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日前,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通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草案)已经编制完成,于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1月28日向社会公示,听取公众意见建议。
本文字数:5373字
阅读时间:17分钟











如何保障安全、优良的政务环境?
如何创建一流的人居环境?
如何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规划草案亮点内容来了——
战略定位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规划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战略定位: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发展目标
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一流
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严格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要求进行了细化落实,提出建设纲维有序、运行高效的国家中枢,古今辉映、礼乐交融的千年古都,舒朗庄重、蓝绿环抱的文化名城,功能融合、内外联动的宜居城区,和谐宁静、雅韵东方的人居画卷。
规模与结构
调整优化用地结构,严格控制建设总量
规划提出调整优化用地结构
适度提高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比重,提高居住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规划区域总面积的比重由现状11.1%提高到12.2%。大幅提高公共空间规模和服务能力,公共空间面积占比由现状34.4%提高到38.9%。
严格控制建设总量
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着力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创造一流人居环境。严格控制建设总量,形成适宜的建设密度。科学利用地下空间,加强地上地下空间统筹利用。
空间布局
强化两轴、一城、一环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轴”指中轴线及长安街。中轴线以文化功能为主,展示传统文化精髓,体现现代文明魅力。长安街以国家行政、文化、国际交往功能为主,体现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气质。
“一城”指北京老城。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建设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
“一环”指沿二环路的文化景观环线。建设展示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化首都风貌的公园环。
城市形象
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
塑造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总体城市形象。加强空间秩序管控与特色风貌塑造,延续古都历史格局,烘托两轴统领、四廓定界、平缓开阔、壮美有序的整体空间秩序。保护好传统文化基因,通过公共空间和建筑形态精细引导,形成凸显传统风貌基调的眺望景观、城市色彩与第五立面,绘就千年古都菁华、东方人居画卷。
划定三类特色风貌分区:划定古都风貌保护区、古都风貌协调区和现代风貌控制区三类分区,对建筑风貌与公共空间进行差异化管控与引导,彰显首都风范、展现古都风韵。
实施严格的建筑高度管控:实施最严格的建筑高度管控,凸显老城整体空间形态特征、展现舒朗壮美的空间秩序。
强化特色风貌街巷塑造:加强街巷环境治理,形成具有不同时代特征和功能特点的特色风貌街巷。重点加强对街巷内各类环境要素的整体性、精细化、差异化管控,营造风貌特色突出、功能类型多样、空间形态丰富的特色街巷,描绘鲜活的生活图景。
推动公共空间精细化与艺术化塑造:鼓励因地制宜建设尺度亲切、实用有趣、开放多元的公共空间,形成一批与古都风貌相协调、与公众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活动场所,构建散发古风古韵、融入现代生活的公共空间体系。
老城整体保护
建设弘扬中华文明的典范地区
北京老城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载体与根基。要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坚持“保”字当头,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手段实施老城整体保护,精心保护好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通过公共空间建设、城市风貌管控,推动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彰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历史文脉与时代新风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
强化老城独特壮美的空间秩序。强化中轴线和长安街的空间统领作用,扎实推进中轴线遗产保护。全面强化老城空间的整体性,依托城址遗存、棋盘路网、历史水系、九坛八庙保护,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让历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
最大限度留住历史印记。持续丰富和拓展保护对象,进一步加大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立健全遗产登录的常态化机制。分批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地区,分批公布历史建筑、传统胡同、历史街巷及历史名园保护名录,建立健全古树名木及大树保护信息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留住更多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字号、老物件、老手艺、老剧目,留住京味儿。
生动讲述老北京故事。鼓励历史文化遗产开放与合理适度利用。采用传统工艺高标准修缮,传承传统营造工艺。展示老城特色文化空间。以西单北大街一线、平安大街、东单北大街一线、两广路为核心骨架,串联老城内重要的公共空间、历史节点和城市地标,形成集中展示老城文化、贴近百姓生活的文化空间。推动文化探访路体系建设,分区域形成主题鲜明的10条精品探访线路。营造特色景观视廊,围绕看城市、看山水、看历史、看风景主题,保护景山万春亭、北海白塔、天坛祈年殿等地标建筑之间的36条景观视廊。
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
以人民为中心
聚力民生“七有”“五性”,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落细,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安全可靠的基础支撑体系、绿色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和谐宜人的居住环境、智慧精细的城市管理,成为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
街区保护更新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立区级统筹、街道主体、部门协作、专业力量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街区保护更新实施机制。依托东城区17个街道和西城区15个街道进一步划分183个街区,每个街区面积大约0.4至1平方公里,大约涉及2至4个社区。以街区为单位,形成可直接指导实施落地的年度实施计划、项目库等,以科学合理配置土地及空间资源。
为了创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规划设定了这些小目标:
1.文化传承
-
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进一步加强保护
-
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提升开放比例
-
历史文化街区面积占规划区域面积比例26%以上,占老城比例34%以上
2.绿色出行
-
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5%以上
-
公交车站300米半径人口和岗位覆盖率达到100%
-
地铁车站800米半径人口和岗位覆盖率到达到95%以上
-
平均通勤时间减少至45分钟以内
3.可靠市政
-
推进老旧隐患管道更新改造
-
多种措施改善排水系统
-
河湖水质达标率达到99%以上
-
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
4.公共服务
-
多种途径推动教育资源布局优化和品质提升
-
基础医疗卫生机构15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
-
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0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
-
公共文化设施15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
-
全民健身设施15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
-
生活性服务业便利规范
-
人均公共绿色空间面积增长25%以上
5.安全智慧
-
完善应急决策和集中指挥机制,做到秒级响应、分钟处理
-
大数据在城市精细化治理和应急管理中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12月30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草案)正式向社会公示。为什么要编制核心区控规?核心区控规有哪些主要内容?
