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匠城【规划新知】栏目,旨在为大家发掘整理行业新知识,带大家一起增加知识储备,每日汇总,共同学习。欢迎大家加入国匠规划学社讨论,文末查看规划学社服务内容与加入方式。(如果你需要提升空间分析能力,欢迎加入国匠学堂——空间规划师元技能系列课程——GIS综合应用篇,欢迎加入文末QQ群讨论,往期直播内容:国土空间规划中的GIS应用已加入课程更新)。本次分享全部内容如下:
一个经典的规划问题:从城市改建到城市更新
1852-1870年拿破仑第三时期,奥斯曼主持了自上而下的巴黎改建。改造包括了功能、形象、政治和军事的功能性目标,而这些理念与1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相似,城市更新的目标是创造“新的城市空间”,回应新经济状况需要。
围绕城市更新理论的三个维度:动力机制(institutional、设计形式(form and design)和空间使用及认知(space use and perception),可以归结五方面的理论:一是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理论,即对城市空间生产动力的研究;二是城市学、地理学理论,20世纪后期以来对城市自身演变的研究;三是新技术的应用,应用IT技术分析人流及物流在空间的分布;四是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理论,对城市空间形式及空间内部关系的研究;五是新趋势,空间规划设计和新兴科学的结合。
围绕当代城市规划,J.弗里德曼提出四个思想源流。政策分析,源于数学(数据分析、系统论)以及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社会学习,源于科学管理。社会改革,源于社会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哲学(实用主义、渐进主义)。社会动员,源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些流派的划分确立了规划的源理论。中国的规划理论应该属于社会动员及社会改革体系,马克思主义依然影响着今天。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张庭伟,理论溯源及范式转移
我国城镇化核心要素的重大趋势
城镇化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目前,我国进入了外部巨变冲突凸显期,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进入了动能转换风险管理期,五化协同推进新旧动能转化更加重要;进入了要素资源稀缺争夺期,区域不平衡问题或将进一步加剧;更是进入了改革攻坚期深水区,体制机制障碍破除难度增大。
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发生重大变化。人口增长势能减弱,劳动年龄人口缓慢缩减,。伴随着深度老龄化、乡村空心化、中等收入比例人群持续扩大等多种现象,人口流动步入调整期,流动模式从单一流动向全方位、多层次及多元化流动转变。
我国产业发展趋势发生重大变化。制造业逐步向中西部扩散,服务业经济贡献度逐步超过第二产业,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产业服务化。科技创新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等级进一步提升,并赋予城镇突破登记跃迁的可能,城镇体系趋向扁平化发展。
面向现代化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内涵和战略任务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民为中心、面向现代化的城镇化。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逐步实现人的基本需求和全面小康,实现人的素质提升和生活质量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以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主要抓手,走出一条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城镇化中国道路。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任务与关键举措要做到五个实现,一是实现人的素质提升和无差别发展,二是实现六化协同的城乡发展新动能,三是实现布局协调的城镇化空间新格局,四是实现绿色健康的城乡发展新模式,五是实现文化传承的人居环境新风貌。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尹稚,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当下与未来
复合型首都乡村振兴发展阶段及特点分析
纵观伦敦、巴黎、东京复合型首都市郊乡村的振兴,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即初级阶段,为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主要致力于乡村物质空间的建设,为乡村地区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路、水、电、气、房)保障,提高乡村生活质量;
第二阶段即完善阶段,开始关注乡村生活和生产发展的多样性需求,鼓励增加就业、改善公共服务、促进农业空间不同利用方式的均衡发展;
第三阶段即成熟阶段,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和乡村特色的保护,以及城乡融合发展。下面分别对伦敦、巴黎、东京市郊乡村振兴特点进行分析。
a、伦敦市郊乡村振兴特点
伦敦城乡发展高度融合,乡村环境优美,资源多样,宜居宜业,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是伦敦市郊乡村得以繁荣的基石。
一是在构建生态格局方面,“大伦敦绿化带政策”有效控制了城市无序蔓延,同时保护乡村开敞空间、农业、林业用地,以及为城市居民提供体验乡村风情和休憩娱乐的场所,从规划法律制度层面建立城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骨架。微观层面,伦敦市郊乡村在物质循环和乡村环境保护上是国际典范,如农副产品生产流程、乡村建筑、生态环境建设等均严格坚持可循环原则。
