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自然资源科研人员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自然资源科研人员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自然资源科研人员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9月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社会各界特别是科技界引起热烈反响。自然资源系统科研人员也纷纷通过多种方式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聚焦新形势下自然资源工作的新目标、新任务,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就深化科技创新发展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i自然全媒体特选登部分心得体会,以飨读者。

自然资源科研人员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地质科技进步要增强创新第一动力

这几天,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很受教育,备受鼓舞。这一讲话高屋建瓴地总结了当前我国科技工作的重点目标和发展路径,也为地质科技工作“十四五”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结合这次学习的体会以及近几年的思考,我认为,地质科技工作正处在一个调整变革的关键期,只有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有效释放科技队伍蕴藏着的巨大创新潜能,才能担负起新时代地质工作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首先,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当前地质科学已经进入一个以建立地球系统科学体系为目标的新时期,表现为“大地质、广服务”。在这个时期,既要“面向国家需求”继续开展高精度的地质矿产勘查,摸清矿产资源家底,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把中国的能源安全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又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关键性、颠覆性的技术难题,开展大陆动力学、地球表层学、全球变化等科学前沿研究,提高对地球的认知程度,解决好资源安全、生命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的问题。

其次,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为了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基础地质和地质科学理论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创新对地质工作的支撑作用。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资源、环境、灾害的沉重压力,这也迫使地质工作必须从地表与深部、陆地与海洋,以及地质各学科的结合上厘清地质规律、创新地质理论,同时,建立高水平的地球科学信息系统,以便快速精准地解决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

第三是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我国作为一个奔跑在复兴之路上的地质大国,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我认为,地质科技工作尤其需要一批帅才型科学家,同时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更重要的是,要狠抓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优化组合,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以人为本”地发挥有效整合科研资源作用。

第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地球科学研究的是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乃至行星系统过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而且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地质科技工作也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从2016年、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到这次科学家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的思考和指示是一脉相承的。他始终强调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建设高水平科研队伍、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而这一次,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又特别强调要改善民生,强调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严谨治学的科学家精神。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因此,我们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一定要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李廷栋)

向土地科技原始创新的新高度奋勇攀登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让我感受深刻。新的时代赋予了土地科技工作者新的使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前行、勇攀高峰。

当代中国的土地科技工作是在改革开放后,围绕着统一土地管理的国家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重新布局、次第展开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核心是土地审批。做好土地审批,既需要法律法规,也需要科学分析数据。在这个强大需求拉动下,土地社会科学和土地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逐步发展。快速发展的各种先进技术,为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土地整理、土地信息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而土地科技创新成果也为保障用地、保护耕地发挥了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我们团队分析认为,中国土地资源安全保障关键科技难题集中在4个方面:一是耕地资源保障难题。我国耕地资源数量不足、禀赋有限,长时期高强度利用使三大农区耕地资源利用承受巨大压力,东北平原黑土地退化、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大面积漏斗、长江中下游平原面源污染等问题日积月累,耕地资源利用边际化趋势严峻,必须用科技创新加以破解。

二是国土空间治理难题。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需要更加优化的国土空间予以支撑。高质量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其实施,需要更加完善的科学数据予以保障。量值定义世界,精细决胜未来。国土空间治理,不是绘画做文章,而是以科学数据流支撑的科学决策流来定义的,要靠稳健的风险管控来保障。精细规划、严格管理的土地科学技术基础依然是摆在土地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大难题。

三是土地生态安全难题。当今世界已经不是一个空旷世界,而是一个拥挤世界。当代中国也是如此。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态产品都是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而生命共同体是要在国土空间上落实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统筹协调好山水林田湖草等生命共同体诸要素,中国土地科技工作者有责任审慎提出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实施“山水工程”的负面清单,确保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干一个成一个。

