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璟 朱嘉澄 李一天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系18级本科生
版权说明: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联系原作者。
在“三·八妇女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跟随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团队,前往花都区港头村开展工作坊。
港头村的女性村民是这次活动的主角,我们在港头村的田间、乡道寻找女性的身影。道一声“节日快乐”、为她们拍下笑颜,也走近她们的生活世界,了解置身古村空间的女性日常、思考古村落建设的进步与不足。
一
三幅港头村女性生活图景
01
租地耕种的外地妇女
文孙曾公祠前开阔的土地上,几位妇女在收采红头葱。我们上前问好,简单介绍了自己和工作坊的活动,邀请她们也来拍一张笑脸照。她们摆摆手,告诉我们“我不是当地人,把自己的照片展在祠堂不合适”。邀请拍照被拒有些令人沮丧,但从阿姨们的言语中也能理解拒绝的道理,便不再强求。但阿姨很乐意和我们聊天,于是,在几分钟的对谈中,我们了解到她们是从外地到港头村租地种菜(祠堂前大片菜地都是租地),在附近租房住。道谢之后我们沿着大道向北行走,路边的房子多是独栋楼房,多数房门紧锁,于是主要通过路边拦截去寻找港头村的妇女。

02
在家带孩子的婆婆
往前走了500米左右便遇到了两位年纪较大的婆婆,她俩在自家门口转悠着带孩子。我们表明来意之后,其中一位婆婆热情地进行了回应。这位婆婆接近60岁,和儿子住在一起,儿子和儿媳都去北兴那边上班了,自己一个人在家带两个孩子(一个孩子3岁,另一个不足1岁),平时的生活很忙碌,但是也非常单调,日常生活路径主要是:在家带孩子——去附近的菜场买菜——回家做饭,没有什么娱乐的时间。问到会不会去祠堂这类公共空间,婆婆表示:“我不常去,因为孙女太小了,如果她不愿意就会哭。还太小了,很难带。”
在对港头村的观察中,我们也发现村里的公共空间以祠堂、茶室等为主,其他活动的空间及设施很少;而仅有的公共空间除了重大节日或村民活动外,在平常时间里或许对孩子或老人的吸引不大,公共空间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待提高。

03
兼顾家庭、工作的年轻母亲
我们在下一个巷口遇到了一位带着孩子的年轻阿姨(30岁左右),并与阿姨一边闲谈一边在巷子间散步。一路走来,小路都不平坦,如果是下雨天,可想而知会多么泥泞难行。村民们的日常出行方式以步行和摩托为主,例如去市场买菜等大多以摩托车代步。“这条路不太好走…村里一部分的路修了,这边的路还没修…政府有钱就修路,没钱就没办法了,村子哪有钱…”我们了解到目前农村修路主要通过政府补贴+农民自行筹资的方式,港头村村民拿不出足够的钱来修路,交通不便的困扰有待政府的关注和解决。
在地图上看,这个三四米宽的巷口其实是村里的“大道”。在行走的过程中,来车横冲直撞,几乎与路上的行人擦肩而过,跑来跑去的小孩让人神经紧绷。阿姨也觉得这附近的交通环境不太安全。问阿姨对村里的便民设施建设有什么期待,她说:“在这里生活了那么多年都习惯了,习惯了就觉得不缺什么或者没有什么不好的,就是这样吧。”想了一会她又补充道:“希望多一些公共设施吧,比如像孩子没有地方玩,在这路边玩就会很危险。”(但我们也在祠堂里的照片展中看到了村里的儿童娱乐设施,阿姨的所指可能是适合幼儿的,或是现有儿童娱乐设施的布局存在一定问题。)