二是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摒弃群雄逐鹿而采取抱团发展的思路,由东南乡村旅游集团(TSE)对乡村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和统筹开发,乡村差异化发展,特色互补、活动多样,保持长期的人气和生命力。市郊乡村民宿管理规范严格,其民宿业(B&B)在起源于伦敦周边并在英国发展超过100年,民宿分级制度(依据民宿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将乡村民宿分为4级)、经营法规(如《粉红书:旅游住宿经营法规》)、培训组织等体系成熟。
三是在体制机制方面,《乡村法》赋予了第三方评估机构(乡村委员会)监督和管理乡村规划建设的权利,可定期对所辖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景观、人文景观因素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不断提升乡村品质。
b、巴黎市郊乡村振兴特点
巴黎市郊乡村农业功能多样、生态环境优越、乡村文化繁荣。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制定了生态农业法律和长期发展规划,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在消费方面政府强势要求所有食堂和餐厅菜谱至少20%为绿色食品,鼓励“家庭农园”作为都市农业的核心载体,农业生产之外兼具休闲、体验、教育等功能,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二是乡村文化塑造,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历史遗迹保护区,以及“手工业企业装备奖励金”政策等抓手,对市郊乡村的历史遗迹、自然村落、传统工艺进行了系统的保护,在市郊乡村打造多个印象画家群聚绘画的地点,传承独具法兰西文艺风情的浪漫文化。
三是乡村旅游市场管理机制,如《马尔罗法》中制订了保护历史性街区的法令,《质量宪章》对民宿的住宅质量、服务质量和周围环境都制订了严格的规定和标准,“法国家庭农舍”品牌机构根据相关标准制定了“一枝麦穗”至“五枝麦穗”的评定等级,为游客的选择提供参考,运营上采用“农户+协会+政府”的联动机制等。
c、东京市郊乡村振兴特点
东京市郊乡村的演化呈现出由面到带、再到分散的斑块形态演变,其乡村产业的发展是多功能相结合的一种模式,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市民农园、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强调各功能的协调发展,表现出很强的多元城乡互动模式。主要强调了三方面功能:
一是粮食安全的保证功能。市郊乡村的农业发展高度现代化,由政府和农协共同建立了一系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多样化的产销方式(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或农户向都市居民直销等),实现高品质农业供给,另一方面,日本都市农业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高品质的农业空间,以“体验农园”“优良田园住宅”等事业在城乡地区全面展开,成为城乡物质交流的桥梁。
二是生态环境维护功能。通过对农林用地的精细化管理,完成物质循环系统,塑造高品质农林景观的同时形成二次(人工)性自然的维护,为城市供给生态资源。
三是城乡文化交流的腹地。通过保持传统文化(桧原村民间歌舞、祭祀仪式、绘画工艺等)、发扬农耕文化(都市农园、田园牧场等)、引入现代艺术文化(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等)、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乡村驿站等)等方式,塑造繁荣的乡村文化氛围,为东京地区社会文化的形成和维护奠定基础,如东京都世田谷区与川场村通过建设“乡村驿站”作为两地推进文化交流、农产品品牌建设、自然环境保护等合作的据点,通过以城带乡、城乡协作的思路开展各类交流活动,促进乡村繁荣发展。
另外,在市场制度方面通过《农工商合作促进法》限制工商业出资股份49%以下,提升农林渔业生产者参与“六次产业化”(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延长产业链条)的主体地位。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国际复合型首都乡村振兴经验研究及对我国首都乡村治理发展对策建议——以伦敦、巴黎、东京市郊为例
往期规划新知推荐
欢迎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和1900+名规划师一起
共同学习,每日进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国匠规划学社往期专题如下
城市更新 | 乡村振兴 | 田园综合体
城市双修 | 社区规划 | 创意产业园区
TOD导向下的城市设计 | 绿道规划
街道空间品质 | 国土空间规划
海绵城市 | 古城更新 | 色彩规划
生态规划 | 总体城市设计 | 公园城市
历史城区城市更新 | 规划实施评估 | 高铁与城市发展
三区三线划定 | 生态规划理论 | 双评价
公共服务设施 | 滨水空间设计 | 城市设计新理念
生活圈规划 | 创新型园区 | 村庄规划
国匠规划学社是国匠城基于知识星球平台创建的规划行业知识社群,包含每日分享、果小匠微信智能助手、城市设计案例地图、国匠规划学社专属社群四项服务,满足每一位学社会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业热点知识、方案借鉴、资讯查询、案例查找等需求。经过积累和迭代升级,目前国匠规划学社发布了1400+篇知识内容,已有1900+名规划小伙伴加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匠城):规划新知(11.04):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 国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