生

9月22日,奥雅设计20周年城市论坛系列《边界重绘——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与新生》论坛在上海上生·新所WeWork举行,审视城市空间与时间的边界,探讨城市公共空间与宜居生活方式的关系,见证从工业遗址到艺术文化场所的转型与蜕变。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奥雅设计副总经理、上海区域公司总经理、上海公司总经理 姜海龙先生致开场词。奥雅设计20周年系列论坛在上生·新所——这一上海城市更新的重要代表举行,向业界展示了奥雅设计正突破边界,对城市空间多元化设计进行有效探索,在我们渐进的过程中有很多思考。我们希望为广大业内人士提供一个交流的媒介和平台,期待彼此碰撞出火花。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奥雅设计副总经理/上海区域公司总经理/上海公司总经理

海龙先生


城市艺术联盟UAU联合创始人&CEO 孙艳女士担任本次论坛主持人,她点明了论坛主题,提出如何理解边界,是自然或人工的界面、空间或时间的概念;聚焦浦江两岸是如何激活城市生活,希望在论坛中探讨更多可能性。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城市艺术联盟UAU联合创始人&CEO 孙艳女士


黄浦江两岸的空间改造只是一个开始,更多的机会还会出现在上海核心滨水空间中。有更多的滨水空间可以作为城市活动、文化事件的载体,驱动城市空间价值。


城市的水岸:滨水空间更新与价值转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田唯佳女士从上海的缘起——太湖流域说起。太湖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环节,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的特殊地貌;水的源头对城市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太湖水系对于上海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田唯佳女士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上海市区的历史水网逐渐消失,“填浜筑路”使得水系很难被感知。虽然显性的水被填没,但是水路的肌理仍然可以被感知的、甚至可以被唤醒。对于寸土寸金的上海而言,显性的水系太珍贵,因此滨江区域显得格外重要。黄浦江两岸贯通工程也将其带动的一系列更新项目提到了一定的高度。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个转折点,涌现出一系列滨江遗存的更新改造,而其中文化活动是内在的驱动力。滨江活力被这些建筑、构筑物、文化活动慢慢激活。目前举办了两次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正是用前卫的当代设计激活城市,将公共空间推到公众的面前,更新自然而然地发生。


物质空间是局限的,但公共空间的容量是无限的。相信黄浦江两岸的空间改造只是一个开始,更多的更新提升还会继续地挖掘到上海核心滨水空间中去。有更多的滨水空间可以作为城市活动的载体,让文化事件驱动城市空间价值的轨迹。


经典、时尚、生活,会成为下个世代的新能源,给予上海这座前沿的国际大都市最大的好处和启发。艺仓美术馆肩负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责任。


煤仓到艺仓的艺术跃迁

艺仓美术馆馆长暨CEO 余光照先生从运营方的角度讲述了艺仓美术馆的十年变迁。他认为美术馆的成功运营有三个关键点:政策、规划与内容。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艺仓美术馆馆长暨CEO 余光照先生


艺仓美术馆所在地在上世纪是上海煤炭运输、分发、清洗的重要场地。如果说政策与规划为工业遗存转型为文化建筑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那么内容则是运营的能源。余光照先生说:煤炭燃烧取得能源的时代更迭之后,这里跃迁成为激荡艺术创作能量的发生地。


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成为下个世代的新能源呢,什么样的艺术内容可以给予上海这座前沿的国际大都市最大的好处和启发呢?经典、时尚、生活。艺仓美术馆肩负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责任,向城市居民提供最经典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可以融入现代生活的时尚艺术,成为全新的艺术发生地。

城市空间的更新改造是一个重大课题,设计师可以用轻松的方式呈现历史价值。保留或再现恢复厂间的边界,保留原有城市的肌理记忆等等。


杨浦滨江的故事

egda易园大观高级合伙人、设计总监 杨晓青生主持设计了杨浦滨江南段二期公共空间项目,他用9张照片、9个故事分享了他在杨浦滨江设计中的体会。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egda易园大观高级合伙人、设计总监 杨晓青先生


杨浦滨江有着大量的工业遗存,经历了100多年城市土地用途的更替。在早期的空间改造工程中,防汛设施提升是核心内容。直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才提出解决滨江空间可达性的问题,要将无法进入的场地转变为公园等公共场所。