阿姨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她砍甘蔗给我们吃。我们跟随阿姨来到她家——一层楼的平房,家门口是块小面积的农田,有几位年纪较大的妇女在其中躬耕。我们想起来在祠堂前的租地,便又问起种地的事情。阿姨说:“这种小块的田主要是老人去种自家吃的菜,祠堂那边大块的地主要租给外边的人。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去上班,很少有人种地了,买菜在菜市场也很方便。”
阿姨自己在几公里外的北兴上班,一周有两次假,月薪2000元左右。工作日往返北兴和家庭,孩子交给婆婆带;两天的休假里则自己在家带孩子,在家和工作地之间两点一线。问到孩子的爸爸,阿姨说,“他主要负责赚钱养家,不然我一个月2000怎么可能养得起小孩。”阿姨认为自己的生活完全被带孩子充斥,没有其他的时间,所以不愿意再生二胎。
阿姨的邻居也加入了我们的聊天,我们发现,妇女们似乎没有注意到村里的一些新变化:“这个(公共)厕所好像是最近刚修的,没太注意。”我们在茶室、党团活动中心等空间里也少有见到村民,这类新修建的公共空间似乎还未完全融入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当中。
二
新农村的女性力量
恰逢国际劳动妇女节,我们借港头村的短暂田野之机,从中窥得中国新农村的女性力量。
我们所遇到的劳动妇女,按照“工作”的原因和类型,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外来打工者。她们主要负责街道清洁和耕种的任务,其中又以街道清洁为大项,人数更多些。我们并没有与其直接接触,只是在路过身旁时看到她们三五成群,从长街的这头扫到那头,不时分出些人手清理草地上的落叶——整个过程秩序井然衔接流利。活动中的其他小组似乎与她们相识,便自然邀请她们来参与妇女节活动并合影留念。她们极为大方地赴约,尽管衣着和容貌都称不上精致,她们灿烂而自信的笑容,合影中对同伴的招呼和对日常生活中美的赋权仍使人久久难忘。
第二类是在家带孩子的婆婆。村里老人家的生活范围较小,集中在“北兴市场——家——祠堂长街”的三点一线,我们所遇到的婆婆肩负了买菜、煮饭、照顾孙辈、收拾家务等一系列生活重任,从白天睁眼忙碌至晚上睡觉,与我们交谈时眼睛也不曾真正离开四处活动的孙子……中国有许多这样的母亲,最晚从婚姻开始后便时刻与柴米油盐等生活琐事打交道,繁琐而乏味的事物经年累月消耗着她们的生命力,她们常常受困于以“家庭”为名的画地为牢中。我曾以己度人揣摩她们的抱怨和不甘,而这些难登大雅的幻想却在见到、听到和看到她们真正的生活时灰飞烟灭。即使所处的空间不过方圆之地,而她们坚持对生活的热情,与村庄的每一个人倾心交往——在完善照片信息时,几乎每位长者都能认出图像中的任何一位,并就此展开个人信息和家庭谱系的介绍——换句话说,她们尽己所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第三类是兼顾家庭和工作的青年女性——也是整个田野中与我们交流最多的类型。我们主要与两位赋闲在家的女性进行了谈话,她们一个轮休,一个处在最后的产假(港头村的产假长四个月)。在问及“是否想去做全职母亲”的时候,两个人都旗帜鲜明表达了否定意见,那位休产假的女性更是表达了自己对于职业生活的强烈怀念。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她们的假期非常短暂(正在轮休的女性一周只有一天的假期),她们仍然愿意把这宝贵的空闲时间与家人——特别是自己的孩子共同度过,在家庭责任和个人社会价值实现方面,新农村女性做到的远远比我们所设想的更好!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宏图中,女性不仅有机会参与其中,成为振兴乡村的主力,也将基于她们自身的贡献获得发展和受益的机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用智慧和汗水书写自己的美丽人生”[1]。劳动女性力量,铸就乡村振兴之路!
参考文献:
[1]杨雪燕:注重女性人才培养,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她力量”[N]. 中国妇女报,2021-03-02(005).
初审:李郇
审核:刘晔
终审:邓孺孺
◆ ◆ ◆ ◆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文责自负,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 ◆ ◆ ◆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
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研究】郊区化背景下居民健身活动时空约束对心理健康影响——以广州为例
【研究】中国乡村转型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逻辑主线与内容框架
【研究】2000-2010年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化研究):三八妇女节特别寻访——港头村女性的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