一
为什么编制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一核”指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两个行政区,总面积92.5平方公里,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草案),经批准后将成为指导地区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
东城区和西城区由于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类似,为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促进功能优化提升,将两个城区作为一个功能区统一开展规划编制工作,一个功能区可以由多个行政区组成。编制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落实《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中提出的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体系的要求,重在落实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目标,在东城区和西城区做出进一步细化安排。
二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是什么?
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提高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服务的能力水平,建设优良政务环境。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建设弘扬中华文明的典范地区。推动精治、共治、法治,建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保障规划有序有效实施,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如何编制?
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课题,着眼于进一步强化“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不断提升“四个服务”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开门编规划,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规划编制将充分吸收大家的意见建议,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四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有何特点?
一是突出中央政务功能保障。二是突出民生改善。三是突出老城整体保护。四是突出空间魅力塑造。五是突出非首都功能疏解。六是突出街区保护更新。
12月3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通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草案)已经编制完成,于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1月28日向社会公示,听取公众意见建议。此次公示采用网上公示和现场公示两种形式,公众可通过网站留言、现场留言、电子邮件、信件等方式参与提出意见建议。
现场公示免费取票参观
为方便公众了解规划草案主要内容,今天起,市民可登陆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网站(http://ghzrzyw.beijing.gov.cn/)及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查看“一张图读懂《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草案)”。同时,可以通过上述网站预约将于今天下午13:30开始的现场公示门票。
为保证公示现场安全有序,每个有效身份证件可以预约三张门票。老年人、残疾人和军人无须预约,凭本人有效证件可直接领票参观。团体观众(20人以上)需至少提前一天拨打010-67017074电话预约。
预约成功后,可凭有效身份证件现场免费取票参观“创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公示展,详细了解规划草案内容。
现场公示位于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展厅(东城区前门东大街20号一层),开放时间为2019年12月30日-2020年1月28日9:30-16:00(15:30停止入场)。
需要提醒的是,除12月30日外,市规划展览馆每周一闭馆。元旦正常开放。春节期间,2020年1月24日13:00闭馆,2020年1月27日闭馆,其他时段开放。
各街道设置32个“微展厅”
此次公示,除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设置“主展厅”进行法定公示之外,东城区17个街道和西城区15个街道还分别设置了32个“微展厅”,公众可以在“家门口”就街区层面的规划内容提出意见建议,这也是北京市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探索。
据了解,每个街道办事处都选择了1处公共空间作为临时展厅,展示本街道辖区内街区层面规划的主要内容和街区建设、整治工作的有关情况。
“微展厅”相对于设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的“主展厅”而言,在展览面积方面更加小而灵活,在展示内容方面针对性更强,针对不同街道特点和公众关切,提供了规划草案展示的便民窗口。
“微展厅”设置了展板、宣传折页和留言簿,将有工作团队在现场进行引导和服务。公众可于今天下午13:30后到各“微展厅”参观,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各微展厅地址与联系方式可登陆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网站查询,具体参观事宜可向各街道微展厅了解。
本文来源:综合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北京日报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明确了!首都规划重大事项要向党中央请示报告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专家视点 | 石晓冬:北京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施卫良:新时代北京规划的实践探索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首都功能核心区未来会变这样!控规草案公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