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大量的拆除体现了黄浦江两岸贯通工程力度之大。老旧建筑的拆除带来了很多提升的机会、也让很多值得保留的部分显明出来。这是相辅相成的过程,改造完成的空间增加了更多的绿地、生态场景。


杨晓青先生认为,城市空间的更新改造是一个重大课题,但是设计师可以用轻松的方式呈现历史价值。例如,保留或再现恢复厂间的边界,保留原有城市的肌理记忆;在休憩台阶上刻有厂志,使得滨水空间成为天然的博物馆等。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嘉宾供图:刻有厂志的台阶


正如改造工程开始前,设计师提出的愿景:“离拿罐啤酒在江边发呆的日子不远了”。虽然看似简单,却包含了舒适的滨江空间应该具备的特质。


人们对空间的使用方式永远都比设计师想象的有趣,黄浦江两岸贯通不仅仅是横向的连接,还应该留有伸向腹地的机会。


交叉协作与边界重塑-工业遗迹与城市地景的对话

刘宇扬建筑建筑事务所景观与规划合伙人 郭怡妦女士更加详细地分享了民生码头怎样从生产型水岸改造成为生活型水岸。设计采用“新旧景观共生”的策略,在保留了原有工业遗存空间特质的前提下,置入新的生活空间。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刘宇扬建筑建筑事务所景观与规划合伙人 郭怡妦女士

“三道”贯通岸线,利用高桩码头前沿区域的平台,将绿植观赏和休憩空间串联。空间有收有放,在码头中央设置艺术广场用以举办大型活动,台阶的设计提供了停留及观景的功能。然而,在真正的使用过程中,发生了很多让设计师意想不到的情况。郭怡妦女士笑着说:人们对空间的使用方式永远都比设计师想象的有趣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嘉宾供图:民生艺术广场夜景 ©田方方


郭怡妦女士认为,黄浦江两岸贯通不仅仅是横向的连接,还应该留有伸向腹地的机会,例如杨浦滨江二期五标段。拆除废旧厂房时,设计师保留了部分的墙体作为“建筑印记墙”,以保持原有的沿江工业用地的肌理。通过设计形成开敞但又界限分明的空间,并为向城市腹地引入楔形绿地留下通道。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杨浦滨江电厂辅机厂东厂 / 嘉宾供图



街头艺术的跨界,是从平面到空间的过程,可以渗透到品牌深层的基因,从而形成由表到里的全方位合作关系。


街头艺术 – 助力城市更新

来自法国的艺术家Paul Dezio先生与其合伙人孙艳女士从小而美的街头艺术解读另一个维度的城市更新。


他们认为公共空间具备一定的艺术特质:空间规划趋于设计美学化、功能多元化特质,以满足时尚新颖的审美需求,并传递品牌精神理念。街头艺术可以更高效灵活地实现空间美学升级。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城市艺术联盟UAU联合创始人Paul Dezio先生与其合伙人孙艳女士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享,孙艳女士指出了街头艺术契合的四大优势:契合大众审美需求,易吸引人气关注;落地灵活性高,多元空间均可呈现;艺术形式多维,从平面到立体均可呈现;视觉感染力强,利于品牌IP建立。


街头艺术的跨界,是从平面到空间的过程,可以渗透到品牌深层的基因,从而形成由表到里的全方位合作关系。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元的融合,使得城市公共空间更加富有内涵及温度。


城市更新是当下成熟城市的发展过程占比越来越多的灵活手段,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底蕴的良好传承场所。空间设计必须依据运营的需求,根据城市的业态发展和当下人们的城市生活和发展需求进行针对性、有效的设计,才能激发旧功能空间和场地的新内容。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实践

分享环节的最后,姜海龙先生带来奥雅设计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些思考与实践。他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最集中的表现,其场景具有很强的永恒感。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活需求不断地改变,从而产生了城市更新。一种旧场景的新运用,核心的目的是焕发新的活力。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通过武汉华侨城湿地公园设计、招商蛇口价值工厂改造以及力波啤酒厂更新三个具体案例,阐明了活化城市文化及历史的关键在于对场地的尊重这一观点;姜海龙先生认为:城市更新项目应当保留城市面貌、最大限度节约社会资源、新产业新策略赋能、将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武汉华侨城湿地公园设计概念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蛇口价值工厂改造 戳→ 再立潮头 蛇口价值工厂重生纪 | 奥雅精品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力波啤酒厂更新效果图


