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国庆专栏】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系列人物专访(上)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抚今追昔,七十年光阴,沧海桑田。从积贫积弱的亚洲弱旅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国家的强大,中国的城市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成都,也不例外。从解放初期的西南重镇到2018年位列全球排名71位的城市,连升两级至Beta+,成都的城市竞争力、影响力和知名度正在快速提升,成为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城市。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成规院)自1983年成立,三十六年来,一代代成规院人砥砺前行,用脚步丈量着这座城市,用创意描绘着未来蓝图,用情怀保护着历史记忆,用规划引导着城市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笔者特约采访了黄华身、张樵、胡滨、曾九利四位成规院历任院长,希望借由他们,回望这一路的荆棘,分享这一路的收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为成都取得的辉煌成就贺彩。



黄华身:热爱规划事业,是作为一名规划师的基础

【国庆专栏】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系列人物专访(上)

个人简介:1989年任成规院副院长(享受正处级待遇),全面主持院各项工作,直至1997年退休。


笔者: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成都也在加快推进城市的规划建设,在此背景下,1983年成都市规划设计院成立, 1989年正式更名为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那这一时期成规院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每一次的变化背景是怎样的呢?


黄华身:从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成都市被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1956年经国家建委批准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城市发展性质、人口规模及用地规模、用地布局等重大问题,成都市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按此规划实施,取得了城市建设较大发展。1956年和1963年,根据国家政策变化、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城市发展的需求,先后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一些调整,对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及布局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家政策和改革开放的变化,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1980年又开始了对新一轮总规的修订工作, 1983年成立成都市规划设计院,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规划院主要从事规划编制工作,已不能更好的承担城市建设管理、审批、实施规划等职能,为了更好地实施城市规划,市政府于1989年又恢复了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成规院为其下属事业单位,专门负责规划的编制工作。


笔者在建院之初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去克服困难,打开局面的?


黄华身:成规院成立初期遇到了不少困难,首先是部分同志对规划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人心不稳;其次是缺乏资金,缺少设备,也没有交通工具,工作难以开展;再者资料缺失也影响规划编制等。在这种情况下,院里首先加强了思想引导,让全院职工认识到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一项非常光荣而重要的工作,为此大家应树立目标,坚守人文关怀;同时制定了一些院的规章制度,例如每周召开办公例会,大家一起来研究讨论院内各项规划任务;规划工作经常需要踏勘现场,大家都自己徒步、骑自行车、搭乘公交车;资料缺失就开展现状调查,自己到现场去调查,把每一栋现状缺失的建筑都在图纸上标记出来。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成规院逐渐度过了较为困难的时期,大家建立了信心,院的凝聚力也加强了,现状调查也对后来的规划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对规划成果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能更好地做出符合实际的规划。


笔者:这一时期,成规院承担了哪些工作?发挥了什么作用?


黄华身:建院之初,我们便参与了82版总规的修编,这版总规是改革开放后对总规的第一次调整,是当时成都城市规划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做了城市分区规划、小城镇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重大专项规划,参与了《成都市城区行政区划调整规划》,该规划对成都市行政区域进行了调整,把成都市从原来的的三个区(东城区、西城区、金牛区)调整为5个区(青羊、金牛、锦江、武侯、成华),这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协一等奖,也为成都的城市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1996年的《迈向21世纪的成都——成都市总体规划修编初步成果展览》,它是全院职工都参与了的一项工作,该项目在美术馆参展,前后数十万人来观展,这次规划在社会上反向热烈,市民热情高涨,媒体争相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也收集了很多反馈意见。这次展览大大鼓舞了我们规划人员,我们都深感责任重大,决心一定要提高规划水平,不辜负民众的期望,这也是我们那一代成规院同志毕生难忘的事情。


笔者:作为老一辈的规划工作者,您对这一代年轻规划师有什么样的期望和要求?


黄华身:作为已退休的一名规划工作者,虽然已离开了规划岗位,但我对规划工作的热爱不曾消减,看到城市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我很激动,更深切体会到规划工作的重要。在这里也给我们年轻的规划师们一些小建议:规划师要热爱规划事业,这是作为规划师的基础;要重视现状调查,只有了解城市的发展现状,才能做出真正符合城市需要的规划;要深切领会和研究国家的方针、政策、发挥你们的智慧和才能,为建设一个更美丽的成都作出更大贡献。培养一名真正的优秀规划工作者是非常不容易的,望你们珍惜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为规划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张樵:用改革找出路,用创新来突破

【国庆专栏】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系列人物专访(上)

个人简介:1998-2001年任成规院院长,现任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副书记、局长。


笔者: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是一个时代跨越的阶段,也是成都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此背景下对成规院而言有哪些机遇和挑战?是如何应对的?


张樵:这一时期的成规院还是个小院,在业内没有影响力更没有知名度,对于中规院、省规院这样的老大哥们只能仰望。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缩小与这些先进规划院的差距,追赶上他们的脚步,是当时成规院人面临的最大挑战。除了虚心向行业内先进的规划院学习,更重要的是从自身制度改革上找出路。一是实行制度改革,打破“大锅饭”,采取项目负责人制,不再论资排辈,而是以业绩和工作能力决定。这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的做法,虽然遇到了很多阻力,但推行效果很好,竞争的制度激发了大家的动力,仅半年产值就实现了跃升,规划质量也大幅提升;二是在管理体制上,坚持统分结合,以统为主,发挥院的整体优势,当时流行承包制,化整为零,强调所级权力和个人利益,但我们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持集中管理,虽然承包制对大家来讲诱惑力不小,但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仅仅一两年,一些实行化整为零做法的规划院开始走下坡路,而我们却迅速发展超过了他们;三是实行技术改革,在全院强制普及CAD, 不能使用的人员就不能承担项目,在这种压力下,CAD在成规院迅速普及开来,走在了规划行业的前列,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这些改革措施激发了大家的动力,也集聚了人才,不仅提高了成规院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更打下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


笔者:这一时期,成规院在成都规划建设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是怎样支撑成都发展的?


张樵: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对规划越来越重视,规划开始更加注重研究宏观、体系化的规划,成规院作为全市的规划技术支撑,起了技术决定性的作用,引领全市规划业务的发展。这一时期成都大大小小的规划项目,基本都是由成规院来编制的,可以说是用规划引领着城市的发展方向,比如95版总规明确了成都向东向南发展,环城生态区、中轴线等规划影响了城市的格局,宽窄巷子、太古里等等一系列项目都在全国产生了影响力,特别是成规院探索的一套控规体系,以“技术管理规定+控规图则”的形式,创造了成都独有的特色,更是全国的先例。


笔者:对于成规院的未来您什么展望和期许?


张樵:成规院对成都的规划建设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因而更要立足本地,成都是成规院的主战场,要深耕成都,做好成都的规划工作。此外,要避免形式主义,规划要落到实处而不是空说套话,做技术研究一旦偏离了务实,也就没有创新可言。经过长期的发展,成规院已经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制度和技术理念,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更高远的目标,不仅要做到全国有影响力的一流大院,更要走出国门,用自己的特色说话,在国际上拥有一席之地,在更高更好地舞台发展。


【国庆专栏】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系列人物专访(上)

1949-2019
【国庆专栏】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系列人物专访(上)


(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庆专栏】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系列人物专访(上)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