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
在古韵盎然的抚州村庄里寻寻觅觅,想要出新、让古村赋予新的内涵,那是颇费周折的。好在有热心微友不断地提供未知的信息。
黄坊的这个建筑组团是武大教授极力推崇的,我之前数次探访均未遇。
微友半亩荒塘是个抚州古村通,尤其对金溪古村了如指掌。
不久前他在我公众号里留言:关注你很久了,金溪黄坊村还没出吧?我说,黄坊村10年前曾写过了,书也出了,再提笔,不知如何入手?
半亩荒塘说,看了网上的黄坊,都漏发“举林世第”和“观音桥”,“观音桥”下还有千年何首乌。此语极吊胃蕾,我说:“举林世第”我拍了,观音桥不知所在?半亩荒塘云:过金溪灵谷峰牌坊300米即是!
得这位红衣服的村民指点,我顺利找到了观音桥,桥下杂草藤蔓丛生,千年何首乌不知所在
于是,便有了严冬里我的“信‘驴’悠悠古韵长”。
没见何首乌,但村民有许多观音桥的有趣故事:常有外地人来黄坊,不幸跌落桥下,数丈高空,却安然无恙。是观音慈悲,普度众生。
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
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
这首王安石的名诗,已被属赠送与始黄坊始迁祖黄振基的诗了。南丰双井黄振基、庆基兄弟少时曾随曾巩游学于灵谷峰,于此结识了在山上读书的王安石兄弟。后因深爱灵谷南麓这片山水,兄弟俩遂于嘉佑丙申年建书舍于此,生活、读书于其中。
未久,安石之弟安国来游,与庆基兄弟欢聚一堂,王安国兴起,执笔题名“举林书舍”,意为这里举拔人才必将如林,于是“举林黄坊”之名传开了。其后人清代黄鹤题诗云:“一门家学溯前贤,选举成林里社传。台阁文章开后代,曾王师友忆当年……”这里的“曾王”是指曾巩与王安石兄弟,“台阁”是指黄振基、庆基兄弟。
此后,多个姓氏迁来定居,到南宋末,黄坊已发展到十多个姓,形成“金、车、黄、河(何)水,不及一头‘芋’”之类的民谚,村之四周建有“十三关”,号曰“举林十三关,关关入戗难”。后来,村中形成六大民居聚落群,现有30多个姓氏,400余户,1600多人,是个少见的多姓聚居的村庄。
黄坊村自“举林书舍”始,果然人文蔚起,仕宦如林。仅按黄、车、何、詹四姓族谱所载,自宋至清就出了进士11人、举人16人,其中解元1人;授任县丞以上官职者多达38人。
其中,有南宋时被称为“神童”的黄孟麒(号贝楼),人称晏殊再世,17岁侍宴赋侍,被理宗连称“才子”,25岁任翰林学士,常与参知政事、大儒真德秀切磋学问;有历任陕西、湖广按察使,人称“车青天”的车梦瑶;有汤显祖同科举人,后来历任闽、广四县知县,矢慎矢公,汤显祖为之作墓志,赞之“砥砺名节,空视荣华,见道分明真儒者”的车端吾;有书法家、知县黄际春……
黄坊坐落在浒湾镇西北面,依山傍水,整个村盘向阳而建。村内的里巷以宗族支派为单位区分,巷道通联,散而不乱。
黄氏宗祠、车大宗祠、何氏大祠、英肃公祠分处黄坊村的村南、村西、村北,分支派的小祠则散处村中支房住区各片之中。支房亲族是呈同心圈形成而发展而来,故鳞次栉比,又各有区分。
黄坊村古建筑特色气势宏大,如州府规模。黄坊村的每栋古建筑给人的感觉比其他村落的建筑气势上明显要宏大,其建筑规模与分布方面都类似古代州府,有护村河、关隘、城墙、街道、商店、药房、学堂、医院、牢狱、档铺等等。
在黄坊村众多的古建中,保存的最好的当属黄岩别墅,黄岩别墅又称“南平世家”,是村人车先庆在清末民国初年所建。车先庆在湖南长沙做生意,为其儿子娶亲,在家乡建造了这栋房屋。房屋占地1200多平方米,东西两院合一,东院高约30余米,为中西合璧式结构,双层台阶上有一大门,房门石匾上刻有“黄岩别墅”四个大字,书法极为精致。西院为中式结构,大门牌匾为“南平世家”,寓其谨记福建祖先。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抚州古村那些事儿):黄坊村:好与名山作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