四是智慧土地管理难题。中国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既是国情使然,亦是时代特征,更是对人民负责。智慧土地管理必须解决源头数据和底层架构问题,特别是生态数据不足、高性能计算能力不足是两大“卡脖子”问题。“十四五”期间必须部署攻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土地领域可持续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必须尽快解决缺乏国家级创新平台、缺乏土地一级学科支撑问题。我们团队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主业,高扬科学精神,以更加专注、勤奋的态度,在耕地保护科技原始创新方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郧文聚)

以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服务自然资源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全局谋划和殷切期望。

当前,无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加迫切的需求。

作为自然资源部所属的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领会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实践要求,自觉对标对表,围绕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加强顶层设计,认真谋划未来发展。

自然资源科研人员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测绘科技工作者在珠穆朗玛峰开展测量工作 。资料图片

长期以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全面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为己任,在推动我国测绘技术进步和体系建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两统一”职责重大需求,研究院在科技体制改革的力度、基础研究的深度、应用研究的广度和人才培养的厚度等方面尚有明显差距。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三权”试点改革和绩效评价试点为契机,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系列政策和自然资源部党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效能的实施意见,深入查找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不足,把赋予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落到实处,调整优化科技资源和科研力量布局,打造适应科技创新、符合科研规律的良好科研生态,更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二是加快推进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加强现代大地基准、遥感影像人工智能解译、地图智能综合和地理大数据挖掘等核心技术攻关,争取实现理论模型“从0到1”的突破。面向自然资源管理需求,构建自然资源三维立体调查监测、新型基础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监管技术体系等,加强科技支撑。

三是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坚决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党组关于激励科技创新人才的若干措施,牢牢把握“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这个牛鼻子,通过制定激励办法、支持领军人才、培养青年人才、优化创新团队等措施,打造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2018年,研究院出台了青年人才培育计划实施办法,开展了首批8位青年人才的遴选和培育,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正在开展首批入选者考评,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第二批青年人才的遴选。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党中央精神、国家立场、权责对等、严起来”的工作要求,强化科技创新,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勇担国家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为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燕琴)

为海洋科技创新贡献青春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备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作为一支以青年科学家为主体的团队,我们更应以年轻人的朝气和挑战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保护生态学研究团队长期从事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十余年来团队以“深耕海洋保护,筑牢蓝色屏障”为组建宗旨,围绕海洋空间规划、海洋生态综合评价、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红树林生态学、鱼类生态学等专业领域开展探索、研发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代表性研究成果。为顺应国家海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全面推进的形势需求,团队以扎实的基础研究成果,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的海洋保护修复提供科技支撑,先后承担和参与了《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等编制工作。

自然资源科研人员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海洋科研人员在近海开展采样工作。资料图片  

在这些工作中,我们青年海洋科研工作者切身感受到,只有围绕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进一步促进制约自然资源领域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才能更好地发挥科研工作者的作用。

当前,我国海洋系统存在着生态问题严重、影响机制复杂、遭受威胁较大的挑战,但也面临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推进和持续深化的发展机遇,科技支撑在海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中的作用仍有待加强。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团队将紧密围绕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瞄准海洋生态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实际管理需求,全面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实践和公益服务。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科学探索从来没有捷径可走,科技创新也不会一蹴而就。团队中的年轻成员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更加坚定了开展海洋保护研究工作的信念。海洋生态保护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保护地球环境密不可分,我们一定会坚持专业选择、练就过硬本领,主动融入中国科技发展创新的大环境和大舞台,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积极探索科学前沿问题,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原创成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海洋科技工作者,我们将继承和发扬“明德厚学、索海致新”的海洋三所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更加及时地响应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不断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把科研工作融入蔚蓝的大海,始终坚守“传承两山论,守护一片蓝”的初心,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保护生态学研究团队)


推荐阅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自然资源科研人员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izrqmt@126.com。电话: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体


编辑:陈君怡

审核:兰圣伟

审签:赵晓涛

自然资源科研人员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自然资源科研人员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自然资源科研人员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