最后,姜海龙先生总结道:城市更新是当下成熟城市的发展过程占比越来越多的灵活手段,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底蕴的良好传承场所。而空间设计必须依据运营的需求,根据城市的业态发展和当下人们的城市生活和发展需求进行针对性、有效的设计,才能激发对旧功能空间和场地的新内容的填装,从而体现价值,实现传承。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论坛合影


嘉宾们精彩的主题分享让在场观众收益匪浅,主办方准备了精美可口的茶歇,与会观众与嘉宾有了很多交流讨论的机会。思想的碰撞让大家忘记了时间,更加深入地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英语演变。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9

21

行走:未知边界,探寻浦江两岸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在论坛的前一天,初秋的上海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公开报名的学员们、奥雅设计的同事与行走导师不顾风雨强袭,行走在黄浦江边。斜风细雨不须归,涛涛江水奔流东去,在狂风中舞动的旗帜,引领着这群热心探索城市的年轻人,不畏艰难、一睹难得一见的浦江风采。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本次活动由奥雅设计、上生·新所联合主办,WeWork承办,奥雅设计上海公司、奥雅设计品牌传媒中心以及奥雅设计与管理学院共同负责本次活动的策划及执行,城市设计、建筑中国、城市艺术联盟及青年建筑等多家协会与媒体支持。

徐汇滨江带


风雨中的行走在徐汇滨江的起点日晖港开始。


奥雅设计集团品牌总监 唐海培先生带领大家来到黄浦江西岸贯通工程第一节点——日晖港人行桥,这座大舍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Y字桥对于黄浦江两岸贯通的重要性以及它的构造特色。广场上错落的锈钢板是刻录着徐汇滨江的前世——龙华机场、上海铁路南浦站、北票煤炭码头、上海水泥厂等众多工业设施和重要的民族企业的兴衰,为这次暴走行程描绘了一层浓重的历史底色。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唐海培先生讲解黄浦江贯通背景


徐汇滨江——“上海CORNICHE”这一个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改造概念被再三提及。上海CORNICHE主要由滨江步行空间、滨江活动空间、CORNICHE节点、自行车道和预留有轨电车组成。它在不同的路段有着各自精彩的演绎。在行走的过程中,唐海培先生介绍了这四条动线的具体实施,包括道路断面的设计、在规划尺度上市政道路标高的梳理、卧倒式钢闸和防汛墙的结合使用、铁轨与生态群落的处理关系等。


南浦站区,北票码头区和休闲活动区是徐汇滨江带的重要节点,原有的工业建筑及构筑物被部分保留。尺度宏大的工业厂房建筑被巧妙地植入文化、商业、展览等新功能,继留存了历史的记忆、又为滨江空间增添了活力。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站在改造一新的工业遗址上,大家看到的不仅仅是现代城市生活的场所,也感受到了时间在这一砖一瓦上留下的痕迹。

后滩公园


黄浦江对岸的后滩公园完全是另外一副景象。这里植被繁茂、错落有致,成片的茅草和芦苇与荷塘形成了层次清晰的景观结构,俨然一片自然乡野风光。鲜明的红色座椅好像飘带一样串联着游览动线,带着大家在高高低低、在水边林中穿梭。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很难想象,如今这片生机盎然的公园原身竟然是钢铁厂和船舶修理厂。后滩公园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将景观作为生命肌体、是一个活的系统,可以为城市提供全面的生态服务,包括生产和吸收碳排放。设计方通过调节自然过程、净化被污染的土地和水,提供物种栖息地。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设计与实际运营之间的落差,有部分片区的改造完成度不尽人意,这也引起了设计师们的思考和讨论,如何看待在地环境的适应性、如何怎样提高方案设计的可实施性,都是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不可忽略的。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南外滩东岸


