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内容播报】2021年第 9 期目录

【内容播报】2021年第 9 期目录







编者絮语


传承    石楠




本刊特稿


历史遗产保护三议

张庭伟

【摘要】简要回顾1980年代以来历史遗产保护的成就,认为这是集体的接力赛的成果,依靠上层的决策支持和底层的素质积累;提出历史遗产的保护性整修不同于城市更新的经济性开发,历史保护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行为,而城市更新是提高空间效益的经济行为。






国土空间规划


用途管制的制度成本

何明俊

【摘要】健全用途管制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降低制度成本的制度变迁的过程。本文试图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建立用途管制制度成本的分析框架。市场机制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但是,由于市场失效的存在,需要政府的积极介入。用途管制的介入导致制度成本的表现方式发生变化,交易费用转变为制度性交易成本。本文所指的制度成本主要由制度供给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与社会成本组成。从规划历史的角度看,用途管制制度的引入是为了更好地降低土地自由使用所产生的社会成本。从规划与许可的关系看,不同的规划模式在不同的阶段的成本分配各不相同。从规划许可的过程看,许可程序、规划供给、诚信体系、非正式制度等因素都会对用途管制成本产生重要影响。


“多规合一”能抑制城市蔓延么 —— 基于2012—2017年我国地级市的多期双重差分检验

李岚清  岳阳

【摘要】实现“多规合一”是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要求,是推进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改革。“多规合一”目的是解决规划“打架”问题,有利于落实空间管控措施,避免城市无序蔓延,实现内涵集约发展。2014年起我国逐步开展国家级“多规合一”试点,本文采用2012—2017年地级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对政策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多规合一”能够有效抑制城市蔓延,试点城市的蔓延指数减少约1.3%,稳健性检验表明抑制作用显著存在。(2)市级规划使蔓延指数减少约3.1%,省级规划使蔓延指数减少约1%,一定程度上说明市级规划可能会更好地抑制城市蔓延。(3)“多规合一”的政策效果在城市人口密度、地域分布、政策执行能力等层面存在一定异质性。本文的贡献在于,一方面提供了影响城市蔓延的政策因素和“多规合一”政策评估领域的文献补充,另一方面为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提供了启示。


交通与国土空间协同评价方法及应用——以广州市为例

高胜庆  刘花  顾宇忻  刘明敏  王新宁

【摘要】分析国土空间规划对交通的新要求,以及当前交通评价存在的若干不足,提出以交通与国土空间协同发展为核心的评价方法。具体包括定性协同、定量协同、权重判定和协同评价四个阶段,并通过广州市的实践经验,阐述各个阶段技术方法。其中,定性协同是研究用地性质、产业功能、国土空间、交通主导方式四者之间关系,明确不同国土空间分区的主导交通方式;定量协同是研究国土空间分区的主导交通指标目标值;权重判定是确定国土空间分区内部若干主导交通指标的权重;协同评价是以交通小区为统计单元,借助城市交通模型,对比国土空间分区的主导交通指标现状值与目标值,结合权重进行汇总评价。


海岸带小城镇空间规划中的陆海统筹研究

文超祥  王丽芸  朱查松

【摘要】海岸带小城镇是沿海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单元,地域特殊,分布广泛,占据了相当比例的海陆界面,其发展受到陆海两方面的制约,同时也对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基于陆海统筹的空间规划对指导海陆空间有序利用、营造和谐的陆海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福建省霞浦县海岸带小城镇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识别不同类型海岸带小城镇的资源优势及面临的生态问题,从区域和总体规划两个层面提出陆海统筹的空间规划思路和方法。在区域层面,以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从开发利用区域和生态保护区域两个方面提出区域统筹的技术方法;在小城镇总体规划层面,从现状分析、关键要素、技术整合、评价体系等4个方面探讨陆海统筹的基本方法,以期为建立陆海统筹的小城镇空间规划提供技术参考。






继承与创新  [主持]王树声


存木续脉:一种古树名木保护与文脉传承的本土规划理念
李小龙  王树声  刘丫丫  张瑶






 遗珠拾粹 [主持]阮仪三  彩页


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吴城古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赵逵  程家璇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的财务平衡分析——模式与实践

赵燕菁  宋涛

【摘要】政府主导是中国式城市更新的一大特征,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基于政府视角的财务分析工具。按照两阶段增长模型和不可替代原则,城市更新可以分为资本性投入和建成后运营两个不同阶段,二者的财务必须独立地实现平衡,不能出现缺口。就财务平衡的模式而言,从时间上,可分为单一项目的静态平衡与多项目的动态平衡;在空间上,可分为就地平衡和异地平衡。一旦分析工具选择存在问题,财务上的“伪平衡”可能导致错误决策。土地赋予了中国地方政府强大的融资能力,这是中国面对全球竞争拥有的为数不多的宝贵优势,如果错误的城市更新模式不能得到及时纠正,这一优势可能会被毁于一旦。不同的财务平衡方式,将会像当年的“土地金融”那样,导致中国城市发展的第二次“大分流”。