午后的风雨更加猛烈,行走的队伍丝毫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继续前行。


品识文化科技策划部副总监 覃思捷女士曾经参与过黄浦江东岸贯通工作,进行过大量深入的场地调研。她选择艺仓美术馆作为行走东岸的起点,她认为艺仓美术馆的改造是具有前瞻性的、是突破了历史与当代、新与旧、个体与公共边界的重要事件。东岸贯通工程的核心目的是“还江于民”,将黄浦江沿岸的滨水空间向城市居民开放,让更多人可以享受到美丽的江景和动人的活力空间。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与改造设计相比,东岸贯通工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边界的突破,不仅是物质空间边界,它更反映了政府、规划师、市民、甚至游客价值观念的转变。尽量广泛地将不同角色的公众纳入到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改造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多方诉求和需要,有助于设计成果与公众需求相匹配;另一方面,也让政府、市民、设计师、规划师建立起相互认识、沟通和信任的渠道。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覃思捷女士解答同学的问题


从艺仓美术馆走到1982老码头,长约5km的滨江步道在狂风暴雨中显得更加漫长,正如城市更新改造的道路一样,途中有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始终向前迈进。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民生码头


行走的队伍来到民生码头时,雨渐渐停了。最后一位行走导师刘宇扬建筑建筑事务所景观与规划合伙人 郭怡妦女士已经在风中等候多时了。


郭怡妦女士给大家讲述了更多设计细节以及背后的故事。东岸贯通工程的主要难点在于码头等“断点”,如何处理三道与断点的空间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遗存,一方面解决了三道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也留存了场地记忆。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郭怡妦女士介绍民生码头更新


通过结构加固的方式保证了工业遗留构筑物的安全性能,同时留给人们清晰可见的历史痕迹。骑行道和跑步道并列设置在廊架之下,一侧是奔腾的江水,另一侧是八万筒仓的巨大体量,贯穿的不仅仅是滨水空间,更是历史与现代的城市记忆。

郭怡妦女士就滨江空间种植缺乏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释。由于规划条件的限制、考虑到防汛需求,在沿江的一定范围内是不允许栽种树木的。但是为了解决遮荫的问题,设计师与相关管理部门经过多次反复地商议探讨,最终采用加入观赏草景观带、种植树箱,形成高桩码头绿植景观,最大限度地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的环境。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杨浦滨江

杨浦滨江是本次行走的最后一战,由于台风来袭,轮渡提前关闭,但是大家仍然不愿离开,坚决要走完最后一段。来到宁国路渡口时,天色已暗,但绚丽的夜景仿佛是对大家的犒赏,美丽地无以言说。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郭怡妦女士向大家讲解了很多设计的细节之处,包括水管灯、仿照工业构筑的座椅、木结构的望江驿站、水塔等,尽管看不清晰,但是大家还是认真专注地观察、记录。杨浦滨江的设计,精致自然而生态,有更多材料试验的呈现,还有隐藏在景观之下的海绵城市的技术应用。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10个小时,30公里,风雨兼程,这恐怕是最难得的城市暴走,令每一个参与者终身难忘。队伍始终行走在鲜明的滨江跑步道上,尽管雨水打湿了全身、狂风吹迷了眼睛,但是大家没有怀疑前进的方向,走在这条路上就对了。这大概就是黄浦江两岸贯通的意义所在:无论过去如何、无论过程怎样艰难,城市会一直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至此奥雅设计20周年系列活动,设计师探学、城市暴走上海站活动圆满结束。感谢上海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上生新所、wework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感谢首席合作媒体城市设计,感谢建筑中国ARchina,城市艺术联盟,青年建筑对本次活动的媒体支持!


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人的各种生活需求,是人与人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必然纽带,是链接建筑内部空间和自然环境的有效形式。我们期待借由黄浦江两岸贯通工程引起的城市更新热潮,可以为上海这座魅力都市创造更多活力、更多回忆。


下一站,广州见!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欢迎关注奥雅设计20周年系列活动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采编 /  Christine

活动策划 / 春妈 白津睿 Christine

活动执行 / 白津睿 Rachel Amy

视觉设计 / 叶根

摄影 / 林涛

摄像 / 石川

感谢奥雅设计与管理学院及上海公司行政的支持



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

媒体合作  城管先生  / 19921526186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黄浦江两岸贯通如何改变上海?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