政府统筹、连片开发——深圳市片区统筹城市更新规划探索与思路创新
戴小平  许良华  汤子雄  陈义勇
【摘要】存量发展背景下,面对城中村违法建筑等复杂历史遗留问题,深圳市率先探索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城市更新单元为核心的更新模式。但近年实践中存在碎片化开发、开发商挑肥拣瘦、蓝绿空间和遗产保护缺位、容积率过高公共利益受损、结构性失衡等困境,急需政府整体统筹。本文总结了片区统筹规划思路、主要内容和创新,并介绍了坑梓案例的详细做法。认为片区统筹规划通过空间统筹重新划定单元边界,通过拆建比规则的利益统筹确定各单元内配套要求及开发量,通过分期及实施方式统筹各单元的开发方式,有效推动了存量地区连片更新,促进了公共服务设施、连片产业空间等公共利益用地供给,可为未来我国城市存量地区的连片开发提供借鉴。





规划研究


我国不同区域空间组织方式的尺度与效率研究——基于城市间物流市场网络的分析

聂晶鑫  刘合林
【摘要】良好的区域空间组织是提升区域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现有研究多关注基于行政区或跨界功能区等的区域空间组织方式,较少涉及基于实际市场空间单元划定的方式,且缺少对不同组织方式的尺度、效率的比较。为此,采用网络分析方法识别全国城市间物流市场中的市场单元,并比较其与省级行政单元、城市群单元的尺度与空间组织效率。研究发现,城市市场整合能力存在显著的地域分化;市场单元的空间尺度更大,空间边界也有别于其他两类单元;市场单元效率的平均值最高,但城市群单元间效率的均衡性更好。研究认为区域市场整合不充分制约着区域空间组织优化,可从优化区域要素组织机制、分类引导不同要素优势地区、建立新的综合支撑系统等方面予以改善。





历史研究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时空演变分析

刘静  何捷  徐苏斌
【摘要】基于整体上认知和把握中国近代城市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需要,利用近代重要厂、矿建立一个近代工业的典型样本,进而构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进一步通过空间统计和分析方法,研究1840至1949年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近代工业发展中行业门类逐渐演化,其受到自然、政策制度、交通、观念、市场、资本、战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近代工业总体呈南北分布,平均中心呈现出北—南—西—东的移动趋势,工业布局整体呈空间正相关,表现为空间集聚分布模式,其中沈阳、天津、上海、武汉、重庆、广州等城市工业最为集聚。文中采用的方法提高了近代工业整体性时空特征提取的准确性和直观性,能够对传统文献研究进行有效的印证和补充。

江苏的水与城镇——一种历史的视角

汪艳  董卫
【摘要】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重要的战略及政策,为长三角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江苏“低地”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资源所构成的水乡文明在全球有突出的显示度。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整合、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整合,是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历史文化空间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采用历史空间信息系统、多视角研究等方法,从历史的视角探讨了江苏城镇的发展过程及规律特点,对江苏区域城乡发展史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向历史学习,江苏应注重传统水乡单元所形成的自然-文化生态斑块的历史价值,建构自然-文化资源一体化的城乡空间大格局。

交通规划


站城融合背景下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策略研究

莫飞  张亚男  席洋  杨嘉钰
【摘要】国内现状综合交通枢纽存在布局与城市功能区不匹配、枢纽与周边建筑结合较弱、枢纽接驳布局组织混乱、运营机制权属分割严重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站城融合的新发展理念成为改善枢纽、实现城市集约发展的高效手段。本文系统梳理城市与枢纽从宏观、中观、微观到运营的互动关系,剖析当下枢纽在各阶段面临的问题。通过对涩谷站等案例的借鉴,探索各问题的破局之法,从综合交通枢纽站城融合适应性、土地利用及交通互动关系、综合交通接驳体系、站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运营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多维度提出北京综合交通枢纽未来发展路径的建议,实现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更新的目标。


实例研究


多时代历史记忆为触媒的老旧社区微改造实践——以广州市番禺区先锋社区为例

赵逸靖  余灏深
【摘要】全国老旧社区在物质空间层面的微改造已形成一定的实践经验,而老旧社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应该在微改造过程中得到挖掘、激活和展现。本文尝试从老旧社区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作用、挖掘与转化,以及历史记忆为触媒的更新改造机制等方面,以承载岭南文化、多时代市桥记忆的先锋社区为案例,探讨历史记忆触媒效应下的微改造模式。通过历史记忆触媒以点带面的催化效应,在空间改造提升的同时达到精神文明的有效建设以及经济的链式带动;通过让社区空间承载本地文化与历史记忆,形成完整、综合、系统的社区微改造方法。





城市设计口述史 [主持]杨俊宴


我与城市设计如何结缘——王建国院士访谈
杨俊宴  张方圆  秦诗文
【编者按】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源于本土需求,引于欧美学界,融汇建筑、规划、景观等多学科,已经成为中央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学科领域。回顾并记录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的历程,不仅是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基础性工作,也能为当下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提供借鉴。为此,东南大学杨俊宴教授等历时四年,访谈了八位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典型亲历者——清华大学朱自煊教授,东南大学齐康院士、王建国院士、段进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郭恩章教授、金广君教授,同济大学郑正教授、卢济威教授。他们的忆述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全面回溯了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缘起、发展与演变脉络,是一部鲜活的中国城市设计口述史。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内容播报】2021年第 9 期目录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内容播报】2021年第 9 期目录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内容播报】2021年第 9 期目录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内容播报】2021年第 9 期目录

赞(0)